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并蔓延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南方却出现了相对平静的情形,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诸省督抚和各国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互保"条款,以此来阻止义和团的南下。本文认为这一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突兀的事件,其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出自于东南督抚和西方列强的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是各方势力相机审势后"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严重社会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寄望于"变法"、维持其统治的幻想。而作为新政理论基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经历督抚协商联衔会奏、江楚会奏,历时8个多月方才完成,其中清政府督抚们的思想变化可供考察之处甚多。本文着重对《三折》的产生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档案为依据,叙述、考证了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慈禧决定对列强宣战后,急切召李秉衡进京,京师的守旧势力嚣张一时,而希望李氏进京的均为顽固派官僚。李秉衡率部北上途中,攻毁教堂,入京后,迟迟未赴前线,先后五次被慈禧召见,并与义和团一起围攻使馆。本文引用清档,论证李秉衡陷害主和派,导致慈禧、徐桐、刚毅等顽固派,将许景澄、袁昶等杀害的重要事实。本文认为,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行为,与守旧派的愚昧排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肯定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举动是爱国的,则又要面对如何评价支持、重用李秉衡的慈禧、徐桐、刚毅等人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庚子事变后,辛丑乡试开科问题曾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之一。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甚至会影响兴学堂等新政次第展开,故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尽管张百熙在王文韶、孙家鼐、瞿鸿禨等朝臣支持下,激烈奏驳东南督抚,力主辛丑乡试不可再展,但刘坤一、张之洞既向清廷重申己见,又对各省串联施压,仍坚持乡试展期。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引发士绅舆论颇多争议。此次论争既反映了庚子乱后当局协调稳定与变革的两难处境,又显示了新政伊始主张渐改与急改的不同趋向,同时说明清廷决策受到东南督抚严重限制,刘坤一、张之洞的举动实为东南互保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白谦慎 《收藏家》2002,(8):40-45
1914年,张充和生于上海。其时其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开放口岸,也是中国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张充和出生后4年,新文化运动便兴起。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生气的时代,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张充和的家庭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张家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张家迁到苏州。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却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而张充和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9岁时由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学习古文和书法,16岁回到苏州。苏州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其一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中国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时期。就其商业经营来说,由于他的经商经历以及当时投资环境的影响使得他的前期商业始终停留在中国传统商业领域的经营上,直到末期与洋人争利时才真正开始从事近代企业,但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嘉纳的一生主要是通过留学生教育和一般教育,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清末中国发生种种关联.他所进行的中国留学生教育具有先驱意义,而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其国际理念、中国认识以及对中日关系的构想,在他的时代无疑是贤明而稳健的.他的观念和实践构成了近代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中罕见的出色篇章,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性.本文特别关注嘉纳的国际观和中国认识一直为中日学界所忽略的事实,对嘉纳的国际观中国观的整体结构进行考察,理清在近代日本的观念体系中,嘉纳所呈现的独特图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独断与合议: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及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2007,(6):65-81
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标志着行省政务决策模式由督抚独断和幕友私人参谋向近代行政合议制的转换。光宣之际各省会议厅设置后,起初不仅在官僚体系内部即官的层面开放决策权,有限度地公开决策过程,而且将决策权部分向士绅开放,一度形成上下内外合议的决策模式。但是,在集思广益与权力掌控之间,经过前后反复,当局试图通过制度调整重建符合自己利益的行政秩序,且取其形而异其质。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会议厅合议的功能逐渐因督抚独断的强化而削弱。清末新政官制改革所反映出来的中西行政概念差异,以及围绕会议厅规则的几番变异,展示出近代政治制度变革进程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9.
身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戊戌己亥政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坤一凭借自己在戊戌变法中的"清白"表现,对清廷的株连、复旧乃至废立,大加谏阻,对于维持政变后的朝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坤一也因此赢得了时人的赞誉。但他意在维持大局的直谏,并没有得到清廷的谅解,随后清廷对刘坤一用人问题的警告及派刚毅南下,都显示出了对刘的不信任。最终,刘坤一被清廷视为废立路上的绊脚石,以"虚美名目"的觐见解除其兵权。而刘坤一参与东南互保的事实,亦显示出戊戌己亥年间其对清廷的不满。东南互保中,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集体行动,似又折射出政变之后一意趋旧之清廷与洋务督抚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时期民用工业的典型,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变迁过程中新型近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它奠定了中国经济向近代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特殊时期官督商办的标志性企业。唐廷枢(1832—1892)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买办、实业家,在浩荡的十年买办中,他一方面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为英国在华不断扩大经济业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积累丰厚资本的同时也掌握了管理近代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开平煤矿在唐廷枢时代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堪称为十九世纪后半期规模最大、经营最有成效的中国煤矿,其独到的经营管理方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本文围绕开平煤矿的经营理念这一主题,拟分以下三部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中,孙中山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深受人民群众尊敬的历史伟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举他为首领,唯其马首是瞻。无产阶级革命派以他为挚友,在民主革命阶段愿意为实现他的革命理想而奋斗。国内的工农大众和海外的华侨、华人也都以国家有如此  相似文献   

12.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是中西古今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马君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其学术、政治等活动中,广泛吸呐西学。他的许多译著和文稿中包含大量的交融中西学术,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即中西交融之学。  相似文献   

13.
陈洁 《炎黄春秋》2000,(1):71-73
今天的人编著中国近代思想史,如果没有写到刘师培,大家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刘师培是学术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 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很大的学者,却以政治上善变而著称。他曾经着意满清科场,后来却力倡排满革命,他由民主革命的斗士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再变为清廷督抚的幕僚,最后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拥护者告终。他就这样沿着一条倒退的“政治路线”走下去,而且如此彻底,绝不回头,无可挽回。蔡元培在《刘君申叔事略》中称:“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量?惜哉!”一片…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多由海上入侵,海防建设成为近代中国一大课题。台湾雄峙东海,可成为保障我东南制海权、掩护北洋侧翼之要塞,同时也是列强争夺的侵华桥头堡。据此,有识之士不  相似文献   

15.
薛玉琴 《史学月刊》2023,(12):45-56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是时代的中心议题,作为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元勋马相伯认为革命的目的是自由立国。他提出的人道自由主义的立国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内涵不仅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制度建国的宪政主义理念。马相伯认为民初政局致乱之源主要在于政体设计原理的谬误,以及国人对于国体政体概念的误解。他以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艾斯曼的宪法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量中国的历史传统、国情、政党的发育等因素,明确提出民国政体应该采行总统制,建立强固政府的主张;同时,他又提出实行地方自治、联邦制作为挽救共和的方略。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马相伯极力维护政府的“权力”与人民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从中可以管窥中国近代早期具有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家立国的良苦用心,以及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6.
百年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强逼清政府签订的《辛丑和约》中,借口以针对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杀洋人,提出一份“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的12人名单,更为荒谬的是,竟把根本与义和团无关、且在条约签订前一年已去世的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名列其中。因人死无法用刑,条款竟要清政府“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李秉衡为何如此遭八国联军和李鸿章之辈的痛恨呢?因是他从中法战争起,对付侵略者无所不在,为英、法、日、德等列强所畏忌,人死了也要列入“首祸诸臣”而追罚。 李秉衡1830年出生在奉天海城,未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7.
刘岩 《文史天地》2012,(7):17-20
中国文化传承至今正是因为有了张元济这样一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张元济(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将其发展成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印刷企业。而且张元济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数次跨时代的伟大人物,作为文化名人,他几乎与当时的所有文化要人都有过联系,尤其是他曾经先后与光绪皇帝、袁世  相似文献   

18.
孙邦金 《民俗研究》2016,(3):126-135
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中国城乡照明技术迅速从灯烛时代迈入煤油灯时代,继而又跨入电气时代。如果以煤油灯在晚清温州的传入、推广与普及为微观例证,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中国照明技术的革命不断加速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从中管窥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在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洗礼时的多重消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这也导致了他与当时另一位中国工商巨头、“红顶商人”胡雪岩不断地斗权、斗智、斗法,胡雪岩最终一气而亡。  相似文献   

20.
张虎林 《文史博览》2005,(10):35-36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这也导致了他与当时另一位中国工商巨头、“红顶商人”胡雪岩不断地斗权、斗智、斗法,胡雪岩最终一气而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