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丝绸文化博大精深,丝绸织染技艺的创造,形成我国三大名锦 (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和四大名绣(蜀锦、苏绣、湘绣、粤绣),这些都是我国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杨丽琴  韩连赟 《旅游》2016,(4):46-49
有一种花,专属新疆,那就是"布谷鸟翅膀花",维吾尔语称之为"玉波甫纳卡娜提古丽"。然而,此花非花,却是一种丝绸,一种新疆维吾尔族女性老少皆爱的标志性服饰的织锦面料——艾德莱斯绸。维吾尔人用充满春天气息的布谷鸟的翅膀上的花纹,浪漫、形象地比喻艾德莱斯绸轻若行云、薄如羽翼的品相,真是恰切极了。"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艾德莱斯绸"意即"扎染绸",即"扎经染色的丝绸"。在中亚地区最大的巴扎——乌鲁木齐大巴扎,纹样古老神秘而富含"艾德莱斯元素"的披巾、领带、双肩包、运动鞋、家居饰品等,令人怦然心动;在一些反映新疆风土人情的大型舞台剧目中,面料为艾德莱斯绸的演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我国丝绸织花工艺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它继承发扬了唐宋以来多彩提花的优秀传统,又充分利用了元代织金的技艺,使之与彩织技术相溶合,并在织物组织上广泛采用五枚缎地结构和在织物反面抛绒的粧花技术,大大地加强了丝绸的实用效果和艺术效果。随着棉花种植的逐渐普及,棉布已成为一般人穿着的衣料,丝绸则作为织造高级服装的面料和高级室内陈设用品的原料而被精细加工,从而促使明代丝绸不断地向更  相似文献   

4.
蜀绣和蜀锦,是我国古代传统纺织工艺中技术成就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手工艺和提花工艺。刺绣又俗称“绣花”、“洒花”。在古代记载中称为“针黹”、“女红”。刺绣是在丝绸、罗、布、帛、纱、毛、麻等织物上的再加工工艺品,他是在已织好的毛、麻、布、帛、丝绸、罗上以针线按照设计要求穿刺。通过运针,将线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工艺品。高超的绣师巧女们所绣的作品,尤如画家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可表达绣师的技艺和个性,显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格与艺  相似文献   

5.
读者论坛     
2007年11月号读者或许对于丝绸太过熟悉,而从未想过中国丝绸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困惑与艰难。在阅读"拯救中国丝绸"之后,一些读者开始思考中国同类传统文化产品的辉煌与没落,比如瓷器和茶,北京的读者董文垿说:"拯救它们也是拯救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石钊钊 《中华遗产》2023,(10):132-139
在加捻技法的作用下,面料呈现出凹凸不平的颗粒,如颗颗粟米,又如微风吹起的湖面,这便是丝绸中十分特别的一类——绉,它突破了丝绸以光滑为美的风尚,展现着另类的风情。  相似文献   

7.
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是我国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产物。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经专家认定,是迄今为止经密度最高的八经循环四经链式绞罗。该面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明代超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对该霞帔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从制作工艺、组织结构以及上机装造等方面进行复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该霞帔面料终于复制成功,对于探索古代纱罗组织结构范畴和完善纱罗组织系统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2):58-59
<正>最近吴建华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吴江鼎盛丝绸的董事长,他要接待省里来参观的领导、国外考察机构、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以及来自省内外的采访媒体。据说,在APEC刚结束的一个晚上,他连续接受了5家北京媒体的电话采访,通话时长超过4小时。今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宴会上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着的宋锦"新中装",其面料便来自位于吴江盛泽镇的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由此,"宋锦"这种具有上千年历史并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林之 《世界》2004,(8):54-56
在号称中国休闲之都的成都。有人提出了开展蜀锦旅游的设想在现在成都蜀锦厂的基础上.打造独具巴蜀风韵的成都蜀锦旅游一条街——将蜀锦厂改建成前店后坊,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蜀锦作坊。与周围的浣花溪、草堂寺、送仙桥古玩市场联为一体,形成成都旅游新亮点。以此带动蜀锦业的复兴.同时形成新的经济链.让更多的人从事到这个行业中.从而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正>问: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及配偶的"新中装"集体亮相后,引起了世界瞩目,"华而不炫,贵而不显"的服装特色,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其中便有一款女领导人、女配偶的服装用到了"漳缎"面料。你作为苏州漳缎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有怎样的感受?答:非常欣喜。我是在APEC欢迎晚宴的前2天由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电话告知的,并要我归纳几点漳缎的技艺特点,以便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是他同时提供了宋锦和漳缎两种面料。11月10日晚  相似文献   

11.
薛雁 《南方文物》2001,(3):54-57
目前,明代丝绸服饰的出土已非常之多。由于明代已不属考古学上的重点,因此,除少数极为重要的墓葬外,大量明代文物未被充分研究,特别是一些中小博物馆所收藏的明代服饰中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未被整理。其实,明代是中国丝绸史上缎类丝织物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时期,研究明代的服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江西星子县出土、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件缂丝鸟补缎袍的面料、款式、补子等方面作一些考证和研究。一、明代丝绸出土的基本情况我国明代丝绸出土早期的不多,山东邹县和曲阜县交界明鲁荒王朱檀墓所出丝绸服饰属于明代早…  相似文献   

12.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梁大同三年佛立像衣带上雕有联珠团窠圈、对鸟、天人、天莲花等纹饰。从传世及出土的中古蜀锦及相关史料推断,此佛像衣带表现的是联珠团窠圈纹蜀锦,这类蜀锦的出现可能与南北朝晚期益州与西域的交通,以及来往于其间的粟特商人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对传统染色方法染色丝绸色度测定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色度参数所隐含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达到对传统染色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此使用传统染色方法对丝织品染色,应用无损色度学分析技术,测量染色后的丝绸纺织品的色度参数。利用RGB、XYZ、Lab和LCh色度参数,分析了传统染色工艺的色度参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染色工艺对色度参数的影响。特别观察到了R-G、X-Y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C-L数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植物染料对丝绸染色的a-b参数存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多次染色使RGB参数下降,L值下降;套染效果基本符合颜色加法;媒染剂的光谱图主要受染料影响,丝绸材质对染色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建立了简单染色模型,利用"亮度显色因子"和"彩度显色因子"的概念,解释了C-L参数的近似线性相关关系,以及L参数随染色次数增加而递增和递减的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丝绸纺织品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的色彩还原、配色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2):45-51
"新中装"突出其"新"字,在面料、款式设计以及服装制作工艺上,都进行了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工艺巧妙结合,创造出更适宜穿着又体现中国文化特质的中装新理念。为此,我们采访了"新中装"的主创团队相关设计师、面料商,深度解读新中装的提案、设计及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木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红色植物染料,为了从保护角度探讨苏木染色丝绸的照明需求,研究了博物馆照明常用的LED灯、卤素灯、荧光灯对它的褪色影响,从光照与其他环境因素入手,尝试构建了针对苏木染色丝绸的"变色因子"指标。研究结果显示,LED的"变色因子"大于传统的卤素灯与荧光灯的,低色温照明的"变色因子"略小于高色温照明的;照度越高,"变色因子"越大;其他环境因素对"变色因子"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苏木染色丝绸文物的展陈照明,建议选用卤素灯或低色温的荧光灯和LED灯,并应控制展陈照明的照度。同时展陈环境中的其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研究结果为指导博物馆在对苏木染丝绸文物的照明选择方面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客观评价各种环境因素对染色丝绸的影响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概述我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从已经出土的大量古代丝绸文物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表明,古代丝绸五彩缤纷,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逐步创造并掌握了缫丝、炼染、织造、后整理等一整套工艺技术。为了挖掘、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产,弘扬我国传统的丝绸文化,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丝绸中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织锦与刺绣是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两项瑰宝。"织彩为文曰锦""五彩备谓之秀"。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正如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蚕桑丝织文化,普及丝绸相关知识,中国丝绸博物馆一直不遗余力地提升社会教育的力度,丰富社教内容、增加活动项目。目前,已开发出自成系列、内容充实、趣味性强的科普社教活动,如丝绸文化大课堂、蚕桑丝绸手工包、蚕桑丝绸主题节、蚕桑丝织文化遗产考察活动等。以“寓教于乐”为主旨、以弘扬丝绸文化为目的、以观众主动参与为手段,努力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的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的技术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9,(2)
丝绸工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早在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十一世纪),我国就能织造菱格形回纹的丝织品绮;到公元前三世纪,即以盛产丝绸而被誉称"东方丝国",当时丝绸就已经成为向外输出的重要商品。中国丝绸源源运往波斯(今伊朗)、罗马(今地中海东部一带)等地,这种盛况一直继续到唐代中期。那时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通往西方的南北两条通道,后世历史学家就称之为"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