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欣 《神州》2012,(15):310-311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对呼麦的练习技巧及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2.
唐飞 《神州》2012,(15):300-301
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于其一个人的喉咙里能同时发出不同高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的独特发声方法而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这种状况就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就很不相符。这一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3.
呼麦     
《文史月刊》2014,(2):F0002-F0002
<正>蒙古族呼麦即呼麦(歌咏方法)。呼麦是蒙古语xoomii的中文音译,又称"蒙古喉音"(浩林潮尔),是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潮尔)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国宝级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4.
呼麦的怪象     
张晓玮 《山茶》2011,(9):18-18
失而复得的呼麦在艺术的舞台上开始了全新的生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挚爱艺术的人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呼麦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唱法植根发芽。然而。有一种怪象在悄悄蔓延着——研究呼麦的人不唱,  相似文献   

5.
看麦罢     
赵鹏飞 《文史月刊》2002,(10):54-54
看麦罢也叫走麦罢,我国产麦区都有这个习俗。这是一个重要节气。  相似文献   

6.
呼鲁斯太匈奴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9年春,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杭盖戈壁公社呼鲁斯太大队社员李四在放牧时发现一批铜器。同年5月,我们先后两次前往调查和试掘,发现这是一处匈奴墓地。一、地理环境和古墓分布呼鲁斯太匈奴墓位于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以西杭盖戈壁公社东南十五公里的呼鲁斯太河左岸,地处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五原县和临河县的交界地带。在西南二十公  相似文献   

7.
资讯     
中国与蒙古加强旅游合作4月6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蒙古交通和旅游部长巴特呼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双边旅游合作、扩大旅游合作领域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邵琪伟说,去年蒙古到中国旅游的游客为55万人次,中国公民前往蒙古首站已达12万人次。中国政府已批准将蒙古开放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相信不用多久,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公民前往蒙古旅游。巴特呼表示,蒙古政府非常重视与中国的旅游合作,目前蒙古正在实施旅游标准化服务,改善旅游接待设施。蒙古欢迎中国企业家前去投资,并希望能与中国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8.
新麦黏馔     
宋殿儒  木子 《旅游》2012,(6):11
时令催麦熟,小满刚过,老家的麦子就一浪浪地泛金了。爱吃新麦黏馔的儿子也就像一只布谷鸟儿一样,闻香起舞,闹着要回乡下吃奶奶做的新麦黏馔了。新麦黏馔还是"大集体"那阵儿的产物。"大集体"年代那阵儿,老家的农民们每年在队里分到的粮食总是吃不到年后,往  相似文献   

9.
麦捞     
马街是一个村庄,在河南宝丰县城附近。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要云集到村外的麦田里说书献艺,切磋交流,形成了绵延几百年的马街书会。近几年的马街书会人气旺得很,报纸说,年年都有十几万人,其中说书的艺人就有一千多人。在这样的人堆里能认识麦捞,除了缘分,还能有啥,要说有,那就应该说是麦捞的演技。  相似文献   

10.
牛莹 《神州》2014,(3):26-26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以蒙古长调为代表的蒙古族民间艺术更可以称谓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明珠,新时期蒙古长调民歌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演唱和音乐教育,如何进一步开发蒙古长调民歌的资源成为一个紧要的课题。本研究从历史形成、阶段发展与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蒙古长调民歌的研讨,从艺术、历史和教育的角度对蒙古长调民歌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希望对于蒙古长调民歌的教学和艺术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满族传统水上交通工具──威呼杨帆威呼,是满族传统水上交通工具。西清《黑龙江外记》有明确记载:“威呼,独木船也。长二丈余,阔容膝,头尖尾锐,载数人,水不及舷尝寸许,而中流荡漾,驶如竹箭,此真刳木为舟也。遇河水暴涨,则联二为一,以济车马。”威呼,制作简单...  相似文献   

12.
麦捞     
张惠宾 《华夏地理》2002,(8):90-101
马街是一个村庄,在河南宝丰县城附近.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要云集到村外的麦田里说书献艺,切磋交流,形成了绵延几百年的马街书会.近几年的马街书会人气旺得很,报纸说,年年都有十几万人,其中说书的艺人就有一千多人.在这样的人堆里能认识麦捞,除了缘分,还能有啥?要说有,那就应该说是麦捞的演技.  相似文献   

13.
勉卫忠 《文史月刊》2006,(12):58-58
赞布呼清真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25公里外查汗都斯乡的赞布呼村。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在地广人稀、历史遗存单薄的青海高原上,这座在敌人严密监视下建起的赞布呼清真寺,以及红军与赞布呼清真寺所结成的一段历史,无疑使青海人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很多的回味……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金岭山及凤凰山南麓,有一条地层构造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于长期持续活动,形成一个长200余米。宽60米的地热异常区。地热区内泉眼众多,沸汤涌流,热气蒸腾,四季如春,这就是山东省著名的温泉——呼雷汤。  相似文献   

15.
呼麦的秘密     
吉喆 《山茶》2011,(8):25-25
呼麦是世上罕见的“喉音艺术”,演唱者可以从喉咙底部发出一种低沉而粗壮的气泡音,然后再巧妙地调节口腔共鸣,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两个或多个声部形成和声,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谷穗,如《辞海》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麦稻穗,如蒋建华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那么,国徽上的图案到底是谷穗还是麦稻穗呢?  相似文献   

17.
乌席勒 《世界遗产》2014,(5):108-111
<正>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发轫于部落征战时代,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海西蒙古文化的奇葩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或演讲形式,以质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蒙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状况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世居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口头传承,不断创作完善的口头文学。《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  相似文献   

18.
麦蚕     
正"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首竹枝词,描述了旧时立夏日习俗:秤人、食草头摊粞、吃麦蚕。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疰夏病。春夏之交的立夏日,是夏季的开始,所以预防疰夏的活动大多放在立夏这一天。古人认为,从这天起人们将经受酷热的考验,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孩童可能会得一种名叫疰夏的疾病。《清嘉录》记:"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疰夏。"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体乏无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当时的医术难以从根本上治疗这种疾病,于是各地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预防疰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要为史学鼓与呼《文汇报·学林》专刊主编施宣圆常常听到有人议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史学正在出现“危机”。史学究竟有没有“危机”?如何理解这种“危机”?看来应该有个比较正确的说法。如果说社会上对史学的看法,或者说史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我想...  相似文献   

20.
蒙古包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文物世界》2001,(6):52-56
蒙古包在汉史籍中古称穹闾、穹庐、毡帐、旃毡等,它被称为蒙古包,约是在满族祖先女真与蒙古族频繁接触的南宋前后,满语称“家”为“博”,呼蒙古人的家日“蒙古博”,取其谐音,而作蒙古包。其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生活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富于智慧的杰出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