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中,也有中国茶人的"茶梦"。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证的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丹威说:"我们就是要为花茶正名,将中国好茶介绍给全世界。"为了圆中国茶人的梦,吴裕泰用自己的执着和奉献,如滴水穿石般给中华老字号茶品牌注入了世界属性。  相似文献   

2.
<正>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他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在茶学、文学、史学和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均有杰出成就。他因写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为我国的茶业及茶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者,是伟大的茶叶科学家,被世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之乡。在陆羽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中,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鱼灯舞动、侗歌飞扬——米兰世博会刮起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旋风6月8日,悠扬动听的贵州从江侗族大歌、翩翩而游的浙江青田鱼灯舞、精彩纷呈的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宣传片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活动的一抹亮色,来自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哈尼古歌》更是成为世博会期间中国馆选定的唯一驻场演出节目,折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光辉与魅力。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之源",主要围绕农业、食品安全两大领域,探寻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如何为全球提供充足、优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保障。中国国家馆主题为"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海     
正中国茶海也叫万亩茶海,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境内,共有连片茶园1万多亩,置身于浩淼的茶海中,仿佛仙境。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提及。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对后来的湄潭茶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满城茉莉香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50-55
<正>冰心先生曾在她的文章《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中写道:"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它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生于福州的冰心先生,从小便在茉莉花茶的香氛熏陶中,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悠久的茉莉花种植与茉莉花茶制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虽短,其历史学研究却很发达,且不断推陈出新。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观察到的那样,"美国人似乎对于‘新'有着特殊的敏感,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如此。20世纪美国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不断求变和趋新中获得发展,以‘新'为旗帜的学派和思潮层出不穷,一种‘新史学'很快就为新的‘新史学'所取代;一种观点、一种解释,往往不出几年就成为节后黄花"~①。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史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美国史学的许多传统研究领域不断受到挑战,同时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领  相似文献   

7.
小筑 《世界遗产》2014,(10):46-49
<正>"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这句诗中透露了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和茶两种原料加工而成的,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正所谓:"茶引花香,增益茶味;花促茶香,相得益彰。"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福州茉莉花茶经历了焙团茶、点茶、泡茶三个阶段,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南宋的施岳《步月·茉莉》有"玩芳味、春焙旋熏,贮韵、水沉频"的  相似文献   

8.
明末,俄罗斯开始接触到中国茶。清代初期,中国茶逐步在俄罗斯流传。19世纪中后期,中俄茶叶贸易日益增多,20世纪初,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饮茶大国,茶叶的进口量三分之二是中国茶,其余三分之一为锡兰茶和印度茶。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大面积引种中国茶树。中国茶在俄国落户,其中含有中国人的辛劳。  相似文献   

9.
民国福建茶业职业教育的兴起,与晚清闽茶由盛转衰、社会各界呼吁政府尽快推行"闽茶复兴"政策有密切关系。民国24年(1935年),福建国民政府鉴于闽茶危机加深,认为培养茶业职业人才和改良茶叶生产是"闽茶复兴"的基础,遂决定创办福安初级农业学校茶业科和福安茶叶改良场。兴办茶业职业教育学校和设立改良茶叶场是福建国民政府实施"闽茶复兴"的重要政策之一,亦是近现代福建茶业职业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正读过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一文的人都应该记得,有一位曾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抗战的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外科专家白求恩,他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外国人。然而,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也有一位支援中国抗战的外国医生,被陈毅元帅尊称为"活着的白求恩"的奥地利友人——他就是从希特勒故乡维也纳杀出的反法西斯英雄,转战华中、山东、东北9年,担任三大战略区医学顾问,是外国医科专家在解放军中唯一一名将领——奥地利  相似文献   

11.
陆羽《茶经》的著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书,被誉为"茶业百科全书"。《茶经》叙述系统而简约,全面而实用,体现了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制度性的著述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年战争"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十五年战争是从1931年"满洲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日本学者把这段历史叫做"日中战争史"、"太平洋战争史"、"大东亚战争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出版了不少关于十五年战争史的文章和书籍.一位日本学者说:"1956年鹤见俊辅率先将'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及'亚洲太平洋战争'三场战争统称作‘十五年战争'.此后,这一称谓受到大家欢迎并得以普及.  相似文献   

13.
花香守望者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60-65
一杯香气四溢的茉莉花茶,在给我们带来享受之时,也引发我们的感叹:在宋代从中医原理中研制香茶成型,明代窨制工艺完善,再到清代花茶的推广,茉莉花茶的演绎至今已上千年。这种珍贵的制茶工艺和茉莉花茶文化得以传承,是因为有一批制茶人,他们对于茉莉花茶的不懈坚守与持续创新,才让花香千年不散。  相似文献   

14.
名山,是仙茶故乡,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名山县志》(1986—2000)设茶业、旅游二类目,“因地制宜地突出了‘茶业’和‘旅游’,这些部分文字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润饰,较好地展示了名山县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蒙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地方色彩”(方志出版社周均美终审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茶埠群生成条件具有多样性,茶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主要因素。茶埠群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阶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点。茶埠群以产区茶埠为代表,营茶群体主要有洋行、茶号、茶栈,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矛盾。茶埠群对传统茶埠有延续,也有流转与差异。茶埠群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也是自然地理和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满足了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对中国茶叶经济及地域经济有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德臣 《安徽史学》2007,10(3):5-12,44
印度是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100多年前,为了打破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牟取厚利,英国殖民当局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大力发展印度茶业.经几十年努力,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地区,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漱渝 《百年潮》2006,(10):62-6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相似文献   

18.
赵剑楠 《神州》2014,(4):94-96
<正>提到安溪铁观音,人们也自然而然地想到它馥郁的茶香。作为安溪县乌龙茶主产乡镇之一,芦田镇产茶历史悠久,村民近乎人人种茶,以茶为生。记者一路翻山越岭,呈梯田状的茶树种的密密麻麻,难得在茶山上见到其他植物。福建品鲜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地就坐落于戴云山脉的紫云山上,其茶最大特色是"有机"和"无公害"。公司的"品鲜牌"特级乌龙茶被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相似文献   

19.
蒋志均  高然 《世界遗产》2016,(4):132-133
正孙丹威,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级非遗——"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北京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北京茶业协会副会长。见到孙丹威,她正忙着打电话,但马上用手势邀请我们落座,回眸一个抱歉的微笑。她还是老样子——风风火火却又端庄沉稳,就像吴裕泰茶庄里无处不在的茶香,有着因时光而弥坚的深长回味。  相似文献   

20.
<正>韩熙载家居金陵何处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南京地名趣话》载:"戚家山位于华门外长干里,为古石子岗的部分。东吴、西晋时称‘石子坑',东晋时称‘石子罡'。宋时又称‘松林庄',盖因这里松树茂密,庄为松掩,故名。南唐时,松林庄住户大多姓戚,故更名为‘戚家村',山也因此更名为‘戚家山'。南唐仆射韩熙载,曾为避祸在戚家山‘养疴'。"秦淮区志办2002年12月出版的《秦淮夜谈》第17册《三探戚家山》记述:"南唐大臣韩熙载在金陵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