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途径除了陆路外,还存在一条海洋航路的通道,是通过西域僧人来华传教与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而实现的,依靠"海上丝绸之路"使僧人求法与传教夙愿得以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域外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交往的海洋通道。它是由沿途一系列作为贸易网点的港口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广州港是中印佛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然后概括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历史和各朝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最后就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贸易发展、增进文化交流、推动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发展、提升区域地位等方面的历史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宁波倡议     
《中国文化遗产》2006,(1):69-6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海洋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中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遗产与宝贵财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崇高而神圣的职责,是人类实现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整理"海丝"资料对于研究福建省的历史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福建省上杭县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海丝"史料为着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时不仅在福建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在山区也有海外人口迁徙、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农作物传播等活动,藉此揭示上杭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2009,(6):97-97
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宁波的先民为人类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真实记载了近2000年来宁波人民发展对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和与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人民的真挚友谊。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在中国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推动下,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与经济"走出去"的效果相比,文化"走出去"还有待加强。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通道连接的省区。广西充分利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要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不断摸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作为广西重工业城市的柳州,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贸易合作迅速发展。以贸易合作良好展开为基础,柳州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也积极的展开来了。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一带的越窑,是人类瓷器诞生的摇篮,世界制瓷技术发明的源头,古代"海上陶瓷之路"贸易主体制造的窑炉,它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全球化贸易网络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辉煌不朽的丰碑。越窑青瓷作为中国最早大批量销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它与长沙窑瓷器、邢窑与定窑白瓷一起掀起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人类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8.
自西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出现了十余个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的大小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兴衰与更迭,至宋元时期,最终形成了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贸易枢纽港.这三大港口不仅是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主要起迄港,而且在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结合市舶制度的建立、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线路的拓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状况,对宋元时期这三大港口的发展规模、功能特征、地位作用及其演变历程等进行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三大港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同时也为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港口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5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系组织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系列遗产国际专家工作会"。受主办方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陆琼、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中山大学副教授朱铁权等专家学者参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研究员燕海鸣代表柴晓明院长及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组参加了会议。会上,参会专家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时空框架、线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模式、沉船遗迹、港口  相似文献   

10.
袁锋 《郑和研究》2001,(1):61-63,65
中国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是从陆路开始的。早在汉代,由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甘肃)出西域(新疆),贯穿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开始形成,隋唐之期已转入盛世,宋代持续发展,直到元代之后由于海上交通的逐渐开拓,这条穿戈壁、涉流沙、战酷热、战严寒的陆上贸易通道才渐告沉寂,而明代郑和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大放光辉,也为我国航海史与海洋运输业留下值得骄傲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中国而延伸至世界各地。就广义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亦即华侨)及其对侨居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中外友好关系、交通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上丝  相似文献   

12.
正宋代,北方战乱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往南迁移,及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南四周环海,港口遍布,地处海上贸易通道,经水路进行与内地、海外的贸易往来十分便利,在宋元时期进入了快速开发轨道。一、宋元时期海南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宋元时期,海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大量的商人、流放官吏及汉人移居海南,带来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海洋一直起着特殊的作用。浩翰无际的海洋,给人类带来困难也带来便利,带来挑战也带来希望。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些濒海而居的族群就开始了探索和征服海洋的活动。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的出现和发展,各民族之间通过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往来日趋频繁。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海上交通与贸易的网络,这就是历史上形成的海  相似文献   

14.
<正>本期"海洋中华"刊登5篇文稿,既有海上丝绸之路性质、成因的宏观理论概括,又有广船的考古钩沉、柬埔寨吴哥古迹出土陶瓷的海交史分析、澳门开埠前葡人在东亚海域的贸易活动等个案海洋史深度研究,还有关于华南汉人海洋性格成因的考察,均有新颖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频繁,多边贸易活跃,沿线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几乎都参与到这一商业活动中。但其中具有规模性,且在中西海上交通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商旅群体有地处中东的波斯、大食、回回等。在公元7—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波斯、大食、回回商旅频繁往来东西,成为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朝贡贸易中的主要参与者,构建了其时海上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的繁荣与市舶法则的颁行。系统梳理其活动轨迹,把握其于此中之作用,有助于对古代"海  相似文献   

16.
<正>福州一直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港口历史和发达的造船工业。历代福州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不畏艰险,跨越海洋,从事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的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传播,留下诸多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本文通过对明代以前文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史迹的整理研究,旨在揭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论证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悠久的港口历史  相似文献   

17.
吴卫 《文物春秋》2020,(6):11-17
新石器时代,福建沿海地区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而孕育出极富区域特色的史前海洋文化。结合区域内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对福建史前海洋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明确了闽东沿海和闽南沿海两个文化分区的存在。从生业经济、跨海峡文化交流和跨海峡人群迁徙三方面分析其文化内涵,可知福建史前海洋文化不仅参与塑造了台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而且是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等文化因素也对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天宝年间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外贸易成为唐朝与海外诸国进行商贸往来的主要渠道,中外经济交流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转移,这种形势为福州与中原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使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是历史上人类活动和交往不应忽视的途径与场所,海洋史研究是历史研究颇受重视的领域之一。地中海堪称"伟大的海",地中海、大西洋曾是人类文明史上海洋活动的重要区域。欧洲人所进行的海洋活动对于顺应世界历史变革曾产生了重大影响;亚洲人在印度洋、太平洋西岸特别是南海的海洋活动也丰富多彩,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以南海为中心、以华人为主导的"水疆"(Water Frontier)贸易网络,沟通了东西方和东亚地区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最近几年,我国来自海上的主权争端明显增加,除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有中菲黄岩岛争端、中越多个岛礁争端,黄海有中韩专属经济区争端。这些争端,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海洋世纪"的来临。中国军队如何捍卫海洋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