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茜岚  戚永晔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2):112-117
立体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洛·毕加索所建立,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最早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现代建筑的兴起将立体主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成为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立体主义建筑巧合地构成了许多字母的样子,也成为今天我们欣赏立体主义建筑的看点。  相似文献   

2.
夏虫 《旅游纵览》2016,(12):24-27
正天寒,地冻,风干,物燥。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寂静,唯独这冰雕、雪雕才给这万籁俱寂的冬月带来些许生气,能工巧匠在冰天雪地里用智慧与技巧,以冰雪雕塑艺术语言描绘着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制作者按照自己设计的作品草图,既可表现人物、动物、古代、现代建筑等不同的造型,而且还可寓有哲学理念及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展示出冰建筑的构思、排列和  相似文献   

3.
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增多,面对城市更新对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企盼,自2016年起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经面世。本文从建筑作品、设计思想、科学与艺术价值诸方面研究了20世纪建筑的遗产价值与当代影响,还从跨学科角度分析了在历史建筑保护重大命题下,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城市建筑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 《文物世界》2006,(3):58-63
当今,我国正经历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潮流的转型,21世纪可“谓观念化”的世纪,各行各业多蕴涵着极大的文化冲击。观念的更新,也昭示着我们博物馆不断发展的脉络和时代特征。博物馆事业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其创新的基础在于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研究,首先应立足于我们设计者现有设计水平的提高,提高现代陈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博物馆建筑与陈列艺术设计观念的更新,从国内外优秀的现代陈列艺术设计作品中吸取营养,立足于本地区、本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  相似文献   

5.
钱汇一 《风景名胜》2020,(2):0048-0048
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累与发展所形成的,并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古典魅力和气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即新建筑模式的出现。为了更好的符合新时代的建筑审美,可以将现代的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相融合,这样的建筑方式既可以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进行了继承,又能够使其得到全面的创新,使建筑本身的水平更加提升一个层次。文章针对传统建筑材料的颜色、质量、以及形态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做了相对应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王葆华  杨志勇 《文博》2011,(5):73-77
本文从晋商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入手,主要介绍了晋商大院乡土建筑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重点阐述了晋商大院建筑室内装饰艺术如何更好的的传承,要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很好的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格表现出来,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我们主张结合时代的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当代设计师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拍摄地点:中国,北京拍摄时间:8月9日INFO:佳能5D Mark III,F/8,1/100s,ISO 100无数照片都在记录银河SOHO的现代与繁华,然而,这座由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现代建筑可是地道的"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银河SOHO南边的小牌坊、禄米仓等胡同一直没有拆迁,周围的高层建筑不断拔地而起,这片老胡同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百年胡同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强烈对比,体现着北京的古今交融,银河SOHO的地址牌上写着:东城区小牌坊胡同甲7号。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大学六大校区内,分布着15处伪满时期历史建筑和1处近现代建筑。2016年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吉林大学现存的建筑遗产资源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现存建筑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记录与整理,总结分析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居节是明代吴门的重要画家,文徵明高足,但明清画史却对其生平语焉不详,现代美术史亦是众说纷纭,且与部分居节传世作品所署年款相抵牾。本文通过目鉴和考证,认定几件传世的居节作品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徵明作品中存在着作伪和改动等问题,从而厘清了居节生年与存世作品年代之间的矛盾,并与相关史料、文献相互印证,基本确认了居节的生卒年代。  相似文献   

10.
胡海 《丝绸之路》2006,(1):74-76
没有哪一座城市会与一个建筑师的名字如此密不可分,巴塞罗那与高迪.像一对梦幻组合,不停地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高迪这个“疯子建筑大师”总在标新立异.让你不敢相信自己是清醒着看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建筑黔江张氏民居作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它是当时渝东南地区近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武陵山区的精品佳作。本文通过对建筑布局及艺术特色的介绍和分析,展现了这座民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武陵山区土家族建筑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正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瑞士】希格弗莱德·吉迪恩著,王锦堂、孙全文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定价:188元。希格弗莱德·吉迪恩(1888~1968年),是一位波西米亚裔瑞士历史学家及建筑评论家。本书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关于现代建筑历史的标准作品。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用空间概念来分析建筑;用恒与变来揭示发展的本质;用大历史衬托具体建筑现象,又用具体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呼应时代。它在内容上时段起始文艺复兴直至当代,范围跨越规划、建筑,所用材料丰富翔实、富于启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德国建筑师戈特佛里德萨姆帕尔将建筑划分为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即支撑与界面。这一认识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从空间的视角看,支撑与界面担负着为人类过滤外界影响、营造舒适栖居之地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支撑与界面也是营造光影效果、度造奇幻境地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地域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建筑方所忽略,因为现代建筑技术大多数地域上的难题已经能够克服,那么是否建筑的地域性在当代就引进没有价值了呢?不然,既然是影响建筑的本质性因素,无论建筑科学多么发达,都还是会受地域的限制,而其受地域影响的因素也从自然因素转变为社会历史因素。因此,在当代,建筑地域性依旧具备较大的价值。古代建筑存在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在现代建筑上,依旧会吸取很多古建筑的建筑经验,进行现代化改造,可见,建筑的地域性依旧或多或少影响着现代的建筑施工。文章将就建筑地域性的当代价值作简要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沈阳传统建筑与沈阳现代设计化发展结合的宜居城市的研究,论述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承和现今意义,以及和沈阳现代建筑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系统阐述二者具体结合的内容与方法,以推进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促进建设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6.
黄强华 《神州民俗》2009,(12):53-55
“石湾公仔”艺术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历代南国陶艺人的珍贵艺术结晶。本文通过《杨门女将》陶塑作品融汇瓦脊艺术、粤剧艺术和古戏台建筑艺术的场景性新石湾公仔的创作实验,说明“石湾公仔”要在保持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元素,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本土文化有代表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廖巍  魏琪  习冉 《旅游纵览》2013,(3):166-167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各种类型以及相关的配套技术日臻完善,己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独立的体系。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正积极向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以期扩大出口、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形成一套独特的、高度成熟的建筑体系,但在建筑类型和技术发展上表现出长期封建制度下的停滞与落后的状态。本文通过市场调研等一系列方式分析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摄影是胡国旭摄影创作的主要题材。这组建筑摄影题材的照片是作者多年来心血的凝聚,也是对他多年来摄影爱好的一个回赠。胡国旭任辽宁三盟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老总时,建筑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钢筋混凝土,还有基层工地上的建设者,在他看来都具有触及灵魂的美感和神韵,他熟悉这里的一切。他把对建筑的了解与对建筑的挚爱融进血液,定格于照片!作者从2008年开始发表建筑摄影作品。2009年,《人民摄影报》和《辽宁摄影》分别刊登了这组建筑摄影的部分作品。2011年,作品《层楼叠榭》获得首届中国医院建筑摄影大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7,(2)
柴小刚是中国’85美术的代表人物。廿年来,他的作品始终内敛深厚,笔意经典,兼具荒诞与幽默。讲述着对宗教人文中“恒定与修炼”的由衷感动。其作品广为海内外藏家及机构收藏。柴小刚的画作,综合了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风格,画面带有典雅高贵的气质,他的心灵王国是结构于现代宇宙观的,如此遥远,如此静穆。—台湾《中国文物世界》表现风景——柴小刚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人们的需要不断发生着改变,虽然现代社会中关于藻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其本身的传承和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许多研究和探讨都只是在原有环境下的简单的接受改造和保护,以及如何与现代的融合。本文通过分析古建筑中"藻井"的艺术魅力,在探寻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通过"藻井"所呈现的文化特征,促使人们提高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识,为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