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环江喀斯特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峰丛、峰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外部美;当你步入喀斯特森林里,你会进一步领悟到它的内部美。这片面积约9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生活着无数古老而神奇的物种,它们互为依存,向人们展示了喀斯特森林特有的生态系统中来自自然的力与美。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亿万年的打造,雕琢了这个奇幻瑰丽、超凡脱俗的喀斯特瀑布王国。纵横交错的河流、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以及成串的洞穴和奇特的植被,共同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喀斯特山水旖旎风光。这就是黄果树,大自然仍在持续创造的宏伟作品。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我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4.
程泳 《风景名胜》2014,(4):74-83
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州,土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在全美国各州中拥有最长的海岸线。当我开车行驶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时,那些壮美的冰川峡湾、险恶的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植被、纵横遍布的河流湖泊以及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所带给我的震撼,至今都已让我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5.
正奥索卡山区坐落于美国中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间最大的山区,也是美国知名的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尤以流量大、数量多、密度高的喀斯特泉著称。如果把中纬度的奥索卡山地比作一顶喀斯特王冠,哈哈汤卡则是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型喀斯特泉、天生桥、峡谷、落水洞、溶洞等……都集中分布于不到30公顷的弹丸之地内。地下溶洞中栖息着美国联邦濒危物种灰蝠和印第安纳蝠;地上则有独特的唁斯特疏林,仍保留着欧洲移民到达美洲前的历史植被景观。哈哈汤卡如今正在接受"美国国家自然地标"称号审定,这一称号由内政部授予全美范围内包含生物和/或地质突出范例的自然区域。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分全新世中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汉唐时期、唐末至两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萎缩,但其中亦有反复,过程极为缓慢;森林植被的演变是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森林植被的演变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无序的人为开发是造成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森林萎缩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提要]本文对日本学者松本洪撰写的《上代北支那の森林》一书进行了介绍性评价,指出该书是较早系统研究中国北方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一部重要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此书是一无所闻。松本洪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特别是在利用历史文献记载来复原中国北方古代森林植被形态这一点上,史念海后来所做的研究虽然在学术深度上要远远超出于松本洪之上,并且还普遍结合有实地考察和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运用,但是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却与松本洪完全相同。因此,松本洪理应作为中国历史植被变迁研究的开拓者而被写在近代学术史里。  相似文献   

8.
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清代中叶是近两千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 ,人口迅猛增加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估算 ,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 30 %左右 ,下降为目前的 8.6 8%。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疏林灌丛草原 ,秦汉时代森林覆盖率达到 30 %是可能的。清代后期 ,子午岭、黄龙山及陇东一些较边远山区森林已遭破坏 ,森林覆盖率下降到目前的 5 .5 %。西南地区森林植被演变的历史过程表明 ,清代以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的。之后 ,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的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破坏了原本保持完好的天然森林。清代中期西北干旱区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4 0 % ,使河流大量水量消耗在支流和上、中游地区 ,造成下游水量剧减或断流是晚近湖泊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她是一名温婉秀丽的女子,看似漫不经心间,却展现出惊人的万千仪态。在宽仅1到1.5千米,长12千米的峡长幽谷中,以响水河为主轴,她不遗余力把山、水、瀑、林、石、洞融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龟背山石上森林、水上森林、翠谷瀑布、努内吉海湿地、鸳鸯湖、天钟洞、卧龙潭……各具特色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在这里尽展风姿,好似一个"超级盆景"。而这里自然灵动清新的生态系统更让人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族由于以游猎驯鹿为生,因而没有固定居所。他们在一片森林狩猎和驯鹿一段时间后,就要换一片森林。每到一处,砍倒几十棵20公分左右的松树,支起一个圆锥形的框架,四周围上帆布,在顶部留有排烟的通道,可在里面生火做饭,用松枝铺平地面,再铺上一层鹿皮,便成了他们的床和家,俗称"撮罗子"。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条件,造就了岷县繁茂的森林植被。明清以来,先民与林木关系非常密切,他们采伐林木或满足自用,或外运生财,把林木当作重要的谋生手段,随之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上世纪森林砍伐与破坏进一步加剧,致使自然灾害频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望改善岷县森林生态资源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老挝行     
马萱  许云华 《旅游》2004,(2):38-41
老挝虽然是近邻,却没有去过,想象中,那里应该是:山地多,森林多,人都住在低矮的草屋里,河水弯弯绕山流,山脊上露出一片片整齐的农作物。总体来说有些偏远、苍凉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的莽莽群山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意味着这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类型,甚至人文和宗教传统都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华夏人文地理》2005,(4):20-21
从卫星照片上,可看到苏门答腊岛北端在海啸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世界(左),而海啸后的现在,则变成汪洋一片和裸露的褐色土地(右)。海啸摧毁了植被,也带来淤泥将田地埋没殆尽。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森林开发,使得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被破坏。据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了最先进的科学发展观。林业需要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亦能够创造一定生态效益。本文从森林生态旅游角度,在了解了森林生态旅游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后,重点分析并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莫尔道嘎·俯拾皆是的绝美秋景 从森林到草原,莫尔道嘎是不可错过的一站.我眼中的莫尔道嘎是彩色的,地处过渡带让它兼有各种丰富植被,秋天在这里就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层林尽染. 停驻在莫尔道嘎小镇,选一个天气好的清晨,就可以向莫尔道嘎森林公园进发了.它是我国最后一片寒温带原始森林,时值深秋,落叶松、白桦将山脉装点成暖黄色,激流河映衬出云卷云舒,浮木漂流其间,静谧的蓝色与北国之秋特有的耀眼金色形成恰到好处的冷暖平衡.如果想一窥这片原始森林的深邃辽阔,不妨登上白鹿岛,选一个高地,便可发现一片金灿灿中激流河环绕着两个修长的小岛呈环形流过,转而注入额尔古纳河,山水相依的气魄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7.
<正>喀斯特是世界最卓越的景观之一,主要由碳酸盐岩上发育的特殊地形及相关的生态系统组成,以伏流、洞穴、暗河、峡谷、洼地、锥状和塔状山峰为特征。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喀斯特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3%。中国南方喀斯特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  相似文献   

18.
从拉萨出发,沿拉林公路一路驱车东下,雅鲁藏布江在窗边浮现,路边的植被从高寒草甸逐渐过渡为针叶森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因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盛,风景秀美如画,被赋予"西藏江南"的美誉。与美丽风景不同的是,曾经的"西藏江南",基础设施薄弱,几年前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一一墨脱公路才贯通;这里贫困程度较深,几年前察隅县、墨脱县贫困发生率分别达到24.74%、24.47%。  相似文献   

19.
那阵轻风     
初春,一阵轻扬的和风吹过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那阵轻风曾经一无所有,它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但是在路过那片森林时,森林中的各种花儿、树儿都把自己丰满的种子和轻风一同分享。于是离开那片森林后,它不再一无所有,它满载着许多美丽的种子,它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它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踏上自己的征途,这一路上,它得到了好多好多,那是一路上别人分享给它的,它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分享的快乐,它坚信:分享是美丽的。后来,它遇到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这片土地一无所有,这就像曾经的它,空洞、苍白。于是它决定,要把自己一路上得到的东西,和这片…  相似文献   

20.
甘在斌 《旅游纵览》2016,(12):58-61
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鄂伦春小调》犹记得初次哼唱这首《鄂伦春小调》,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在欢快的歌声中,我似乎听到了从兴安岭的大森林中传来的马蹄声,看见一位猎人骑着马在山林间穿梭驰骋的情景。2015年的最后几天,我和我的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