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2.
古人卜筮时常常遵循"一事数卜"之原则,同一件事情要卜筮多次,因而包山楚简中有五套"成套卜筮辞"。五套"成套卜筮辞"中,一事或三卜、或四卜、或五卜。"成套卜筮辞"中有的卜筮辞被选择执行了,"三卜者从其二","五占者从其多"。"四卜者"包括"习卜","习卜"一方的意见通常被选择执行。"习卜"以"三卜制"为基础,是人为控制改变占卜结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吕成龙 《收藏家》2007,(11):27-30
人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官窑瓷器一般均署"大清××年制"、"××年制"或"×御制"等朝代款或称年款。但在清末景德镇官窑瓷器中,有一类署"体和殿制"款  相似文献   

4.
大概自唐宋以来,在一些文人的诗词歌咏中开始出现"日里金鸡叫"的说法。此外,在一些唐宋以后的寺观或墓室壁画中,也开始将太阳中的"金乌"或"三足乌"绘成"金鸡"或"三足鸡"。自宋代以后,更有不少学者以阴阳之说或十二生肖的"卯兔"与"酉鸡"的影像或投影……等说法来解释日中的"鸡"。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等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以为日中有"鸡"之说的出现,应是受到中国流传久远的"日中有乌"之说的影响。而日中有"乌"之说,实与早期原始初民以乌鸟的"暮去晨来"来解释太阳的"朝出夕落"之现象的一种"神圣叙事"。然而,相关说法流传到了后世,一方面或由于"乌"与"鸡"的形象相近,在相关图像的传衍过程中,本即容易相混;另一方面则可能也与"日中有乌"之说的神圣性逐渐消失,人们遂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鸡"来取代日中之"乌",而使得"金鸡"成为新的太阳神禽。  相似文献   

5.
熊美淋 《区域治理》2022,(14):115-118
在意外伤害保险中,传统近因原则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只会导致保险公司"全赔"或"全不赔"的结果.在事故原因包含承保原因、除外原因或免责事由且无法确定近因时,"全赔"或"全不赔"无法兼顾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利益,有违公平原则.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纠纷的特殊性和意外伤害保险中核心概念的模糊性表明有必要在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纠纷中适用原因比...  相似文献   

6.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铜■"旧称为"卮",在墓葬中多与盘、匜、盥壶相配为盥器,也可用作食器或"分半"量器,其自名之"■"隶定为"枝",当读作"箪"。在《仪礼》中,"箪"用于盛放巾栉等盥洗用具而与盘、匜相配;在战国秦汉文献中,箪也可用作食器或容积半斗、半斛的量器。战国墓葬中的铜质筒形"镂孔杯",遣策称之为"■白之■"或"熏■",即《方言》《说文》之"墙居"或"觵白之筥",用于薰衣或盛放罚爵。遣策称为"羽■"的筒形容器应该是《仪礼》盛食器"杅(盂)"与"筥(篹)"的连称,而不是过去定名的"樽"或"洗"。两周时期"筒形杯"的造型与"■白之■"极为相似。这类"筒形杯"自名曰"■",出土时常与"斗形爵"配对,两者分别对应《仪礼》饮酒器的基本组合"觯"与"爵"。《三礼图》"筥"与"觯"的形状也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有"是=帚彗"等五个"是="句,前人或以为"="是一个重文符号,代表"是",认为这个"是"是系词;或认为这个"是"应理解为副词"萛",在句中充当状语。本文对这篇帛书文字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文中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重文符号,它重复的是上文中出现的"是谓"的"谓"字,也就是说"是="即"是谓"。  相似文献   

9.
正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以往处理的是某具体社会或场域中的人和事。在全球化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全球的人和事,体现整体视野,或称全球视野(global perspective)或世界视野(world perspective)。在这种"世界的"关系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文中的"■"、"攺"两字,究竟应该释读作什么字,学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或把前者读为"已",后者读为"改",从而把两者都看作实词。裘锡圭先生主张两者都是意义较虚的词。从花东卜辞中的情况来看,裘先生的说法是可信的。用为虚词的"巳"或"攺"字见于花东子组、历类、历无名间类、无名类、何组和黄类中,尤其是后三类中。不过,甲骨文中确实也有少数"巳"应读为祭祀的"祀"字,这类"巳"主要出现在■肥笔类、■历间类、宾组与何组卜辞中。  相似文献   

11.
魏伟 《丝绸之路》2013,(6):48-52
"运动服统治"现象在当前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中最为常见。运动员、教练员或官员担任解说顾问或嘉宾,对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叶晔 《文博》2010,(5):19-21
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性质一直未有定论,或指其为"廷尉",或说当是"宫厩",也有学者认为是模拟"车马出行从车"之属。分析秦陵陪葬坑的性质,必须结合陵园建造思想、内部布局关系等因素,依据陪葬坑内的埋藏物推测其功用,进而判断陪葬坑所反映的历史原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本文提出K0006陪葬坑极有可能象征着秦代中车府或中车府的组成部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3.
发语词"夫"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有关教材和论著中,将位于句首的虚词"夫"一并定位为发语词(或称语气词、句首助词等)。这样做似乎简洁明了,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句首之"夫"有两种:一种后面紧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另一种紧跟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二者的意义和用法是有区别的;区分其差别,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的律法中不存在以"蛮夷律"为名的律篇,张家山汉简"毋忧案"中涉及蛮夷男子被征发的内容,应断读为"南郡尉发屯,有令变(蛮)夷,律不曰勿令为屯"。"勿令为屯"的法律很可能来自目前未知的律篇或律令条文,只是涉及蛮夷而已。毋忧被征发并不是服"徭役"或"兵役",而是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昆仑"是古代重要的地理与文化空间符号,与女神西王母也有密切的连结。"昆仑"一词多见于上中古传世文献中,《山海经》中有单词名之为"昆仑"者,亦有复合词名之为"昆仑之丘""昆仑墟"及"昆仑之墟"者。昆仑在《山海经》中以"丘""墟""山"的多种空间形式,发展到纬书地理"柱"的形态,"地之中"的强化以及"山"地理空间形态的确立。"昆仑"在汉魏之后,不断层累迭加,以"山"的地理形貌,取代了《山海经》中的"丘"或"墟"的地理特征,成为"昆仑"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空间样态。历来学界对于昆仑大都偏重在其真实地理与神话地理之研究,但昆仑既是一个静态的自然地理,又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空间,不断被增衍创造,其空间形式在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亦具有或"山"或"丘"或"墟"的多元地理空间形式,此一地理空间及其象征转化之探讨,对于昆仑神话发展的掌握,以及神话地理所隐藏的人文精神之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山海经》为主,回归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在文本语境中重新探讨"昆仑"一词之意涵及其空间形态性质,以及这些空间的神圣性建构及其文化象征意涵。  相似文献   

16.
<正>三峡地区地跨渝、鄂两省市,西接川东丘陵地区,东临江汉平原,北接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的北部。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活动的族群主要是巴人。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巴"的记载,或作"巴",或作"巴方"。这些记载表明至迟在殷墟文  相似文献   

17.
王望生 《文博》2010,(1):9-10
西安北效枣园南岭M1西汉墓出土了数百件文物,其中铜量和带环铜附件这两件铜器上刻有铭文,分别是"私府"和"中厨"。经研究,"私府"为当时皇后系统主要官职之一,"中厨"则是"中宫厨长或中宫厨丞"的简称。  相似文献   

18.
陆德富 《江汉考古》2012,(2):111-114
三晋兵器铭文中旧或释为"冶吏"、"冶史"的词当释为"冶事"。"冶事"是以冶为职事的意思。"冶事"可能是冶的别称。反映三级督造制度的三晋兵器铭文中,最后一级还有称"冶人"的。"冶人"是冶的别称。  相似文献   

19.
<正>在书画鉴定中,一件作品出现"双胞胎"或"多胞胎"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往往系作伪者刻意临摹所致,遇到这种情况,判定其中必有一假或全部为假,这在书画鉴定中已是定论。但笔者近日在整理有关书画时发现,在包括广东省  相似文献   

20.
谈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陆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4)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椁室北边箱西端,出土了一套陆博(图五)。在同墓出土的"遣策"中,有八枚简还记载了陆博及其用具。现在,根据"遣策"的记载对照出土实物,谈谈这种古代文娱用具。遣策:博一具(图一一:7) 关于陆博,本作"六簿",又作六博。《说文》"簙,局戏也,六著十二棋也。从竹,博声。"扬雄在《方言》中云:"簿,谓之蔽,或谓之箘,秦晋之间谓之簙,吴楚之间谓之蔽,或谓之箭里,或谓之簙毒,或谓之(?)专,或谓之(匚尊)璇,或谓之棊。"在近代编纂的《辞海》一书中,载六博:"古代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又云六箸:"古代博具"。"一具",可能就是指整个一套陆博的用物而言,即包括博局(棋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