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 绿洲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绿洲是干旱地区通过灌溉而使农牧业发展的地方,是荒漠地带特有的地理现象,也是人类长期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产物。我国绿洲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和河西走廊两个地区,而尤以新疆最为集中和典型,在世界绿洲中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坎儿井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10年,新疆吐鲁番地区现有已登记核查的坎儿井共1108条。其中有水坎儿井278条,干涸830条,总长度约4000公里,竖井总数超过10万个,总灌溉面积约占吐鲁番地区灌溉总面积的8%。表明坎儿井仍是当地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解决人畜安全引水问题的主要水源,坎儿井的延续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09年吐鲁番地区文物水利部门联合起来对30条坎儿井实施掏捞加固,利用农闲时期施工。由政府出资经过培训的当地农民直接参与,为更大规模的坎儿井本体保护积累了经验,摸索出适合坎儿井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相似文献   

4.
“坎儿井”并不是井 ,而是在地表下开挖的一种奇特的引水渠道。在新疆的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市都有坎儿井。全新疆共有坎儿井 1 60 0多条 ,以吐鲁番为最多。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最长的达 30公里 ,最短的也有 3~ 4公里。到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有 1 0 4 4条 ,总长 30 0 0公里。修建坎儿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费时费力。那么 ,为什么要大量修建呢 ?让我们以吐鲁番为例 ,先从吐鲁番地区的地理环境说起吧 :吐鲁番盆地四周环山 ,山岭靠盆地的内缘是一圈戈壁砾石带 ,再向里便是绿洲带了。绿洲带中心是我国最低的湖泊艾丁湖 ,仅 60公里远…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绿洲,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文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在古代西域就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吐鲁番盆地作为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通道,很自然地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吐鲁番就已成为一个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绿洲。2000多年来,在吐鲁番这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绿洲区域内,当地人民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绿洲文化。坎儿井、葡萄和吐鲁番木卡姆是其文化的杰出代表,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伊朗坎儿井     
<正>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一项特有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一大创举,被誉为“活的文化遗产”。它存在于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新疆一直到北非沙漠都有建造,其中尤以伊朗境内坎儿井为典型,它的出现为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 ,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 ,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的基本规律是 :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 ,互有消长 ,“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 ,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 ,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 ,面积不断扩大 ,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 ,古代绿洲衰亡 ,天然植被退化 ,沙漠化扩大 ,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 ,防护功能不断减弱 ,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态势。  相似文献   

8.
卡尔·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是一本宣扬东方各国极权主义的理论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别出心裁地把整个世界划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非治水社会,如西欧、北美和日本,其余部分则是治水社会。非治水社会的农业,由于靠“雨水灌溉”,不需要依靠人力组织大规模的协作,因而没有形成专制主义;治水社会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农业不能靠“雨水灌溉”,因而只能利用人工灌溉的“治水”工程来克服供水的不足与不调。治水工  相似文献   

9.
坎儿井     
《世界遗产》2014,(1):55-55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相似文献   

10.
李杰 《神州》2013,(11):29
现在的农业用水不同程度的出现紧张,所以我们要对节水方面进行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曾一度是国民经济中的决定性生产部门。目前,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仍处于中心部门的地位。从已出版及正在宙稿中的4O多部县志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新疆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一、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在全区16O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绿洲面积只占3.53%,沙漠面积占25.《%,戈壁面积占17.65%。绿洲主要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及大河冲积平原上,绿洲呈斑块形,以串珠状沿新疆两大盆地边缘分布。在绿洲与荒漠交替地带,荒漠灌木林及其他荒漠植被起着重要的生态…  相似文献   

12.
高秀红 《风景名胜》2020,(3):0346-0346
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地面水资源进行的灌溉建设是田间施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这种农业灌溉的方法在我国具有较广泛的经济应用。由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缺乏,所以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减少农业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快速蒸发和水资源的损耗,则我们就需要针对性地建设农业的水利工程,使农业在灌溉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达到有效的节水,使灌溉的水资源也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在农业灌溉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于地表水和灌溉的地下水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强化对于灌溉的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研究,从而更好的对于农民生产经营管理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李正宇 《丝绸之路》2011,(18):39-43
古代瓜州是著名的沙漠绿洲和农耕区,水利发达,在这一农耕区范围内,散布着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古渠遗址.保存着基本完好的汉唐灌溉网络。本文主要结合卫星照片、历史典籍,详细梳理了古代瓜州的主要灌溉体系,以期能为了解古代瓜州的农业概况及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敦煌扼守丝绸之路咽喉,从汉代开始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周边地区。发达的农业虽然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唐五代时期持续400余年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不仅蚕食了当地绿洲边缘不可替代的具有防风固沙功能的天然植被,而且将几乎全部的河流水源用于农业生产,这使得当地生态用水严重短缺,造成许多具有调节功能的沼泽和湖泊干涸,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最终导致包括寿昌古城在内的大面积绿洲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素以干旱、酷热闻名于世,故有“火洲”之称。游历火洲,一眼就能看到这儿的水总是秘密在地下流淌着,而在地面却难以见到水的踪迹。地道似的暗渠,就是闻名遐迩的“坎儿井”。 坎儿井使水在地下穿穴而行,有效地防止了水的强烈蒸发,保持着水量稳定,故被来此地观光旅游的人们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时至今天,它仍然不失为火洲──吐鲁番的一大名胜。 可是,谁是此地创建坎儿井的英雄呢?据史书记载,10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的时候,吐鲁番就有坎儿井了,并且说是从内地传来的。可是,是谁传的,却没详尽的记载。也有…  相似文献   

16.
戊己 《中国地方志》2012,(8):59-64,5
吐鲁番绿洲作为天山南麓——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为代表,在欧亚大陆间不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当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西域绿洲文明经历了从萌发到成长到成熟这三个不同的阶段,绿洲文明随人而兴,亦有可能因人而衰,要保持绿洲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绿洲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坎儿井是沙漠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是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杰出成就。在我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尤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它与吐鲁番的葡萄一样蜚声中外,被誉为是跟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共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关于坎儿井文化的研究,已有不少学术成果,但有关系统性的专著尚不多见。最近,钟兴做、储怀贞两同志编辑出版了《吐鲁番坎儿井》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坎儿井的学术性、资料性著作。它的问世,对进一步探讨和弘扬坎儿井文化、推动吐鲁番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兹从坎儿井研究的意义及该…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中期以来新疆奇台人工绿洲开发下的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野外调查方法分析了18世纪中期以来奇台人工绿洲的开发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奇台县人工绿洲开发活动始终以农业为主,所以,本文研究人工绿洲发展以耕地变化为主。18世纪耕地呈点状形态沿北部泉水和南部河流分布;19—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两片灌区,即南部河水灌区和北部泉水灌区;以后耕地扩张,在平原区广泛分布,南部仍是河水灌区,中部和北部则发展成纯井灌区。人工绿洲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20世纪40年代末,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相对协调时期,"以水定地",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之间相对协调;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绿洲人地关系发展失衡时期,表现为耕地迅速扩张,灌溉水源不足,水土利用矛盾突出,经营粗放;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地之间脆弱平衡形成时期,绿洲内外环境的脆弱性都增强。研究认为可持续的水土资源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和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是奇台绿洲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独有的内陆干旱区,自古以来,灌溉是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赖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柱。正如农民讲的:“水利,是农业的命根子”。因此,写好《水利志》,是新疆方志中地方特点的最好反映。在沿海地区,某些县的县志中,就没有设《水利志》,这也是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所决定的。新疆是纯灌溉农业,离开水库、渠道、井等水利设施,就没有农业经济。我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英禁烟,功勋卓著。贬谪期间,林则徐大力提倡开垦南疆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广修渠道,承建龙口工程,推广坎儿井,极大地满足了新疆当地的生活用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民族团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