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志絮语     
符合历史真实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时代特色的名词,在志稿中都应使用原来的名词,不应用现在的名词去代替。对于现已难解的名词,可加小注。地名、官名比较容易做到,而对其他一般名词,往往不注意。如记盛世才时代的机关人员应用“公务员”,而不应用“干部”;又如30年代新编的戏曲,应称为“时装剧”,不应用“现代剧”。因为“干  相似文献   

2.
前三文谈了汉代注释书对句法关系、句型、句式、语义关系的表现,本文谈词类活用的表现.首先说明,“词类活用”是用的旧提法.汉语语法科学发展到现在,较为一致的认识,汉语词类跟句子结构成分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如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外,还可做主语、宾语,名词做主语、宾语之外,还可做谓语.可过去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受西方语言语法的影响,认为动词、形容词的职能是做谓语,做主语、宾语是“活用”;名词的职能是做主语、宾语,做谓语是“活用”(有的更认为是词类“转化”,说这种用法的动词、形容词转成了名词,名词转成了动词).笔者称“活用”,不是肯定这一名称,而是用此名称指名词、形容词做主语、宾语,名词做谓语这些语言现象.在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做了主语、宾语,尤其名词做了谓语,意义就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汉代注释书也作了注释,清楚的表现出其产生的新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的题目(中华甚麽物事美?),“物事”是个比较古老的名词;是隋、唐时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说,就是东西,虽然东西这个词,也有很早的渊源。这个“物事”,明代流行的小说(三言)里的《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开首有几首咏雪诗词,也说雪像三件物事:盐、柳絮和梨花。这样说,它在十六世纪还是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12):55-55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用了“香格里拉”这个名词,词的含义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香格里拉”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商店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5.
“以”字在古汉语中作介词被视为常态,但作名词用,往往被历来学者所忽略,导致语言解释中的诸多错误。本文主要通过对《孟子》书中“无以”的分析。兼及其它语言材料,证明了“以”的名词用法,并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所谓传统的“无以”、“有以”结构提出了质疑。本文认为,名词“以”来源于介词“以”,但这种变化,不是由于词义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因为“语法因素”造成的词语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南晨 《湖南文史》2010,(8):33-33
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围绕其所展开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中,“国学”是“夷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在学制改革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教育名词。  相似文献   

7.
“词位研究”这一概念是50年代陈梦家先生提出来的,指的是在分析卜辞文法时“我们不能先确定了某一个字的词类或词性(如说雨是动词,衣是名词)而分析句子,我们应该先从句子中看某一个字的地位和其作用,如“解衣衣我”的“动,名,动,名”的组合。因此我们不能说“衣”是动词或名词,只能说在“解衣”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动词之后的名词,在“衣我”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名词之前的动词”。其实早在十九世纪西欧汉学界中,在有关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混伯特(W.Humboldt)主张,通读“古典”  相似文献   

8.
“海南”考释李勃“海南”一词古已有之,但新版《辞海》仍付之阙如。《辞源》虽有“海南”条目,但释文云:“即旧琼州全岛,一称琼崖”。其实,古籍中的“海南”往往与今海南岛无涉。考先秦古籍有“南海”而无“海南”。汉代文献始有“海南”,但有名词和非名词之分。如...  相似文献   

9.
敏春芳 《敦煌学辑刊》2006,4(4):117-121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汉语双音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敦煌愿文中加缀的双音词较之前代既有继承,亦有发展,名词加前缀的双青词仅六个;名词加后缀的双音词也不是随处可见,其中以“头”为后缀组成的双音词,愿文中只有一例,“子”、“儿”、“家”等则使用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0.
李华瑞 《历史研究》2022,(2):178-188
<正>秦汉以降,“兼并”一词屡屡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词在文献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作动词时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层面的兼并活动,作名词时则用来指代一种社会阶层。“不抑兼并”和“摧抑兼并”均是宋代的重要经济政策,但这两个政策中“兼并”一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作动词使用,指土地所有权转移;后者作名词使用,指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社会势力,亦即宋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兼并之家”。  相似文献   

11.
孙絮  高翔  韩丹 《神州》2013,(21):158-158
一般情况下,名词和副词各有自己的特点,泾渭分明,但在表示时间意义上就很容易相混。例如“方才”与“才”我们就不容易辨别它们,“才”是副词,“方才”则是一个兼类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时间名词。在表示时间较迟是“方才”则是副词。“才”与“方才”无论是在语法方面还是语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①,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②。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东方”国家政体的普遍专制性质③。“专制制度”是否与“东方”结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作秀”.以及基于“秀”而派生出的名词如“模仿秀”,又如基此而分蘖出的“政治秀”、“文化秀”、“生活秀”、“幽默秀”等等.太多太多了!不过我认为.这一切“秀”既然是“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对“官僚资本”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会欣 《民国档案》2003,(4):104-111
在中国 ,“官僚资本”是个耳熟能详的名词 ,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 ,“官僚资本”便成为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更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长期以来 ,没有人怀疑(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没有人敢怀疑 )它的正确性。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有学者开始对它的内涵和定义提出质疑 ,并发表了新的见解 ,曾围绕这一名词展开过激烈的讨论。本文首先回顾一下“官僚资本”这一名词产生的过程及其背景 ,再简略介绍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对“官僚资本”这个概念的争论情况 ,重点则是谈谈个人近年来在有关中国建设银公司个案研究中的一些体…  相似文献   

15.
司夜鼎考释     
传世司夜鼎以往不被金文研究者所重 ,本文则从中钩稽出“司夜”、“鬼门”等重要名词 ,并与典籍相互印证 ,探讨铭文与式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V (一)个 后续成分”句式,这里讨论的后续成分主要是非名词性的,兼及部分特殊的名词性成分。这里的后续成分,由于语义特征的不同而有宾语和补语两种性质,同时“个”也会随语义和语法的不同而表持续态或进行态,动量、语意舒缓、强调等意义。同时这种句式也有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天雁 《文史月刊》2011,(10):37-37
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史时,常常会遇到“艳电”、“马日”一些生僻的名词,这些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它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楷模”和“犹豫”这两个并列式合成词的含义,前者指榜样、模范,用作名词;后者表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用作形容词。但两者的本义却完全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陶易 《文史天地》2013,(11):52-55
古代的“衙内”们仗着有权有势的爹,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但愿现代版的“衙内”不再粉墨登场,让它永远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吧。  相似文献   

20.
优伶们     
本文标题,本应作《戏子们》才确切。但这个带侮辱性的名词,从新中国之初就不用了。如换为“演员”、“艺人”、“艺员”(台湾叫法)等等。就没有了那份凄楚的沧桑感。我要写下的这些人,只有“戏子”二字才严丝合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