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与哥老会关系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尚洙 《近代史研究》2005,24(6):134-162
研究共产主义革命与秘密结社的关系,即秘密结社在近代革命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本论文通过对陕甘宁边区哥老会与共产主义运动关系的例证考察,重新检讨以往的“连续性论(亲和性论)”,“非连续性论(不溶性论)”和“竞争关系论”等观点。长征以前,当地的革命家们试图去适应秘密结社所植根的农村底层文化。刘志丹主动加入哥老会,动员其与哥老会的个人、社会关系便是这种灵活适应的一个完美的例子。长征后,中共中央进一步试图对哥老会进行全面公开的政治化。在这一政治化进程中,哥老会固有的政治、道德口号成为重要的连接纽带。但是,共产党和哥老会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对称、对等的。共产党通过“毛泽东路线”的灵活性开始逐渐在当地构筑自己的势力。在共产党的系统构造框架之内,哥老会虽说可以在共产党统治地区内生存,但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哥老」之本义及其前期之被音演为「咽噜」在探讨哥老会起源之前,我们先要搞清「哥老」一名之含义及其由来,清人朱克敬在「瞑齐二识」中会肯定而明白地指出:「哥老会始于蜀中,蜀中呼弟曰老,哥老,犹言哥第也。」说明「哥老」是四川的方言,我们只要对照一下哥老会之义名为「哥弟会」,便知共确切不移,清史稿亦谓:「哥老会者起四川,异姓相约为昆弟,同祸福,结盟立会。」[注一]足证哥  相似文献   

3.
霞飞 《湖南文史》2012,(6):26-27
1936年,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办陕北红军与根据地的高岗,被委派到"三边"地区(指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靖边、定边、安边)工作时,遇到了棘手的如何对待哥老会的问题。哥老会起源于四川,与洪门(天地会)、青帮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到20世纪30年代,哥老会的势力也发展到了"三边"一带。当时"三边"地区参加哥老会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竹琴,又叫道情或道琴,是四川和重庆民间以唱为主、说唱故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四川曲艺唱曲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又是四川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尤其是“扬琴调”的贾派竹琴,曾经是四川曲艺界的瑰宝。“扬琴调”又称“成都派”,创始艺人贾树三(1894—1951)是近百年来四川最有名的竹琴艺人,名列成都锦春...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0,(6):94-94
<正>翻开历史的记载,我们惊讶地发现,200多年前的清朝雍正时期,四川黑恶势力已经不容轻视。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哥老会,和那充满神秘色彩的联络方式。哥老会为了进行各种活动,诸如闯江湖跑码头,走私贩毒,贩卖私盐,或者逃避官府的追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很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1月27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形势所迫,与四川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等签定《四川独立条约》,交出政权,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从此结束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然而,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存在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即被新一届的四川军政府所取代。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令,开铸新版四川铜币。新币的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四字,中心部位有一朵芙蓉花,圈外上缘书“军政府造”,下缘书“当制钱×文”,两侧各有一个十字花;背面中心圆内有篆书“汉”…  相似文献   

7.
6月初在四川成都开会,得到了一部《5·12特大地震德阳抗震救灾图志》(以下简称“德阳图志”)。翻阅“德阳图志”,脑海里不由翻腾起去年那场汶川特大地震.以及紧接而来的抗震救灾斗争情景。  相似文献   

8.
岩大五传     
一起义初期的斗争岩大五本名顾馥春,苗族,贵州省都匀府清平县(今凯里县)凯塘人,大约生于公元一八三六年(道光十六年),农民出身。他的小名叫“岩”,后来他参加了哥老会,并且是哥老会领导人之一。因为哥老会领导人中有个称号叫“大五”,所以被称为“岩大五”。凯塘、凯哨、旁海和革夷一带,都是苗族聚居区,位于清水江南岸。早在明代成化四年(一四六八年),岩门何姓土司就在这一带霸占土地,进行封建统治和剥削。清代初年“改土归流”,土司改为土千总,继续统治人民。清政府为了加强直接统治,又利用苗族地主充当  相似文献   

9.
谢军 《上海地方志》2023,(1):84-91+94
张文光、刘辅国、刀安仁等人创立的“自治同志会”,是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活跃于滇西地区的秘密革命团体,其成员除清军、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外,包含大量哥老会成员,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采用“歃血盟誓”作为入会及起事仪式,具有一定的会党色彩。在云南辛亥革命中,“自治同志会”发挥动员群众、策划参与起义、推动滇西反正等作用,但因部分将领和哥老会成员纪律欠缺、盲目破坏,给局部地区的革命进程和社会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简阳人傅崇矩编撰的《成都通览》一书,由成都通俗报社陆续印出。此书在“成都之有期游览所”中介绍。  相似文献   

11.
资讯     
由四川成都温江区旅游局与国家级高端人文旅行杂志《中国国家旅游》精心策划,倾力打造出品的《“爱,在四川”——温江追梦篇》旅游“穿越”微电影已于2012年4月12日、4月23日在网络盛大推出预告片和正片。  相似文献   

12.
四川内江市最近发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川汉铁路总公司颁发的库平伍拾两较准钢锭一品。系成都熨兴秦铸造。1904年1月在成都设立了修筑成都至汉口的川汉铁路总公司,确立了铁路由中国人自办,专集华股,不招外股,不借外债的自主原则,宣布川汉铁路“严杜外资”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借款造路”的阴谋。川汉铁路总公司为收集建设川汉铁路需用的巨额资金,采取了积微成巨的办法。总公司发放股票。验收银两,统一衡器,向四川各地颁发了较准(珐码)。这次发现的库平伍拾两的较准铜锭,长9.3厘米,宽5、9厘米、高4.5厘米,总重为1865…  相似文献   

13.
高文 《成都文物》2004,(4):16-17
我平生研究四川历代碑刻,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驷马桥记”碑拓片,十分高兴。成都北门外之驷马桥,早已不存。清代《四川通志》、清代《成都县志》以及近年刚出版的《成都文物志》上均未收录驷马桥。人们的印象中驷马桥只是传说中的一座桥梁,无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驷马桥已经成为历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驷马桥记”碑,  相似文献   

14.
牛淼 《巴蜀史志》2010,(1):13-13
2009年12月23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全志”)编纂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全志编委会办公室主持召开,省地震局、省军区、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人事厅、省发改委、省志编委7个分卷牵头承编单位的编纂工作负责人,和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志办人员.以及全志编委会办公室相关人员共33人参会。  相似文献   

15.
王干青一生,为救国救民奋斗不息。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四一二”事变后追随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战期间,他利用“四川王”刘湘私人代表身份,经常穿梭于成都与延安之间,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波。他还长期以国民党党员和民盟成员的身份在党外做四川军阀实力派的上层统战工作。四川解放前夕,王干青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  相似文献   

16.
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成都人口的增长 自明朝中叶以来,四川人口就呈现停滞和萎缩状况。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因而也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重点,故成都遭到的破坏十分巨大,人口减耗也特别惊人。从崇祯七年(1639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都数被兵革,地荒民流”。康熙初年,社会稍微安定,一些流散他乡、遁迹山中的民众始各返原籍,但此时成都也仅只有残民“数百家”。成都附近的温江县原是经济富庶的大县,经明末清初的战乱,“人类几灭,劫灰之余,仅存者范  相似文献   

17.
2009年9月1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编纂委员会成员和编辑室部分成员15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8.
潘健 《旅游》1996,(10)
一、成都旅游区 成都市区郊区主要名胜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市。相传远在周代末年,蜀王开明氏的后世把国都从郫县迁到这里,取一年成市,三年成都的含义,命名成都。在汉代,成都的织锦手工业发达,设置锦官管理,故成都又称“锦官城”,简称“锦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于土筑城墙上遍种芙蓉,秋日盛  相似文献   

19.
文峰 《巴蜀史志》2009,(3):55-56
成都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在林海中高耸入云天。此碑是为纪念1911年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在1913年而修建的。这场保路运动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路主权和清政府卖国卖路为开端,迅速波及全川.掀起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进而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成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四川保路运动的意义:“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相似文献   

20.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张献忠五次转战入川,并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英勇抗击清军,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是张献忠这样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诬蔑为“杀人魔王”,在四川城乡流传着所谓“张献忠剿四川”,“湖广填四川”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