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碑刻墓志是传统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乾嘉以至民国形成研究热潮。碑帖刻石造假亦泛滥于清末民初与当今社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专附"祛伪"一卷"以谂来者",叶昌炽《语石》卷十"摹本""赝本"二条则对石刻作伪的情形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类列。金石碑帖学家王壮弘在谈到碑帖伪刻及相关问题时说到:"原刻焚佚后再刻的谓之重刻,重刻有三:分别为依原迹重刻、依旧拓重刻及摹写重刻。原石尚在,以拓本再刻谓之翻刻,翻刻之因有三:一、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之;二、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刻之;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牟利者。伪刻有二:一、原石久佚,但见著录不知原刻是何面目,而以史传写刻者;二、毫无根据杜撰妄写者。"[1]  相似文献   

2.
碑刻、摩崖     
《文博》1997,(3)
陕西的碑刻及摩崖题刻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集金石著录大成的《金石萃编》中,收录的陕西金石就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据记载,陕西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上古‘阳虚岩壁二十八字”、传为夏代禹王所刻的“嶓冢摩崖”和秦“石鼓文”、“诅楚文”,今除“嶓冢摩崖”尚残存于原地、“石鼓文”藏北京故宫外,其余二品已失佚.在全省现存的逾万通(方)碑刻和摩崖中,汉代至元代的有160余处、300余通(方)(不包括墓志和绝大部分墓碑),内容包括记事、颂功、石经等类.以处计,关中地区占三分之二以上.肇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3.
《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关中乃金石渊薮,惟传统则往往重唐以前而轻宋以后,这自然是与其在秦汉隋唐间的历史文化地位相关.秦汉去今已远,且刻石之风未尚,然隋唐犹逝逾千年,久远湮沉之碑版,同样如星凤而稀以为贵,故有墓志之出土而不以为奇,但见碑版之重现而注目有加.笔者尝两度访碑澄城,于此三辅之左冯翊名县得见新出唐代墓碑一通,乃睿宗文明元年(684)刻立之<西州司马吴信碑>.  相似文献   

5.
《索勋纪德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索勋纪德碑》研究郑炳林《索勋纪德碑》是《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简称,原碑今存于敦煌市博物馆院内西侧廊下,碑文辑录见于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三、张维《陇右金石录》、罗振玉《西陲石刻录》等书,这块碑是研究晚唐归义军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17日,宋刻《颜氏干禄碑》(又称《干禄字书》、《干禄碑》)在三台文庙(今三台师范学校)内出土。其碑长方形,截角。高245cm,宽近120cm,厚33cm。其规格大小,与《金石革编》略有出入。这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碑四面皆有刊刻。正面、背面,刻《干禄字书》及“原叙”和“勾跋”。侧面刻“吴跋”等。以上情形也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正面,额镌“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横排,篆书,字大8×6cm。碑身分五层刊刻,纵排,每层35行(《金石革编》记为33行),满行9字,正书,字大3×2cm(夹注小楷字大1.2×1cm)。第五层…  相似文献   

7.
曹道士碑,原立于阿城市松峰山西南麓的太虚洞内.碑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和碑身为汉白玉质.碑座用花岗岩雕成.碑身通高102厘米,宽65厘米,厚13厘米,四周刻蕃草纹,中间刻碑文.原碑现藏于阿城市文物管理所.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在西安碑林刻置了一些诗赋碑石。这些诗刻的内容,文献上大都尚未记载,现择要考释于后,以求诸师。赐佛伦诗碑玄烨东表闻风化,西秦作雨霖。扬清知疾苦,激浊勉官箴。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封疆资大吏,抚育代优深。癸酉夏书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伦“赐佛伦诗碑”,是清代康熙年间“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论”刻立,于“癸酉夏”,即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夏置西安碑林。碑呈竖方形,高302、宽83厘米。碑为蟠螭首,碑额署题方笔篆书“御赐”。碑侧线刻云龙纹;碑身上下侧边刻饰涡卷云纹。碑左右两侧中段浮雕对称的披麟长爪的神龙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新疆图志·金石志》、《西域水道记》、《西行日记》三本史书对《张骞碑》碑文的记述对比,考证了四个问题《西行日记》的记叙最早,最详细、完整;张骞通西域有题碑作证;题碑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立;题碑是一块界碑.  相似文献   

10.
正史晨碑史晨碑,隶书,刻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原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1996年移至曲阜孔府西仓之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碑为两面刻,俗称前后碑。碑的阳面刻前碑,即《奏铭》,全称《鲁相史晨碑祀孔子奏铭》,是鲁相上奏朝廷的奏文,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是一种典型的公文体裁。后碑刻于碑的阴面,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  相似文献   

11.
吴郡登科题名牌系宋代苏州进士题名碑.碑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青石质地.碑额字体为篆字,碑文字体为正楷.碑阳系宋人题刻,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见拓片).碑阴为元人所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书《平江路重修 苏州儒学记》.此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一、疑难考该碑系碑阳、碑阴双面刻.如刻于同一时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双面刻”古来就有之.但为什么碑阳为宋刻,而碑阴为元刻?这是本节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12.
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原石已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琦同志有旧藏拓本。碑通高1.47、宽1.12米。碑额十五行,行四字,字径7厘米。阳文楷书。题作"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凡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字径2.5×2.8厘米,共一千三百余字(图一)。碑早经《舆地纪胜》、《舆地碑目》、《金石苑》、《金石目》、《十二砚斋金石  相似文献   

13.
河北清代碑刻概述王素芳碑者,刻文纪事之竖石也。它是古代"盖欲以文辞托之不朽之物质,以永其寿命"①的智慧创举。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质地,意随笔动的书法,包罗万象的内容,构成金石文化之大宗;以其"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  相似文献   

14.
北周文王碑原为“周文王庙碑”,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碑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碑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碑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北周保定四年(564)的《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原在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圣母寺内,1963年碑移置蒲城县博物馆原石刻室之东廊,1990年又移交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前人因碑之正面额刻有弥勒像主荔非道庆,故亦称《荔非道庆造像碑》。此碑初为《金石萃编》所录,复经《八琼室金石补正》校勘之。许多专家、学对此碑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三台既是历史悠久的“道名邦,蜀川巨镇”,也是四川省和绵阳市屈指可数的文物大县。而其金石文物之珍贵和丰富,更是远近闻名。三台旧方志有《金石卷》。历经岁月之流的淘洗,不少见诸著录的金石文物今已荡然无存。况且古人研究,往往失之粗疏,或存在借舛,而且没有图片对照。而近年新出土、新发现的金石文物,也亟需补充收录。可见,金石旧编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需求和大大落后于现实。故将《四川省文物志》选取的文物精品和虽未入选仍具一定代表性的成果,收集汇编成《三台金石文物》一书出版。金石文物,尤其是石刻文物,“看似寻常最…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三“宋碑难得”一则云:“宋元声价自不敌唐碑之重,然得唐碑易,得宋碑难,元碑抑又难矣。”原因是重汉唐而轻宋元。近代金石考古工作者,对金、元以至明、清碑刻,重视了记录、收集和研究。收获显著,巩义市元代三碑,正是在今天引起重视的。巩义市元代三碑(图一、二、三)原在城关黄冶村南陵上张氏祖茔,墓冢早无,仅留三碑并立。七十年代,迁巩县文物保管所院内。三  相似文献   

18.
碑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别碑志主要是辨别真伪和断代。碑志大部分都有年款,如《慧坚禅师碑》,唐元和年刻,《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刻,《开成石经》,唐开成二年刻,《美原神泉诗序碑》,唐垂拱四年刻,《三坟记碑》,唐大历二年刻,宋代又重刻,《御史台精舍碑》,唐开元十一年刻,《大智禅师碑》,  相似文献   

19.
唐窦希瓘神道碑200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西蒋村,是新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未经史志和金石著述记载。该碑碑主系唐玄宗之舅窦希瓘,立碑者是碑主之长媳昌乐长公主,书丹者是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书法家窦臮。该碑为我们了解窦臮的书法面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全新资料。本文对该碑的发现经过、出土地点、形制、碑文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该碑的碑主、资助者、书丹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