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芦雪 《黑龙江史志》2015,(1):149-150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丧葬礼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端。民国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改革丧礼陋习,以实现中国社会丧葬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丧葬礼俗的演变速度迟缓,这些举措并未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政府的各项措施为进一步的丧葬礼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接受儒家丧葬之礼的同时,又极力恪守本民族的某些丧葬习俗,并使其与儒家理念相契合,以维护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铭旌、丹旐等满汉丧具、丧俗发展演变的具体分析,指出清代丧葬礼俗的变迁,实际是满汉丧俗相互影响、渐趋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洛阳的丧葬礼俗王中茂洛阳为九朝古都,丧葬旧俗甚多,尤其是乡村民间更为突出。这些礼俗从侧面映照出洛阳人民对先人的无限尊崇及生者对死者的绵绵情思。本文仅就洛阳乡间的丧葬礼俗扼要地介绍于后。洛阳人对丧事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不死其亲”,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  相似文献   

5.
丧葬礼俗起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丧葬礼俗起源初探刘曙光丧葬礼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作为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是最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部分,丧葬礼俗往往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因此,对于丧葬礼俗的研究,历...  相似文献   

6.
7.
丧葬礼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上的一个大题目.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内涵又极复杂,需要由多种学科的角度去探索考察.同时,明清以来礼学方面虽然有几位名家,总的说却是衰微不振,使现在研讨,丧葬礼制较少材料方面的凭借,也增加了课题的难度.好在近年我国田野考古工作有很大发展,为古代丧葬的研究开拓了眼界,是前人不曾料到的.今天研究丧葬礼俗,既要根据文献,又要依靠考古.本书两位作者,恰好于历史、考古各有专长,通力协作,撰成《中国丧葬礼俗》一书,对这一重大课题做了综合而深入的研究,实在是令人欣幸的.  相似文献   

8.
周玫 《东南文化》2003,(11):75-79
六朝青瓷所反映的厚葬风俗,包含了时人对天、地、人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周玫 《东南文化》2003,(1):75-79
六朝青瓷所反映的厚葬风俗,包含了时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俗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项礼仪,作为人们对死去亲人的首次祭奠仪式,它蕴藏于民间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内涵相当丰富,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丧葬文化,其中报丧、带孝、丧事操办、吊唁、祭奠、入殓、出殡、下葬等仪式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讲,重视和崇尚礼仪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标准,礼仪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民国时期乡村婚丧礼俗都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是传统中国社会礼俗的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和丧葬礼俗也趋向带有时代特色的变异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形形色色、神秘隆重的丧葬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而对于历史文化久远的中国而言,丧葬更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从史前的祖灵、祖先崇拜发展到殷人的尚鬼事神,丧葬礼俗达到极盛,丧葬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特别是制礼作乐的周人就对丧葬礼仪作了种种严格规定,由孔子及其弟子收集整理成册的《周礼》、《仪礼》、《礼记》等书中有专门的篇章加以讨论。不仅如此,士大夫们还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渗入到丧葬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  相似文献   

13.
刘喆  李梅田 《文物》2022,(5):63-70
<正>20世纪以来,五代十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发现颇多,但与唐代同等级墓葬相比,这个时期的墓葬显得简陋得多。在过去的研究中,唐、五代的这种差异一般被认为是由于乱世经济衰退、礼崩乐坏所致。然而,由于丧葬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唐代前、后期的墓葬形制乃至随葬品,在探讨等级制度等方面,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再具有可比性”[1]。唐、五代之别亦是如此。因此,对五代时期的丧葬礼俗实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昭西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外,石牌坊和大红门以东。这里长眠着入关后清朝第一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永福宫庄妃),因其子世祖福临(顺治)即帝位,  相似文献   

15.
丧葬礼俗包括丧葬礼仪与民间丧葬风俗。它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民国时期新式丧葬礼俗的实施情况具体表现在推行公墓制;提倡火葬,建立殡仪馆;开追悼会,倡导国葬和公葬;采用形式简明的讣闻。  相似文献   

16.
姜启梅  张群 《黑龙江史志》2013,(13):316-316
针对目前中国的墓价飞涨,生者不能安宁,死者不能安息。由此而引发了中国人死后到底能不能入土为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死者能否立即入土为安,从"天价墓地"和入土时间上来分析;二是能否永久入土为安,以河南周口市的平坟事件为例来论述的。上述两种情况引发了或许进行墓地改革的时候到了。  相似文献   

17.
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山一六七号墓为西汉初期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出土了大批的重要文物,也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或过去见之未被重视的考古现象。这些材料为我们结合文献研究当时人们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过去有些人研讨西汉及先秦的礼制,多依据《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  相似文献   

18.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公墓制的创建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国时期公墓制的产生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五种殡葬形式:土葬(含先火葬后埋或先埋再火葬者)、火葬、水葬、天葬、悬葬。而最普遍的形式是土葬。土葬又有厚、薄之分。儒家主张厚葬,墨家提倡薄葬。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厚葬也成了社会主导倾向。同时,丧葬无不以葬主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定,大致分为三等;皇帝、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之葬,皆是修建高碑巨垅,石象神道,占地广袤,皇帝的墓穴更是宽敞的地下大宫殿。如秦始皇的骊山陵,明太祖的明孝陵等,地主、士绅富商等富裕阶层之葬,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尤重风水,每每不惜牺将肥腴之地作墓穴;广大贫民阶层为生活所迫,身后多为薄葬,一般都是任意开穴,薄棺浅埋,其中不泛埋于住宅之侧,河井之旁者。然而,土地面积毕竟是常数,土葬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其结果都是造成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本世纪初叶,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针对这种状况发出警告说:“中国农地有百分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新疆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在基本遵循了当时中央政府的建置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数量的持续增加,而其中大部分的行政设置符合当时新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成功的,但也不乏失败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