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构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环境的特殊性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区域发展及城镇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本文分析了西藏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了今后西藏城镇发展和建设应该重视和解决的七个方面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区域标志性形象具有惟一性、象征性、传承性、资源性特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特色、景观塑造、空间布局、生态背景等。兰州自然环境意象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性形象的整合开发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标志性形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景观形象不突出。鉴于兰州市标志性形象的现状,在综合分析区域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标志性形象的整合应构建兰州区域本底标志性形象,配置门户和窗口区域标志性,凸显黄河风情线整体标志性,塑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标志性。  相似文献   

3.
冯俊学 《攀登》2005,24(5):150-151
山水风景作为审美客体,是一个形象丰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的景观空间,其所具备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陶冶了人的情操,满足了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人在与大自然复杂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山水风景审美的特有内涵.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闻,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熊筱  代莹  宋峰  卢叶  祝冬娥 《人文地理》2017,32(3):36-43
当今我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研究、保护与管理多基于历史遗存的现状展开,对其价值认知和保护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形态学领域的康泽恩学派根植于城镇的历史演化过程,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认知及保护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庐山牯岭镇开展了遗产价值判识与地理过程分析,其间,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对该方法进行了调整与发展,旨在探讨适合中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保护管理及更为广泛的城镇景观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甘川青交接民族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川青交接区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经济构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内陆性约束,致使其城镇发育滞缓。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宗教文化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人地关系和人居模式。城镇分布的离散性和差异性显著,并以文脉为纽带进行着区内城镇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前,鼓浪屿正式获中国政府推荐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作为城镇型的遗产地,其承载世界遗产价值的城市遗产的日常保护与管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遗产环境的维护、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的阐释及展示等工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从自然基底、建成环境以及非物质层面与社区场所精神简要分析承载"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突出普遍价值的价值载体。随后以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保护方法的视角,分别论述如何动员从"自上而下"的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层面,以及"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层面的力量,共同对价值载体进行全面、可持续保护的方法。希望通过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保护方法在鼓浪屿的实践,继续探讨这种方法运用在更普遍的历史城镇遗产保护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斐  沙润  周年兴 《人文地理》2002,17(1):93-96
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该建筑景观的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然而,近年来,苏南许多水乡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水乡村镇不断扩张,在实际建设中又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规划,从而造成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景观面临困境。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趋同现象也导致了村镇传统建筑景观多元化的丧失。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原则(保护与人们生活的改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建筑景观分等定级的原则;积极保护与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提出文化发展观,倡导创造有苏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田园建筑景观。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食在广州"已成为一个集味觉享受、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于一体的广州形象的宣传口号,成为广州吸引外地旅游者的重要品牌。通过对外地旅游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形象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广州整体旅游形象中,购物突出,饮食居次;②传统美食和饮食习俗受偏爱;③旅游者注重餐馆的用餐环境和服务,总体上对餐馆表示满意;④广州饮食的多元化特征在旅游者感知中表现明显。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特征对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广州饮食文化景观资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联 《人文地理》2006,21(3):92-95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以整体的观念、环境的观念、综合及多视角的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层次)构成分析法对特殊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进行研究,为古城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通过保护规划使古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神话与宗教中理想景观的文化地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璐  许然  潘秋玲 《人文地理》2005,20(4):106-109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理想景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圈的不同,世界神话与宗教可划分为三种地域类型:中国式、希腊式和希伯莱式。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理想景观类型。理想景观是人们对于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它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双重作用,其中自然环境的作用是潜在的、基础性的,而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和本质性的。不同的文化通过神话和宗教中的理想景观类型来表达自己的景观理想,又依据这些理想,通过地理回归在现实中使其物化,实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长远看,创建与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保护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化以及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和保护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旅游业必须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克服长官意志,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护好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氛围。本文还针对山东省泰安市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刘宏芳  明庆忠  鲁芬 《人文地理》2014,29(5):134-141
对landscape旅游景观的判读传统由来已久。文章对landscape同源异形的景观与地景两种译法进行了比较,区分了旅游景观与旅游地景的异同,并将旅游地景分为"成为的"旅游地景、"再造的"旅游地景和"创造的"旅游地景。选用地景主要是考虑对其原意的尊重、强调土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视其传导的地方性信息。研究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相交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地景与地方的关联机理,认为空间视角下的旅游地景与地方是"依附中的割裂"关系,文化视角下的地方与旅游地景则呈现出"渗透下的不可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处理旅游地景与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式,即由多方均衡参与的基础支持和内外融合的策略来实现神形兼备的目标的全方位一体化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慧琳 《人文地理》2002,17(6):20-23
本文以贵阳等九座城市为例,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探讨贵州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协调人地矛盾的主要对策。全文分为以下三大部分:首先探讨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明贵州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特"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资源贫乏,平地少又很分散,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第二论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煤烟性空气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和交通噪声污染为主。SO2的污染极为严重,酸雨污染,城市河段及湖(库)污染普遍存在;4/5的城市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最后提出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少言 《人文地理》2003,18(5):31-33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已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处理发展与保护过程中矛盾的基本手段,为克服城市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文章分析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指出西安应从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综合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现代城市建设有机承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2,17(4):12-15
自然地理环境早先与现代都对人文传统的景观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以顺乎自然的设计指导思想求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人与自然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西方古典园林中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在现代中国盲目模仿西方城市摩天大楼景观的时候,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和古代文化遗产,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自然协调寻找新的灵感启迪。  相似文献   

18.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15,30(4):108-115
乡村审美空间蕴含着内在和深刻的人地关系理念内容,比经济效应有更深的自然情怀,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也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脉络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探讨以多尺度层面的地理景观建构乡村审美空间: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设计地理视域观赏空间;在镇域中尺度范围内将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中;在乡村小尺度范围内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江苏省乡村具有四千年的历史,留下珍贵的人地关系文化遗产和审美烙印。从地理景观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对照乡村审美空间景观,建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最终造就广阔地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9.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7,22(3):92-97
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是本文研究思路。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