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江的人物花卉技艺精湛,擅界画,山水画尤为出众。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康乾盛世的时代特征,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数代人。 相似文献
2.
张舜徽论清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少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22-26
张舜徽赞赏清代学者的通人之学,表彰扬州学派治学能“创”能“通”,这对打破学术研究分工太细的狭隘现象,是有现实意义的。他还总结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认为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张舜徽评判清代学术的治学趋向,分为“清初”、“乾嘉”、“道成以下”三个时期.赞扬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张舜徽还对清代学术有关的史实和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精细考证,突破前人成说,提出己见,充分显示了他的朴学功底和严谨的学风。 相似文献
3.
晚清国内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张之洞积极倡导与推行近代法律教育,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西方法律课程与专业,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西方法律,创办与发行报刊介绍西方法律知识。虽然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制约着他不能学习西方法律的民主精神,但其倡导近代法律教育的积极主张与各种实践却促进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律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武少民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0,4(2):38-44
章太炎是20世纪国内对清代学术史进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在论清初学术时,章太炎彰显民族主义旗帜,以是否具有民族气节为准绳,赞扬王夫之而贬低黄宗羲。对清中期学术,章太炎毁誉参半,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还将乾嘉学者划分为吴、皖两派,并旗帜鲜明地扬皖而抑吴。对晚清学术,章太炎贬低魏源、龚自珍等今文经学家,而赞扬俞樾、黄以周、孙诒让等古文经学家,突显了他关于学术与政治的立场。尽管章太炎研究清代学术史也有不足,但他在研究中所持的开拓精神、关注现实及民族命运的情怀,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为主,结合画史中的有关记载,叙述宫廷画家唐岱和张雨森的关系,并由此探讨“四王”绘画风格对于宫廷山水画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四王”绘画及其画派成为清代画坛“正统派”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满文本《黑龙江流域图》披露以来,不时受到学界注意。本文利用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对该图进行考证,确认其实为康熙《大清一统志·黑龙江图》,属于《大清一统志》康熙底本资料。 相似文献
7.
清代徽州盐商江仲馨获利案例试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明清时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 ?这是个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的问题。汪士信先生在这方面有开拓性的工作 ① 。笔者也曾分别就明万历、清乾隆和嘉道三个不同时期徽商所涉足的两淮盐利 ,作过尝试性数据分析② 。尽管这些分析仍是粗糙的 ,许多方面尚有待改进 ,但它已能排除徽州盐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牟取暴利的可能。江巧珍、周晓光二位先生 ,曾分别就嘉道时期徽州盐商江仲馨的经营案例作过研究③ 。该案例涉及商人在淮盐食销区的经营状况。虽因史料本身的限制 ,要对其获利情况作深入探讨尚有困难 ,但以此作为对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的讨论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8.
雍正元年,武当山道士张清夜溯江入蜀,传播全真教。雍正七年,张清夜成为武侯祠住持,此后直至1950年,祠庙住持一直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担任,但武侯祠并未因此而变成道观。究其缘由,与张清夜道、儒思想杂糅不无关连,也与他“虽羽服不言神仙而冲淡,希夷神合于大道”的哲学观念有关。是以武侯祠在他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住持下,没有增塑道教“三清”和诸神像,始终保持三国化的单纯主题不变。这或许于蜀中道教事业略有遗憾,但却是武侯祠三国历史化的传统得以幸存而发展至今的一桩幸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文献和实物为根据,探讨了画珐琅器研究中三个互有关联的问题:一是清代北京确有民间作坊制造画珐琅器,其作品混杂在传世的画珐琅器中;二是宫廷画珐琅器的制造时限为康、雍、乾三朝;三是宫廷画珐琅器的做款规律,并由此明确官造画珐琅器和民造画珐琅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新疆地区,有的是为了生计的自发性移民,有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政府的倡导性移民,类型多样。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他们自身的多元信仰也随之来到新疆,开辟了新疆多元信仰的新局面,对新疆的发展和汉族移民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