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噩耗传来,一阵心疼,恍惚间又有一丝别样的感觉。尊敬的廖老师,愿您在天堂再续华章,那里没有困扰您多年的病痛,可以继续您放不下的创作了!"廖老师,您好!我是中央民院喜饶尼玛。"这是我1988年末的一次会上与廖东凡老师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还记得当时他握住我的手,热情地说;"哈哈,知道,知道。你们在学校才是老师,我可不是。你就叫我老廖吧。"老廖,一个熟稔藏语的汉族人,自此与我有了交集,成为我非常敬重的藏学专家。但我对他的称呼一直是廖老师。几十年来,与他有过不少接触,也读到他不少的著作和文  相似文献   

2.
正廖老师还是走了。病卧多年,受尽折磨,终得解脱。作为他的老友,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既沉重难过,又多少有些释然——真的,几十年里看惯了他的笑脸,实在不忍去想他在病床上的模样。大家都叫他廖老师,仿佛"官称",于我而言,却是真正的师长加兄长:当年我进藏时对西藏民间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确是在廖老师的引领下登堂入室的。通过廖老师还结识了边多老师,他们给予的指点让我受益终生。现  相似文献   

3.
给爸爸的信     
正亲爱的爸爸:您好!我们好久没见面了,您那笑眯眯的面孔时常在我梦中出现。我知道您在外工作很辛苦,挣钱不容易,每次打电话回来,最关心的就是我,那我就向您说说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吧。开学没多久,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老师已经批改好啦。当教师捧着作文本走进教室时,我知道这节课要点评作文了,那时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因为我从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2月1 1日上午10时,我们敬重的老社长、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因病重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噩耗传来,中国西藏杂志社全体人员深感悲痛!廖东凡先生,1938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廖东凡先生自愿赴西藏高原工作,长期深入西藏各地城镇、农村和寺庙,对藏族历史、宗教、民俗、民间文艺开展广泛调研。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廖东凡先生与西藏广大  相似文献   

5.
一、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我的籍贯是许昌县椹涧乡军张村,1966年支边进藏工作,在西藏米林、昌都两地工作7年,1974年后在拉萨新闻部门工作,2011年3月从西藏退休回到河南。现在,我每天用电脑看新闻写博客,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然而,有谁知道我们这些“老西藏”(新闻人)是怎样写作稿件和发送稿件的呢?谁都知道,西藏是个遥远、偏僻、高寒而又神秘的地方。尽管西藏已经和平解放60年,实行民主改革50多年,雪域高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廖东凡老师走了,在北京的初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惋惜和悲伤一道涌来。窗外是北京难得的蓝天,这才感到一丝慰藉,有阳光护送着他。我知道,从1961年他到拉萨起,他就习惯了蓝天,习惯了阳光,灰色和阴霾会让他感到难受。此时,耳边响起:"小廖啦,您来啦!""小廖啦,很久不见!""小廖啦,您胖了!"这是三十年前,从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传来的。那天,应该是1987年夏日的一个早晨,廖  相似文献   

7.
舒秋玲  任建军 《旅游》2009,(9):28-47
对西藏的认识来源于那部传奇电影《农奴》,很多如我一样的人,还在少年时就看过这部电影,立志一定要到西藏去,这在当时却显得遥不可及。及至1997年我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至今已经整整十二年。十二年里十多次进藏,光阴荏苒,而我对西藏的美丽和神秘始终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所以当我见到《农奴》中饰演强巴的大旺堆老师时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您的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中国西藏》2008,(5):96-96
《我的西藏故事》作者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作者自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远赴西藏工作,在高原度过了24个寒暑,自始至终献身于群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曾在短短的170天中采访过3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了120  相似文献   

9.
去年春节过后不久,廖东凡老师对我说.他在西藏有位农民朋友,是堆隆德庆县东嘎村的村长格列啦,他近期要带着儿子平措来北京治眼睛,我们帮他们找一家便宜点的招待所,同时一起去接他们!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一封:作者:徐锡坚 塔热女士: 您好!您的来信中对我太过奖了,其实老朋友不要说那些表扬话了,因为我们大家都熟了,做一点应该做的事,而且是我愿意为宣传西藏做些事。以前没去过西藏那种感情还不是那么浓,而今年暑假我们一行十几  相似文献   

11.
幽默三则     
一个刚刚录用不到一个月的饭店服务小姐被叫到了饭店人事部。 “小姐,您看您在任职申请表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您从事饭店工作已有三年的经验,可我们发现您根本就没有做过饭店服务工作。您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2月11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家人团圆亲友会聚的节日,然而从微信中得知,廖东凡先生在当天上午的十时在医院去世。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不禁使人悲从中来,一些往事也浮现在心中。和廖东凡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1991年秋天我从青海来北京参加第一届北京藏学讨论会。会议是在21世纪饭店举行,当时他是在中国西藏杂志社担任总编辑,经朋友介绍在会议报到的大厅认识了。此前我已经听  相似文献   

13.
“我的人生故事,很长一段发生在遥远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廖东凡回忆说:“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整整二十四个春秋。”二十四年的工作成果,是卷帙浩繁的系列著作:《西藏民间文化丛书》。以一个作者单独创作一套由十部、210万字构成的丛书,这在西藏民俗写作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从创办至今,不仅与我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更是我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的良师益友。鼓起文字与摄影的双翼1989年,《中国西藏》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担任摄影记者。1990年盛夏,中国西藏杂志社新任社长廖东凡从北京来到拉萨,专程到西藏分社约稿。我与他由此从相识到相交,并成为我的师长加兄长。  相似文献   

15.
师恩难忘     
正在教过我的老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是您——杨老师,您教了我整整四年,回忆起这段幸福的时光,您与我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让我难忘。特别是您精心辅导我参加朗诵比赛这件事,更是令我历历在目。清楚记得,那时我才上二年级。一天放学后,您把我和王玉玲同学留了下来,给我们推荐了几篇美文,分别教我们有感情地练读了几遍,然后叮嘱我们回家认真背诵。我可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  相似文献   

16.
一、童老师看您的精神还是很好的,这次采访主要是校庆110周年的活动。请您对咱们化学系的发展进程进行一个回顾。我们知道您是1978年来到化学系的,正是咱们国家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化学系那时是一个什么状态啊?答:我已经得了癌症了,能坚持到现在全凭这点精神吧,顽强地生活下去。我们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是在1952年建系,最早建系的老人大家都说是张福波先生,现在已经故去了,还有一  相似文献   

17.
吴瑜婷 《南京史志》2010,(11):30-30
亲爱的爸爸: 好久没有用这种方式跟您说话了。记得第一次写信给您还是初中时的家长开放日老师叫我们写的。当时或许还小,还不会挖掘心里那一份珍贵的感动。  相似文献   

18.
去年6月20日,中国藏学出版社和中国西藏杂志社,联合举行了《廖东凡西藏民间文化丛书》的新书发布会和作品研讨会。会上中国藏学出版社推出了我近年写作的七本书。其中六本书是《拉萨掌故》、《节日四季》、《灵山圣境》、《藏地风俗》、《神灵降临》、《雪域众神》,另外一本是我西藏生活24年的回忆录:《我的西藏故事》。  相似文献   

19.
载歌载舞台湾行──西藏民间歌舞团访台随记廖东凡去冬今春,我随西藏民间歌舞团出了一趟远门,从世界屋脊一直到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在那个美丽富绕、风光如画的宝岛上,我们的藏族演员边走边唱,载歌载舞,为时近一个月,足迹遍及大半个台湾岛,在那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  相似文献   

20.
压轴七书     
《西藏人文地理》2008,(4):159-159
热爱西藏民俗并好旅游的人士,对廖东凡之名应不陌生。在他们的书柜或是行囊里,《西藏民间故事》、《雪域西藏风情录》、《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等图书,大抵曾有过并非短暂的位置。用24年遍历西藏,用47年书写高原。对于长年坚持以纯熟的藏语实地沟通并采集西藏民间文化的廖老先生来说,这份经历本身就是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