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即"领受亲口传授的密咒教义"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大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继承,到达波拉杰大师时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噶举巴支系众多,门派林立,所留存沿袭的艺术门类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其丹萨替风格的造像,以及噶玛噶赤派别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2.
甲玛之所以在西藏历史的早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地方,与其地理上的战略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历史地位的获得自然也与此有关。随着其战略地位的减弱,它也不再受到像幸刀期那样的高度关注。吐蔷王朝建立之后,因政治活动中心的改变,周边地区已经完全纳入到吐蕃王朝的统治之下,甲玛地方开始退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过它仍属于吐蕃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8世纪初及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吐蕃王室的活动中心也出现过转移一一从拉萨转移到与甲玛一山之隔的桑耶地方,赤德祖赞在桑耶艾玛隆沟的札玛止桑建立过牙帐,此地是赞普的冬宫,金城公主在此居住过,赤松德赞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说,甲玛地方仍是吐蓄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地处唐蕃吉道上的墨竹工卡县的甲玛沟,虽然远没有西藏其他风景名胜旅游区那么响亮的名号.可这里一乡建有两馆(松赞干布纪念馆和甲玛古代兵器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座颇具规模的甲玛万户府的遗址,这在西藏几百个建制乡镇中是极少有的。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乐舞百戏与反映"社交"和"日常生活"内容的构图要素所构成的最为密切的叙事意义上的联系,应该是汉画像乐舞百戏与上述构图要素之关系的表现和反映,也是乐舞百戏在汉代庄园生活中真实存在情况的某种表现和反映。从图像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汉画像以其对汉代庄园经济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而展示的是一种庄园叙事,而乐舞百戏即是这种庄园叙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正上路弘法提起藏传佛教噶当巴的历史,不得不从这样的一则故事开始:公元9世纪中叶,与他的吐蕃先祖们相比,显得更为崇尚佛教并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的赤祖德赞热巴巾被谋杀后,其兄达玛邬东赞(被称为"朗达玛",意为"头上长角的达玛"或"牛魔达玛")上台执政,开启了吐蕃历史上最为严苛的一次"禁佛"运动,佛教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最终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分崩离析,难复统一。  相似文献   

6.
甲桑古道是连接吐蕃王朝时最重要几大中心地“拉萨”、“甲玛”和“桑耶”的最重要通道。在甲玛和桑耶当地的传说中,认为人死后灵魂要沿着这条路到桑耶寺去“报到”。而且从甲玛到桑耶路上,有三道关口,人生前的罪孽要在关口用秤称出来,然后确定将来转世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约公元800年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由此可以窥见查理大帝时期的庄园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手工业作为补充,缺乏买卖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相似文献   

8.
在墨竹工卡县工作的一位藏族朋友来到拉萨,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那么多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其中,那景色优美、古迹众多、传说丰富的甲玛沟,特别令人神往。你就听听它的名字吧:据藏族老人们有趣的解释,甲玛的意思,是百沟之母! 今天,夙愿得偿,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甲玛沟。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和村社组织研究,欧洲史学界先后出现两种倾向。不论漠视村社的存在还是重新发现村社而"撤离庄园",最终都不足以解释该时期繁复的历史现象,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时段的经济社会史,引入"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新概念,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西欧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分析框架,方能揭示这一时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这一概念中,"庄园"和"村庄"是平行共存的两种成分,"混合共同体"是对这一组合的定性。封建制下的庄园与久已存在的村社,二者没有一体化,也没有完全各行其是,而是形成既协作又对抗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是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基础,也是西欧乡村社会独特的历史特征。中世纪乡村共同体理念对欧洲影响深远,是一笔值得研究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0.
感官之旅     
《风景名胜》2008,(10):24-27
"SPA本是来自拉丁文的"Sanus Per Aquam",意为"由水带来的健康"。无论是源自千年以前深埋于地下的温热之水,抑或是取自沙漠腹地,绿洲中的点点清泉,水已经融进我们的生命。而今,SPA已经成为一种关于健康的文化,带着百年的芬芳渗入生活。纤纤妙手,幽幽清香,在物我两忘中贴近自然,开始一次感官之旅。"  相似文献   

11.
正兴义刘氏庄园(永康堡)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城南,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占地70亩,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为民国初年贵州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是我国地主、军阀庄园的代表之一,其建筑特点可分为民居和军事建筑;其中有法式建筑群,今存前厅一栋,面阔七间,一楼一底,哥特式门窗。刘氏庄园建筑特征、艺术构件,既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有清代典型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庄园还存有距今6500万年前三叠纪生存在兴义一带的贵州龙化石。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建筑明器",是集防御性、生产性、娱乐性、生产与生活、娱乐与防御性等为一体的建筑模型,是汉代"庄园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论汉代墓室建筑本身,还是墓室中随葬的"建筑明器",都具有这种"庄园性"的特点,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实体。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63,(11)
陝西省充分利用"貧雇农住宅、地主庄园博物館"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陕西省在配合农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綱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充分利用了"贫雇农住宅、地主庄园博物館"这个活教材,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目前,全省已有咸阳市、长安县、隴县、洋县等"贫雇农住宅、地主庄园博物館",和栒邑、扶風、丹凤文化館附属的"貧雇农住宅、地主庄园博物館"正式开放。通过陈列的阶級压迫和阶級剥削的文物史料(卖身契、大斗小斗、刑具等),向观众讲解、作报告和組織座谈会、诉苦会,以及采用贫雇农的现身說法,揭露地主恶霸的罪恶史,大讲贫雇农的血泪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据咸阳市一个馆統計,开館以来,已有六万五千多名工人、农民、  相似文献   

14.
姜氏庄园     
《文物》2016,(10)
正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15公里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是由陕北财主姜耀祖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宅,其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庄园内砖、木、石三雕艺术讲究,体现了较高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正当雄,意为"被挑选的牧场"每年藏历七月十日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当吉仁"赛马节"当吉仁"赛马节可追溯至300多年前"当吉仁"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2008年,"当吉仁"赛马节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雄,意为被"挑选的牧场",在每年藏历七月十日,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当吉仁"赛马节。"当吉仁"赛马节可追溯至300多年前,沿袭至今,已演变成集赛马、商贸、文艺、竞技等为一体的民间体育文化盛会。"当吉仁"藏语  相似文献   

16.
古钱     
朱活 《文物》1981,(11)
西汉五铢西汉自武帝起,昭、宣、元、成、哀、平各帝均铸五铢钱。今所见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均武帝时铸。郡国初铸五铢外郭不净,留有毛刺。赤仄五铢亦称锤官赤仄,是加大名目价值的当五钱。"赤仄"即"光  相似文献   

17.
<正>腓特烈堡宫,亦称腓特烈斯堡,位于哥本哈根中心的西边,其建筑群坐落在湖水中的3座小岛上。宫殿本来是丹麦贵族海洛夫·特罗勒的私人庄园。1560年,国王腓特烈二世看中了这座美丽的庄园,于是用西兰岛南部的一座森林寺院同特罗勒的庄园作交换,该庄园遂易名为腓特烈堡,国王将其送给了爱妻苏菲。他在城堡中盖了一个"皇后长廊",让爱妻可以足无尘土地走过城堡去教堂祈祷。  相似文献   

18.
正在拉萨,很多年轻人称呼他为"赤驮日老师",他总是应允着。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赤驮日非他本名,那是一个古老的名字,是远到吐蕃赞普时期最著名的七贤士一员,名曰赤驮日,一个在藏族历史中稀少关注的与经商有关的人物。他说:"我想成为今时藏族的赤驮日,并愿为此倾注毕生的心血!"他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是西藏"我和书"连锁书店的创立者。他的名字叫土旦平措,而他更喜欢人们称呼他为赤驮日。因为他相信,自己终将成为今时西藏的赤驮日。  相似文献   

19.
陈鹏 《史学月刊》2015,(4):17-23
汉初服色经历了从"尚赤"到"外黑内赤"的变化。这是汉朝建立过程中先后袭用楚俗和继承秦制的结果。刘邦起事于沛,属于楚地,为获得楚人的支持,其利用了楚人尚赤的习俗。至汉二年,汉政权以秦朝的继承者自居,将水德作为汉朝的德运,意在稳定秦地、吸纳秦人。根据五德终始说,水德的服色理应尚黑,但是汉朝并未放弃尚赤的楚俗,最终导致"外黑内赤"的服色格局出现。由于"赤"和"黑"分别是楚人和秦人崇尚的颜色,"外黑内赤"这一服色格局也隐约反映了汉初政权中秦、楚两大集团间的博弈与调和。至汉文帝时期,旧的服色体系先后遭到贾谊、公孙臣等人的挑战,持"外黑内赤"说的丞相张苍遭到了罢免,"改正朔、易服色"的政治举措得到了实施。虽然文帝的改制最终由于新垣平案的发生而不了了之,但终止了对秦朝水德尚黑的因袭。这为后来汉武帝改制确定汉朝土德、服色尚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叶赫一名,有人说是蒙古语,意为“宏大”;有人说是满语,意为“帽筒”或“水鸭子”。究属何意,本文不做考证。其地,早在辽圣宗时即为女真居地,时称“耶悔”。金元之际称“益海”、“益改”或“伊改”明清之际称“夜黑”、“野黑”、“也合”或“叶赫”。纳兰,亦称纳喇或那拉,为满语,其意为“太阳”。金初即有此姓,《金史》卷103《纳兰胡鲁喇传》:“纳兰胡鲁喇,大名路,怕鲁欢猛安人。”《金史》卷121《纳兰绰赤传》:“纳兰绰赤,咸平路伊改河猛安人”。降至明末,纳兰一姓成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望族。有乌拉纳喇氏、辉发纳喇氏、哈达纳喇氏和叶赫纳喇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