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7年2月1 1日上午10时,我们敬重的老社长、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因病重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噩耗传来,中国西藏杂志社全体人员深感悲痛!廖东凡先生,1938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廖东凡先生自愿赴西藏高原工作,长期深入西藏各地城镇、农村和寺庙,对藏族历史、宗教、民俗、民间文艺开展广泛调研。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廖东凡先生与西藏广大  相似文献   

2.
恰白先生和《西藏通史——松石宝串》□廖东凡恰白先生近影1998年仲春,全国九届政协一次会议在金色首都北京召开,西藏著名藏学家、《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的主笔恰白·次旦平措老先生从拉萨远道来参加盛会,会议空隙我到西郊宾馆拜访了先生,请他谈谈主持编写这部西...  相似文献   

3.
正廖东凡老师走了,在北京的初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惋惜和悲伤一道涌来。窗外是北京难得的蓝天,这才感到一丝慰藉,有阳光护送着他。我知道,从1961年他到拉萨起,他就习惯了蓝天,习惯了阳光,灰色和阴霾会让他感到难受。此时,耳边响起:"小廖啦,您来啦!""小廖啦,很久不见!""小廖啦,您胖了!"这是三十年前,从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传来的。那天,应该是1987年夏日的一个早晨,廖  相似文献   

4.
那座名叫“夏青”的泥土屋廖东凡“今天晚上,中央电视台两个频道同时播放我们在中南海汇报演出的实况,二频道用汉语解说,八频道用英语解说,这在中央电视台也是非常少见的。”才旦卓玛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这是1994年7月21日,我到北京珠穆朗玛宾馆,看望从欧洲演...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从创办至今,不仅与我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更是我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的良师益友。鼓起文字与摄影的双翼1989年,《中国西藏》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担任摄影记者。1990年盛夏,中国西藏杂志社新任社长廖东凡从北京来到拉萨,专程到西藏分社约稿。我与他由此从相识到相交,并成为我的师长加兄长。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台北的日子廖东凡大陆学者代表团团长占巴扎布先生与台湾吕秋文教授愉快会见。胡坦教授(北京申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和王辅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所名誉所长)在会间惬意交谈。杜荣坤教授(北京民族研究所所长)和刘先照教授(申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总...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节过后不久,廖东凡老师对我说.他在西藏有位农民朋友,是堆隆德庆县东嘎村的村长格列啦,他近期要带着儿子平措来北京治眼睛,我们帮他们找一家便宜点的招待所,同时一起去接他们!  相似文献   

8.
正噩耗传来,一阵心疼,恍惚间又有一丝别样的感觉。尊敬的廖老师,愿您在天堂再续华章,那里没有困扰您多年的病痛,可以继续您放不下的创作了!"廖老师,您好!我是中央民院喜饶尼玛。"这是我1988年末的一次会上与廖东凡老师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还记得当时他握住我的手,热情地说;"哈哈,知道,知道。你们在学校才是老师,我可不是。你就叫我老廖吧。"老廖,一个熟稔藏语的汉族人,自此与我有了交集,成为我非常敬重的藏学专家。但我对他的称呼一直是廖老师。几十年来,与他有过不少接触,也读到他不少的著作和文  相似文献   

9.
“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不是梦”———解放军某部上校飞行员多吉访问记廖东凡“我的老家是拉萨西郊的东嘎村,小时候我常常从门口眺望布达拉宫闪闪发光的金顶,做着各种各样美丽的梦,但是,我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驾驶飞机在这座神宫仙阙的顶上飞行。”多吉坐在我的面前,用...  相似文献   

10.
正听到廖东凡老师离世的消息,我的鼻子一酸,眼沮夺眶而出。一个十几年没有见面的慈善长者,在心底还是那么熟悉、亲切和随意。我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西藏。我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过您了,我还想听听您讲的西藏故事,可是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们都喊您“廖老师”。那时候我刚刚从山东大学毕业赴西藏日报社工作。不久,到西藏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损耗大半,我们进入精神上的迷惘期。也许是因为在报社工作,又喜欢写作的原因,我开始写游记,写西藏人物,写  相似文献   

11.
拉萨北郊的邱桑寺廖东凡拉萨北郊有座邱桑专,那是一座古朴清幽的静修胜地。六十年代我刚到拉萨时,从一支家喻户晓的民歌中知道它的名字:邱桑活佛修习地,杨柳青青画眉啼。从此邱桑寺便给我一种意境,一种向往。其实我真正踏进这座古老的寺院,还是1994年的秋天。当...  相似文献   

12.
次旦总巴拉萨探亲记廖东凡六月的一天,我的朋友拉萨市歌舞团团长土登先八生,从拉萨打电话告诉我:"台北的次旦总巴老阿妈又到拉萨探亲来了。她托我向你问好呢!这回在阿乃拉家里住了小半年,身体比在台北好多了。老太太已经提出申请,准备在拉萨长期定居安度晚年!"我...  相似文献   

13.
接到张宗显付主编寄来的《西藏民俗》,女儿孙子你抢我夺,爱不释手,及至轮到我时已是第二天了。我爱若珍宝,捧读难丢,花了一夜时间通读后,又选读、研读了该刊主编次仁玉珍的《改刊寄语》、我国民俗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的《祝贺西藏民俗学会成立大会》、陶立璠的贺《西藏民俗》及廖东凡的《欢呼〈西藏民俗〉诞  相似文献   

14.
书讯     
《中国西藏》2008,(5):96-96
《我的西藏故事》作者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作者自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远赴西藏工作,在高原度过了24个寒暑,自始至终献身于群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曾在短短的170天中采访过3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了120  相似文献   

15.
“我的人生故事,很长一段发生在遥远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廖东凡回忆说:“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整整二十四个春秋。”二十四年的工作成果,是卷帙浩繁的系列著作:《西藏民间文化丛书》。以一个作者单独创作一套由十部、210万字构成的丛书,这在西藏民俗写作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拉萨,两位画师的述说廖东凡沿着著名的拉萨八廓街,我去拜访宗教画大师多布杰。我和他31年前相识。那时我刚走出大学校门,分配在西藏做文化工作,有一项任务是联系拉萨城区的民间歌舞、藏戏、绘画团体。多布杰是八廓街业余藏戏团的主要演员,更是民间绘画组织的骨干。...  相似文献   

17.
载歌载舞台湾行──西藏民间歌舞团访台随记廖东凡去冬今春,我随西藏民间歌舞团出了一趟远门,从世界屋脊一直到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在那个美丽富绕、风光如画的宝岛上,我们的藏族演员边走边唱,载歌载舞,为时近一个月,足迹遍及大半个台湾岛,在那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  相似文献   

18.
享有盛名的西藏民间文学刊物《邦锦花》改为《西藏民俗》后,首刊是本刊副主编张宗显先生送给我的。他不辞辛劳,携刊奔涉藏区,来到康巴和阿坝州内,联络读者,听取意见。真有当年西藏文联那批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的功臣秦文玉、马丽华、廖东凡等一样吃苦耐劳的执着的追求精神。他要我读后提点意见。我捧着这本封面设计别致,内容丰富,来自世界屋脊的,以拓展民俗学学科新领域为宗旨的杂志,以一个《邦锦花》老读者的身  相似文献   

19.
去年6月20日,中国藏学出版社和中国西藏杂志社,联合举行了《廖东凡西藏民间文化丛书》的新书发布会和作品研讨会。会上中国藏学出版社推出了我近年写作的七本书。其中六本书是《拉萨掌故》、《节日四季》、《灵山圣境》、《藏地风俗》、《神灵降临》、《雪域众神》,另外一本是我西藏生活24年的回忆录:《我的西藏故事》。  相似文献   

20.
压轴七书     
《西藏人文地理》2008,(4):159-159
热爱西藏民俗并好旅游的人士,对廖东凡之名应不陌生。在他们的书柜或是行囊里,《西藏民间故事》、《雪域西藏风情录》、《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等图书,大抵曾有过并非短暂的位置。用24年遍历西藏,用47年书写高原。对于长年坚持以纯熟的藏语实地沟通并采集西藏民间文化的廖老先生来说,这份经历本身就是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