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外来者很难想象,西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比较高,藏族家庭的财产管理权和支配权,大都掌握在家庭主妇手中。但是,旧西藏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官办教育体系中从来没有妇女的席位。现实生活中,西藏妇女从未有过从政的权利,旨在培养"雄孝"(政府公仆)的僧俗官员学校里当然也就没有妇女的容身之地,一般藏族父母也没有送女童上学的基本意识。在旧西藏,拉萨青少年女性受教育多是在私塾蒙馆里完成的。拉萨有名的娘容辖私塾,鼎盛时期有四个年级,300多名学生,有很多女孩在  相似文献   

2.
八角街盛景     
才旦 《中国土族》2003,(4):62-62
在拉萨,八角街无疑是圣地中心之中心。这里,每天都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奇特、虚幻而真实的关于宗教的动人美丽的故事。 拉萨的居民,几乎每天都要到八角街去转悠上一趟,有的是去购买物品,有的是在一种习惯的使然下去闲逛,无论是购物还是去闲逛,他们总要加入到那围绕大昭寺的八角街上涌动的人流里,完成一种宗教习惯和宗教信仰使然于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从过去到现在的很长时间里,拉萨似乎只有一个精神性的向度。从现在到未来,对很多人来说。拉萨依然会这样,它是人们心中的圣城。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古老建筑都是宗教建筑。而且有着虔诚的宗教生活:大昭寺门前坚硬的石板被柔软的身体磨出深深的沟槽。布达拉宫山脚、八库口街上络绎不绝的转经人流,出没在街头巷尾的红衣僧人……  相似文献   

4.
子嫣 《中国西藏》2014,(2):24-29
回到内地刚刚十来天,每天看着雾气迷蒙、灰暗阴冷的天空,不由得深深怀念起拉萨的灿烂阳光。说到光照,一般人只知道高原上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不小心的话皮肤会被晒伤,而不知道太阳对于高原人民的特殊恩惠和作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当内地各大城市终日被湿冷浑浊的雾气弥漫包围时,高悬于拉萨上空的太阳,使天地明亮,大地温暖。  相似文献   

5.
日前,沪萨列车已开通并运行。上海、苏州、南京等沿线城市市民在家门口就可搭乘漂亮的现代化专列前往遥远的西藏首府拉萨游玩。这般快捷舒适的“天路之旅”在过去却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事。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早在70余年前,就有一位地理学家从南京跋涉万里,历经艰险,抵达拉萨,建立起西藏第一座气象站,开展气象  相似文献   

6.
我到底要多久才能小有一点名气呢?很多人都坚持了很多年的。我的专业课老师于正仪跟我聊了很多,说你至少要有在底层奋斗10年的准备我自己定位我还是一个新人,四川音乐学院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我每天都睡得很好,头发也长得特别快,他们都说心闲长头发嘛,我真的是操心很少,录歌是我惟一操心的事情,其他的我都不管,其实活得还是很逍遥的  相似文献   

7.
黄加林篇     
“纪实对象只有两种人:平庸的人和特别不平庸的人,处在中间状态的人没法以那种方式去说。”在拉鲁湿地边快要下雨的气氖里,黄加林对我说。从1979随父母迁居到拉萨以来,29年中黄加林离开拉萨不到3次,全部时间加起来不到3个月。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帮助德国一个文化基金会手工绘制八廓街地形与建筑结构图,他对八廓街的内部构造了然于心,他的成长与爱情也发生在这个街区。这次八廓街勘测手绘,以及1987年大昭寺的壁画临摹,意味着拉萨同他的联系是从绘画开始。  相似文献   

8.
佛像拍摄记     
《华夏人文地理》2014,(4):200-200
大昭寺的释伽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拉萨城的原点,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与灵魂。为了拍摄好这张照片,我做了许多准备,先是搜索关于这张佛像的图片,大都是正面的——穿戴整齐,法相庄严。我想找一个别人没有拍过的角度,运气不错,在我拍摄的这段时间里,正好赶上班德拉姆节和燃灯节。加上冬季是藏族的农闲时节,朝拜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些信徒会供奉纯黄金粉末。给佛像刷金粉塑身。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我想拍一张为佛像刷金粉的图片.为此我们费尽周折。  相似文献   

9.
江南的夏天     
正热江南的夏天是热腾腾的!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空,像是下了火一样,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让人恨不得头顶西瓜皮,脚踩大凉席,左手冰淇淋,右手冰凉茶,腰间挂个电风扇,睡在冰箱里过夏天!每天吃过午饭,就觉得特别困,昏昏沉沉地不想动弹。人们躲进空调房间里,非不得已绝不出门。雨江南的夏天是雨嗒嗒的!特别是在进入盛夏前  相似文献   

10.
一、西藏拉萨民俗古艺抢救培训厂 在西藏文联院内最深处的东北角,有一座小院落,两扇铁门两排平房,两个壮年男子和一群男孩子。平日里院子里常晾晒一些成品和半成品的泥塑或纸塑,这就是“西藏拉萨民俗古艺抢救培训厂”,它甚至没有招牌。  相似文献   

11.
西藏老景象     
西藏高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民族风情的"特别",决定其很多事物也很"特别"。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在西藏或"支边"或"服役",就曾看到、碰到、听到这么几件"特别"的事情。活跃的民间贸易雪域高原西藏,历来就有民间贸易的老传统。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革"年代,冒着风险转入地下,也还是很活跃。西藏人讲究用"洋货",据说解放初期,拉萨的民间自由贸易很活跃,大街上卖手表就是用布袋装起来,让你"布袋买猫"摸着买,6块钢洋(由于中央  相似文献   

12.
漫话酥油灯     
日趋现代化的拉萨,不甘落后于那些繁闹的城市,在非常具有时尚气息的酒吧里,喜欢诗意的人们,把所有的灯都调得暗暗的,点上一两支蜡烛,人为地制造一些浪漫,为心灵疲惫的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栖息地,很多人也乐意享用这人造的浪漫,在烛光中让身体放松,让灵魂飞扬。这时候的烛光,可称得上是温暖现代人心灵的火星吧。  相似文献   

13.
在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西藏这个海拔高峻、重重雪山环绕的古老大地上,正在长出新的细胞,使它每天都变得更新鲜、更有活力。尽管某些人对此一直都在怀疑,但这种变化仍然很激动人心。一位藏族老者当被问到他家的单扇小门如何变成了双扇大门时,他风趣地笑道:“不修大门,怎么请得来‘铁牛’?”这些发生在西藏农村或城镇的小事,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拉萨清晨的叫卖牛奶者“卖酸奶、卖鲜奶!”当大多数人还在梦里酣睡时,拉萨大街小巷里响起了一声声吆喝。这些拎着桶、背着袋的农民,大多来自市郊的藏热村。藏热村是拉萨市…  相似文献   

14.
拉萨是藏语音译,在汉文字面上看不出什么意义,但在藏语里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在有些介绍拉萨的文章里把拉萨译成了“圣地”、“佛地”。依我看来这些译法都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拉萨”一词的真正含义。要把“拉萨”一词的意思表达清楚,首先要把原文的意义吃透,这是翻译常识。在藏语中“拉”指的是神、佛,“萨”指的是地、地方。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名词,这个名词的准确意义应该是神佛所在的地方,那么神佛指的是哪个神佛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追溯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了。 众所周知,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以他强大的实力兼并了临近的部落,从而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私人藏书的命运 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或政治家来说,私人藏书与私人档案对他们的工作一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来说,私人藏书是其权力的独特的信息保障。斯大林总是读很多书,不过,他读书最多的年代还是他被流放的时候,当时他有很多书,但够不上私人藏书,因为没有图书馆保存它们。1918年斯大林全家在克里姆林宫里拿到了第一套可以自己使用的住宅,  相似文献   

16.
达赖为何在西藏失去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对城区100户藏族 居民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达赖 在西藏已失去了人心,城镇居民关心的是西藏 的发展和进步。 达赖在西藏失去人心 拉萨城关区百户藏族居民在回答“在你心目中、达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栏时,86%的居民回答,“达赖是个分裂主义分子或政客”;4%的人认为达赖是“宗教领袖”;4%的居民认为是“神或者活佛”:6%的人没有回答。 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在拉萨的城镇居民基本上能够代表整个西藏城镇居民的家庭生活及心理状况的概貌。这项问卷调查是在拉萨八…  相似文献   

17.
一个关于布达拉宫的数据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布达拉宫每天限制游客不超过850人.青藏铁路开通后,限客数猛涨到2300人。不少旅行者初来拉萨时会问:“怎么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夏天,世界伊斯兰联盟副秘书长阿不杜拉·纳赛尔访问西藏。在参观完拉萨“西藏清真大寺”后,他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我早就知道西藏拉萨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有很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但我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虔诚信仰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还有历史如此悠久的清真古寺,我在这  相似文献   

19.
牧民曲扎     
正人跟人真的是有缘分的。很多人问我,你在拉萨怎么会认识加查的牧民曲扎并且成为好朋友的呢?那是2012年,我们组织筹备办工作人员下去做牦牛文化田野调查,其实一共只有四个人,去了四个地方。次旦卓嘎就去了她的老家——山南市加查县。听说有一个叫曲扎的牧民特别喜爱牦牛。次旦卓嘎就去找他,先坐汽车到加查县,再搭拖拉机到村里,可曲扎在一个高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私人藏书的命运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或政治家来说,私人藏书与私人档案对他们的工作一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来说,私人藏书是其权力的独特的信息保障。斯大林总是读很多书,不过,他读书最多的年代还是他被流放的时候,当时他有很多书,但够不上私人藏书,因为没有图书馆保存它们。1918年斯大林全家在克里姆林宫里拿到了第一套可以自己使用的住宅,只有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