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盆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笔者草此短文,对其加工、使用痕迹、用途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有关学者。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不仅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远古社会有重要价值,而且能为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理论研究提出不少有用的资料.“骨耜”就是这样的重要资料之一.“骨耜”自出土以来,释者颇众.兹不避浅薄,草此短文,对此物之形制、用途及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就教于海内外学者.(一)1973年和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共出土“骨耜”100余件.此物系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成,骨臼和骨脊削平.以  相似文献   

3.
“目”非耜形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古文字“目”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定论。其实,还有颇多的商榷余地。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证据;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其结论往往不会完满,甚至出现差  相似文献   

4.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何鸿 《南方文物》2001,18(2):32-41
两点说明:一、关于河姆渡文化系河姆渡文化系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关于这三支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观点不一致。我之所以将这三支文化形态归结为一个系统,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时空上的相同:这三支文化同在长江下游流域,同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且绝大部分在浙江省境内。(二)文化形态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三支文化同属于稻作农业文化区,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有代表性的玉器、鼎器、纺织、漆器、陶器、纹饰等,而且,这三支文化共同开拓了“中国稻米之路”。(三)文化层的叠压关系:这三支文化有时空上的叠压关…  相似文献   

6.
环境与河姆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环境考古学随着新考古学的传入而被中国考古学界所接受。50年代后,在自然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具体遗址的古环境研究。这在我国目前已经充分展开,如周口店遗址、半坡遗址、龙虬庄遗址、  相似文献   

7.
最近喜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林华东先生著《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28万字),深感这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来,至今已确立文化类型数十种之多,但是,关于某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却很少,而综合研究正是当前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之急需,是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之关键.河姆渡文化自1973年发现以来,以其地处杭州湾以南及时代之早、内涵之丰富震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及历史学界.迄今近二十年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研究的论文纷纷问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概念,本文通过宁绍平原相关遗址的河姆渡文化遗存地层及内涵整合梳理、排比归纳、结合 14C测年,来阐述认识,讨论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河姆渡文化鸟形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瞿式耜不仅是一位忠直清正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抗清斗士。他一生功绩斐然,然而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且最令人称道的是与桂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相当多的植物遗存,植物学家、农学家和考古学家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许多鉴定工作,本文以植物分类学上的科学叙述单元,对遗址所出的植物遗存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文化蝶形器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蝶形器是一种仅见于河姆渡文化的特殊器物。它们一般出土于文化层内,并且没有可资证明的附属构件,故其原始用途也就不容易明确。以前虽有许多学者对其名称、用途等问题作过各种探讨,但至今仍是意见纷纷①。本文拟从观察分析河姆渡文化蝶形器的器形特征和纹饰等人手,以探求河姆渡文化蝶形器的用途。一、蝶形器的形制及其演变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石质。木质和象牙质蝶形器20件③,它们的“器形基本类似,共同特征是:外形似蝴蝶,两翼展开,上端较平,下缘圆弧”o。宋兆群先生将其分成立鸟形和飞鸟形两种④。其实,根据我们对河…  相似文献   

13.
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和自然环境分析 河姆渡遗址(东经121°21′、北纬29°58′)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上。遗址的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西南面紧靠姚江,四明山麓隔江相望,东、北两面是一片平原。该遗址经过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地层、出土器物和遗迹现象都具有典型性。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和第二期发掘简报均已发表,是我们对河姆渡文化内涌进行分析和环境复原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宁绍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仅限于被动性、抢救性的考古研究工作已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相关保护利用工作的展开。本文在回顾了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个历程后,从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的辩证关系着手,针对河姆渡文化保护利用对象的层次性,提出了系统化、分层次的保护手段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刘淑华 《南方文物》2005,48(3):114-118,113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的突破性成果之一。河姆渡文化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稻作遗存引起海内外考古、历史、建筑、农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的极大关注,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我旧东南沿海,面向海洋,作为环太平洋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已成为研究东南亚群岛和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发源的关键课题。本文试就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迎接河姆渡遗址发掘20周年,充分展示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由浙江省文化厅、宁波市政府、余姚市政府联合发起的“首届中国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4月22~26日在浙江省余姚市举行。来自国内20余所科研机构、大学和日本有影响的考古、历史、农业、气象专家、学者60余人就河姆渡文化的时间分期、空间分布、内涵特征、与毗邻史前文  相似文献   

17.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支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第一次发掘河姆渡遗址后认为“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堆积,在文化面貌上,第三四文化层有别于我省以前发现的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文化类型,因此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第二文化层的时代和面貌相当于嘉兴马家浜和吴县邱城下层,第一文化层相当于吴县邱城中层和崧泽中层墓地”.这一认识在考古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坚持此论者.1977年冬到1978年春的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期发掘,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器物共性较多,有它统一的风格,但在某些器物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河姆渡  相似文献   

18.
河姆渡文化鸟纹及相关图像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厚明 《南方文物》2005,12(4):31-36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鸟崇拜的地理化重心,早在河姆渡化时期,鸟形象就成为该地区原始艺术创作活动一个核心题材。作为上古时期崇鸟化的最初源头,河姆渡化的鸟形象材料不仅为我们探讨河姆渡人精神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且也是我们理解中国鸟化发生机制的一扇窗口。不过,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其中一些材料的辨识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鸟形象内涵、功能的理解。有鉴于此,本拟对争议较大的鸟纹及相关图像进行辨正,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附近在1973年冬至1974年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称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丰富。遗址第四层的年代据初步测定在六千七百年以前,是我国考古发掘上的又一重大发现。本文仅就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稻谷和骨耜,从我国水稻栽培和早期农业发展的角度谈几点看法,以供讨论。一、对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稻谷的鉴定意见在遗址第四层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与瞿式耜这两位人物,一位是大节有亏的文坛盟主,一位是节义薄天的孤忠大臣。然而,就是这样在明末清初出处抉择迥异的两个人,却是情意深厚的师弟。他们四十多年间忧戚与共,是师弟,亦是挚友。乙酉之后两人在政治上虽然选择殊异,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互通声气与彼此间的思慕。虽然瞿式耜在想到自己的这位恩师时也产生过矛盾痛苦的情怀,但他还是以“到头终不负门墙”自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