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等级制度是维新政府为加快地税改革的进度,保证地税收入而施行的措施。该制度经过地方府县的试行后,被政府采纳并规范化,形成了完善的土地等级编制规则,最终成为政府向农民摊派地税的手段。本文将主要讨论政府的土地等级制度政策与县厅的执行情况,论述土地等级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形以及编制土地等级对地税改革及当时的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历史上的土地测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测量是美国公地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地产的划分和土地的买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土地测量在美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到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国土地测量中的村镇制度经历了村镇移植到村镇划分的嬗变过程,即由先前的人的移植变为后来纯粹的土地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国会出台的对华政治提案压倒性多数是不利于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提案。在绝大多数对华政治提案的表决上,美国国会通过率极高,并且国会两党议员易于跨越党派界线形成高度一致的立场。通过对华政治提案的不断提出与表决,美国国会以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白宫对华政策,使得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全面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之后,外商在华的租地方式主要有永租和年租两种.其中年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租价和地价的确定方式多种多样,清政府向外商征收的地价、地税的显特点是:地价较低,而且开埠愈晚租价愈低;租期愈长,租价愈优;地税一般相当于或高于华界.有时甚至还低于华界。当时这种优价优税政策,是晚清土地出租政策的一次飞跃,是清统治主动推动明制度,“变成资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从祁门县“谢氏纷争”看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徽州祁门县谢氏《万历状稿供招》为主要研究资料 ,全面梳理了谢氏同一宗族内部的不同支派 ,在土地丈量中因产权不清而产生纷争的全过程 ,并对参与丈量的人役组成进行分析。证明徽州土地清丈人役的佥选是利用原有的里甲组织与人员 ,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组织和任命新的成员 ;清丈的单位是原有的里 ,也不是新划分的地域或行政单位。徽州的土地清丈和里甲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交通贸易与明代山东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与贸易是影响土地开发的两个重要因素。明代山东各地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贸易活动,并且也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发,但总体来看,多数地区仍面临着因交通贸易相对欠发达而造成的土地开发受阻的事实。具体而言,各地又有所差别,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因在交通与贸易方面皆远远落后于地处西部运河沿岸的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因此交通贸易对土地开发的限制较西三府表现得更为突出。有鉴于东三府交通贸易严重阻碍土地开发的现状,任职于当地的一些官员提出了实行海上自由贸易及开通胶莱河等主张。 相似文献
7.
甘肃武威西郊西夏墓出土的乾祐十六年(1185)和廿三年(1192)两方买地券是研究西夏的丧葬文化,特别是为研究道教对西夏葬俗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学术界对两方买地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文的释录、格式、源流、文体以及葬俗等方面,对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有所忽略。通过传世丧葬礼仪文献与出土买地券的互证,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是在下葬过程的"斩草"仪式中,由祭官代替亡人与神灵在买地券上签字画押时使用的骑缝章式"合同"二字。它象征着冥契合同生效,墓地为"合法"之所,而非"盗葬",起到镇墓避邪之用。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前的宣城,走过了由县邑到郡治、由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到江南地区的政治腹地与经济沃壤的历程。其间几个关键节点是:楚国置爰陵邑,西汉置丹杨郡,孙吴丹杨郡迁治建业,西晋分置宣城郡,六朝时代之宣城既为近畿要地、又逐渐成长为文化名邦。以南齐谢朓为标志人物的山水诗的创作与影响,既反映了南朝时代宣城的文化特色,也使得宣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山水诗都"。 相似文献
9.
10.
从《吏民田家莂》看汉代田税的征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牍表明,孙吴把国有土地按质量分为“熟田”、“旱田”两类租给农民,征收不同标准的田租,其“熟田”、“旱田”的数额是人为地“定”出来的而非依据土地质量的自然状况而统计出来的数量;东汉自章帝以后把土地“差为三品”而税之,吴简的问世,间接地证明了东汉土地分为三等之后是分别征以不同数额的田税;孙吴的“熟田”、“旱田”之分是东汉田分三等的发展,尽管租、税性质不同,但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