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12月3日《北洋画报》刊出了一名国民党官员伸手要官的一封信的影印件.笔者读了,不由得感到吃惊.卖官买官自古就有;走门路,通关节,求取官职,也古已有之.但要官这种只能在背后干的勾当,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公诸报端,恐怕是闻所未闻.《北洋画报》刊载上述影印件时,加了一个标题:《国民党人物求差使之一封书》.并介绍有关背景如下:此函乃奉军作战时,所获敌方函电之一种.系直隶国民党党部代表魏树鸿致晋军第二军军长杨爱源书.可以窥见所谓党员者,亦不过以猎官为务.而阎军内部之争执,亦可于函中窥见之.本报辗转从他方面觅得原函照片,特附刊于此.  相似文献   

2.
林雄辉 《神州》2008,(3):18-21
李大钊与孙中山,分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他们为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到一起。他们共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却非常真挚。孙中山称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并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而李大钊对孙中山更是十分仰慕和敬重,他盛赞新三民主义,积极参与改组国民党,由衷地高呼"中山主义万岁"。李大钊是受中国共产党委派会见孙中山的第一人,也是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2015年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90周年.孙中山临终前,留下了遗嘱,其中最重要的是《总理遗嘱》,又称《国父遗嘱》《国事遗嘱》.但由于过去对这方面记载比较含糊,造成不少误传. 1925年1月,孙中山决定成立政治委员会,指定于右任、汪精卫、李大钊、陈友仁和吴稚晖为委员,全权处理国民党的日常事务.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文集》中几篇文章的辨考朱成甲目前流传的李大钊文章,分别见于以下三种集子:1、《李大钊文集》上、下册,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文434篇;2、《李大钊文集》(续),198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文45篇;3、《李大钊遗文补编》,黑龙江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5.
近二年来笔者为编纂《孙中山集外集》,广泛查阅了各种有关孙中山文献史料,其间有1986版《孙中山先生墨迹》(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4—36页载有孙中山给廖仲恺六封信,这是1924年平定商团事件的手迹。其中除1924年8月9日一函外,其余五函9月2日、9月3日、10月11日、10月22日、11月21日,笔者以为《孙中山全集》未收,拟编入《集外集》。后来发觉此六函手迹,却与孙中山致蒋介石六封信手迹内容和字体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日期有异,有二函日期与孙中山致蒋函却超前一个月时间,甚至有二函日期推迟一个月或二个月时间,将函中所述情况竞与当时历史事实严重脱节,不相符合,似有可疑。兹特举例于后,以与史学家商榷。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甲申三百年祭》致郭沫若函(编者按)为纪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本刊特辟专栏,发表40年代毛泽东致郭沫若函和90年代江泽民的讲话摘录以及与此有关的若干文章与附录,以期古为今用、以史为镜,从中获得珍贵的启示。袜若兄:大示读悉。奖...  相似文献   

7.
本函原是寄给《中流》杂志的,承作者赐寄本刊发表,特予刊出,文字、标点均依原文,未作改动。函中提及的胡乔木致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信,另页转载。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辑室编辑的《近代史资料》,1985年度出版了56号—59号四期,共发表资料三十一篇,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发表的原始资料。如56号的《康有为未刊札》、《李曰垓密电簿》、《直隶工艺总局发展概略》,57号的《孙中山致后藤新平函》、《曾国藩等致鲍超等手札》、《郋园学行记》、《黄  相似文献   

9.
南京圖書館發現的陳三立《文録》抄本,與范當世致陳三立書函所論不大可能是同一文稿,范當世書函所論即吴汝綸評點本。陳三立早期文稿《七竹居雜記》殘本仍存於天壤之間。  相似文献   

10.
李仲公其人其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仲公,贵阳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国立法政专门学堂,1914年与李大钊一道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众议院首席秘书,参与《晨钟报》的创办,参加反袁、护法、护国运动。1924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北伐战争初期,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处处长等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军事委员会秘书处长、内政部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务院参事、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译著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观与我们的驳议》、《烟禁问题》、《更生庐杂咏》等著作,系国民党军政要员中有名的诗人、书法家。  相似文献   

11.
馆藏1936年9月30日何香凝致丁惟汾函,反映了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后,何香凝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联络同志,促使国民党执政当局“恢复民十三时之合作精神”,容纳各方人才,走共同抗日道路的急切心情,对研究中华民国史和何香凝生平,均有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民党一大代表中共产党员到底有几名,历来说法不一。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一国民党一大代表中有共产党员23名。持这种说法的有,(1)司马璐《中共党史暨文献选粹》说这23名共产党员是: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沈定一、詹大悲、谢晋、林祖涵、罗迈、夏曦、袁达时、于方舟、张国焘、毛泽东、胡公冕、宣中华、廖乾吾、朱季恂、韩麟符、王尽美、刘芬、李立三、陈镜湖;(2)黄修荣《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也说有23名,但与司马璐所举名单有不同之处,即黄书中有李锡九(永声),无詹大悲;(3)李淑瑛等著《国共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要求当时的国民政府遣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人员返回南洋事,曾多次交涉,并做了巨大的努力。现在刊载的陈嘉庚致蔡伯祥征求意见函,及致当时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伍伯胜函(《致伍总领事由稿》),便是当时交涉的函件,信件由蔡氏后裔所提供。(标点符号,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史学理论著述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近代中国历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所撰述《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著作,对中国近代史学界影响甚大。本文对李大钊之历史理论著述的稿本作了新的考证、复原,对其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和中国语境作了新的诠释。发现现刊的各种李大钊文集、全集均遗漏了《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一文;《史学思想史》因按单篇收入亦显零乱,不便于对李大钊历史理论著述的完整理解。李大钊对历史理论的探研与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和胡适的治学方法明显不同,属于史学理论研究中当时较为薄弱的历史理论的层次。  相似文献   

15.
陈文英 《史学月刊》2006,(6):121-12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于北京行辕与世长辞.孙中山临终时,留下三纸遗嘱,即: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在孙中山签署的《孙中山致苏俄遗书》中,他对苏联满怀期望:“我遗下的是国民党. 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相似文献   

16.
从国民党改组到孙中山逝世前后的汪精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9月,为救国而孜孜以求的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决策,和共产党人合作,以俄为师,重新改组国民党。9月初,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几位中共主要领导人先后参加了国民党,孙中山还邀请共产党人帮助改组国民党。孙中山确立新政策之初,作为得力亲信之一的汪精卫是有疑虑的。著名的《孙越宣言》公开发表后,有一次孙中山召集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征求他们对允许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政策的意见,廖仲恺表示完全赞成,胡汉民表示有条件的赞成,只有汪精卫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本党的生命定要危险。譬如西游记上说:孙行者跳入猪精的腹内打跟斗,使金箍棒,猪精如何受得了。”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杰出贡献在于,他首先找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一认识、解释历史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最先倡导用马克思的历史观来改造中国的传统史学。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史学思想史课,写出了《史学思想史讲义》(即已收入《李大钊文集》的《史观》等11篇文章),这是他对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史的系统研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大连图书馆查阅二十年代的历史资料,从该馆所藏《北京周报》中发现了李大钊的三篇重要文章。《北京周报》是1922年1月由日本人藤原镰兄在北京创办的日文刊物,李大钊与这个刊物有密切的关系。据山道健太朗所著《巴黎公社一百年与日本》一文中介绍,李大钊于1920年10月曾加入日共的前身——日本社会主义同盟,在名册上并注有李大钊领取该同盟宗旨书五十本的记载。在这个同盟里李大钊就结识了后来成为《北京  相似文献   

19.
正李大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学界迄今对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贡献,如梁柱认为,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介做了尝试,也为建党做了理论准备(梁柱:《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伟大转变——以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基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大钊思想的研究论著,几十年来海内外断断续续出了不少。这些研究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的不同,难免各异其义。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相当多的笔墨和章节用于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如莫里斯、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近藤邦康的《“民国”与李大钊的思想—从辛亥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