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由于内外诸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不仅成为我国东北北部的经济中心,而且还发展成为东方的一个国际贸易名城,竟“一跃成为国际都市”,“与欧美各城市并驾齐驱”,被誉为“东方小巴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  相似文献   

2.
陈洪澜 《史学月刊》2008,(12):122-124
“君子”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学界对君子概念的讨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君子”时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么,“君子”这个称谓是怎样由指称地位高的人演变成为道德人格的化身呢?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提出:“我们今天要从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最受委曲的封建人物之一,几千年来,他被称为“暴君”,在这个称号之下,抹煞了他对历史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公正的,因此,替秦始皇“翻案”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看秦始皇长时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与“孟姜女哭长城”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两个故事,确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除此以外,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治历史学、民族学时常常提到“同化”这个抽象名词。我们经常使用的“同化”概念,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因为汉族文化高、少数民族文化低,虽然在历史上征服过汉族但终于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这个理论大约是学自《反杜林论》这本书,当然是正确的。 但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农村来说,恐怕要复杂的多。“同化”也是互相的;汉族文化高于少数民族,也只能说从总体来说如此,具体到某一个项目,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高于汉族的。奴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的风尚是否都已被汉族同化,就有很大疑问。如果有人逼着我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起码在破四旧以前,若细心调查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5.
这个曾经被形容为“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超级城市,并不仅仅用几个成语竖立起自己在历史上的形象。齐国历史博物馆,用藏品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器具、复原了人物衣着、证实了战争史、保留了建筑细节,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加丰富而完整的齐国都城——临淄。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读《金史》,研究辽代女真社会,就遇到许多问题搞不清楚。其中就有:(一)辽代女真社会到底有没有氏族组织,是何组织,在何时、何情况下取代了它?(二)辽代女真社会的大家族公社叫什么名称,它与宗族有什么关系,它与“邑落”、“村寨”有无联系?(三)辽代女真社会的大家族公社具有怎样的内容与形式,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占有什  相似文献   

7.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是“脑力劳动者”,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后又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等。如果说1956年周恩来同志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问题有了“初步解决”的话,那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及以后的一些指示,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性质、地位、作用、使命等诸多问题已经解决。但是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一些华人科学家时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和重要”。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为什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党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指什么?下面述以作者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我是军事人物分支学科的副主编。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林彪这个人物。首先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罪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我国军事历史上他毕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一、毛泽东读《永昌演义》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抗日革命时期,毛泽东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方阶级造反。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中有“香山嶴襄巴”句,“香山嶴”这个地名首见於第六出《怅眺》。徐朔方先生在其《牡丹串》校注本中先後将“香山嶴”注释为“今广东省中山县境内”、“今广东省澳门”;“香山嶴襄巴”的“巴”字则注释为“寺庙”,并以澳门建有三巴寺(圣保罗教堂)为旁证。本文认为,“香山嶴”在历史上并非澳门专称;“香山嶴裹巴”的“巴”是“长住”之意。以目前所得到的证据,还无法确证《牡丹亭》中包含了澳门情节,也无法确证汤显祖到过澳门。  相似文献   

11.
周中明 《古籍研究》2002,(4):113-119,127
“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是我们评价古代作家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不只其作品在历史上曾有过“为天下之至美”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可见其不只有受“封建正统观念’’牢笼的一面,更有和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相矛盾的一面。尽管其运用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传统的儒家仁政理想,但其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毕竟不是歌颂封建统治如何美好,  相似文献   

12.
科学革命和历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葬仪上的悼词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史的每一个新发展,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他还强调: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日本古代的迁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种很独特的都城连续“创作”过程。当然 ,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不曾有过都城的移动 ,只是都不曾像日本这个国家的都城那样在历史上有如此之多的频繁迁徙。透过一次次清晰的或尚且朦胧的迁都表象 ,探究其所折射出的日本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 ,可让我们从多个视角观览这个国家历史上发展的别具一格的画卷。  相似文献   

14.
外地人初到北京,总会被分布在京城各处的“门”弄得不知所措。由于北京发展建设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叫“门”的地方早已见不到“门”的任何踪迹,但在历史上,这些和门有关的地方的确都有各种各样的门楼建筑,而且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才有了这许许多多不同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试谈长张     
1978年8月石家庄市北郊发掘一座西汉古墓,在墓主人头部左侧发现一枚铜印。阴文篆刻“?且”二字(见《考古》1980年第1期)。对这两个字的考证,我们曾信访过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同志,他释为“长耳”,但长耳这个人名在历史上没有见过,我就联想到“长耳”是否就是秦汉之际一直在河北一带活动的张耳呢,是否当时假“长”为“张”呢?带着这个问题查找了不少古今文献资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内“长”与“张”二字都有,只是解释很简单,只说“长,久远也”,“张,施弓弦也。”既未谈到可以借用,也没有作为姓氏解。在另一些说文和字典之类的书籍中,未见“长”可以假借为“张”之说。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姓“长”的人名从古至今仅录五人,即长沮(春秋楚人)、长(片羊)(春秋魏人)、长息(战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大革命”把我们党内存在的“左”倾理论推到了极端,现在虽经过清理,可是有些影响还在人们的思想中不知不觉、根深蒂固地存留着。研究民国史上的人物时,这个问题就看得较清楚了,研究民国史上的一些反动人物,更是如此。我们史学界有一种说法,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民的历史,在有了共产党后,就只能研究党的历史、革命史。其实这种说法是  相似文献   

17.
对斯大林民族形成时期理论的再思考张达明斯大林在191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一条著名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在同书中还说:...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3,(10):32-32
我们经常用“鸿沟”比喻事物问明显的界线,其实在历史上,“鸿沟”是真实存在的,它本是战国时开凿的一条运河。  相似文献   

19.
晋文化考略     
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晋”,已是个多义词。显然,作为国名的“晋”字,当含有“晋”的一个义项,应是从“晋”的某个义项中选取了一个与这个国家有关的意思而派生的国名。那么“晋”的本义是什么呢?它与晋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学术界迄今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我们有可能拟测,在晋国之前,是否还存在过一个晋族,或者说有一个叫作“晋”  相似文献   

20.
河南自古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因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方是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古代河南大部分属于豫州,居九州之中,所以又称“中州”和“中原”。在历史上河南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地名,我们已无法稽考,不过至少可以断定在商代就已开始了,因为在甲骨文中发现商代在河南有一些地名资料。所以,我们说当人类最初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之时,有了文字,人们为了“度地居民,本有定居”,于是就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