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思义 《南方文物》2003,(2):82-83,95
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地处赣江中游,位于樟树市的腹地,东经115°20'~115°24',北纬27°54'~28°04'。东临袁河,西濒萧江,南耸瑞筠山,北矗章山。处于丘陵山地的小块平原地带,南北长而东西宽,总面积83.34平方公里。临江是一座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自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始建萧滩镇(临江以萧江而得名,后更名临江)至五代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清江县治城即设在萧滩镇,从此结束了从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以来的1200年中,清江“有其地而无其名”的历史。至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置临江军,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元改置临江路,明更名临…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  相似文献   

3.
古今沿革地理著述中,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涪陵郡的置废、州属、领县等情况的记述,多有不实之处。实际情况是,西晋后期涪陵郡已由梁州还属益州,至南齐时仍属益州。涪陵郡在成汉前期仍由晋朝控制,在成汉后期成为争战之地,建置难以持久,最后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东晋平定成汉后,在巴郡枳县设涪陵郡,属于侨郡,但不久恢复了实郡,以后各朝仍置涪陵郡。晋、宋涪陵郡的领县数目难以确认,但涪陵县及其以北的汉葭、汉平县当为其辖县。梁朝时,当地少数民族又脱离朝廷控制,梁至北周涪陵郡仅领汉平一县。涪陵郡曾寄治于巴郡枳县,但枳县始终都属于巴郡,而不曾为涪陵郡属县。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110年,西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标志着海南岛被正式纳入王朝的版图。公元前46年,汉罢珠崖郡,以朱卢都尉属合浦郡。此后的580余年,海南岛或保留县级机构,或以海南岛属合浦郡徐闻县。南北朝时的梁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郡。从此,历代王朝在海南岛又重新恢复郡制。  相似文献   

5.
王宁 《收藏家》2009,(1):27-32
宋代洪州属江南西路,治所南昌地处江西鄱抚平原,赣江、抚河依城流过。王勃《滕王阁》赞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记》卷106《吴王濞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天下亡命者铸钱。”K太平寰宇记》也说:“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吴王濞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  相似文献   

6.
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其名自此始。  相似文献   

7.
《广西文史》2007,(1):52-52
先秦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统一岭南,将郡县制推广到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是为“岭南三郡”。据考证,今广西含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长沙、黔中等郡一部,大致今广西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玉林、西抵河池一线属桂林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73年冬至1974年秋,在江西省清江县吴城村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发掘工作。那里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青铜、陶、玉、石等器物五百余件,在若干器物上刻划了文字(文字摹本及层位关系等均见本期56页表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第一,在江西发现商代遗址,已发表的这是第一次。清江就是樟树镇,在北纬二十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汉寿是个古老的县城。从秦实行郡县制(前221)算起,已有2237年历史。据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同治《龙阳县志》以及其他史书记载:龙阳,《禹贡》荆州域也。周为楚黔中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秦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属地在今湖南境内的有黔中郡和长沙郡,汉寿这块地方属秦中郡索县地。西汉分黔中郡设武陵郡,汉寿属武陵郡索县地。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134)分武陵郡的索县为汉寿县。三国吴赤乌二年(239)  相似文献   

10.
《隋书·地理志》勘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巴山县下注云:“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经推敲考证,此条下的“清江县”为“巴山县”之误,“省清江入焉”,应为“省入清江郡”。关于巴山县,《旧唐书·地理志》山西...  相似文献   

11.
宜昌县 ,自西晋至西魏均属于宜都郡 ,梁以前属于荆州 ,梁时属于宜州 ,西魏属于拓州。北周时宜昌县属于何州 ?《北周地理志》卷 5《山南下》提出 :“江州治宜昌县。北周置 ,领一县 ,宜昌。”其依据是《隋书·地理志》“清江郡”条所载 :“巴山 ,梁置宜都宜昌县 ,后周置江州 ,开皇初置清江县 ,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 ,大业初废州 ,省清江入焉”。按巴山 ,北周于此置江州 ,隋初仍置 ,开皇十八年改称津州 ,大业初州废。江州的置废情况是清楚的。但是 ,断定宜昌县为江州属县 ,是江州州治所在 ,则有误。宜昌县 ,北周初期仍置。到天和五年后已不存。天…  相似文献   

12.
香港2000年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南海郡,香港隶属番禺县。△公元331年东晋成帝设东官郡,香港属该郡保安县。△公元757年唐肃宗设县治东莞,香港隶属东莞县。△1096年宋哲宗年间,广州太守章质夫赴任时,香港隶属的番禺巨镇,展现出一片“水...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区正式归人中国版图,自秦朝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36郡,今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县地属长沙郡的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境内;黔中郡辖到今河池以北地区。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平定岭南百越民族的反抗,在军事势力所达之处,设置了南海、桂林、象3郡。3郡中桂林郡辖境全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跨有今日桂东地区,象郡跨有今桂南、桂西南之地。  相似文献   

14.
淇县城     
淇县位于豫北平原,属河南省鹤壁市管辖。与汤阴、卫辉、浚县、林县接壤。淇县古称沫乡,古朝歌地,殷纣所都。周王朝卫国都城,春秋时改为朝歌邑,属晋,秦时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隋代改置卫县,唐初卫县升为州,宋熙宁年间降卫县为镇。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改为淇县,明、清皆属卫辉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撤淇县并入汤阴,县城改为朝歌镇,1962年恢复淇县至今。淇县,是一古老的城镇,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朝歌是殷代晚期帝乙、帝辛的都城,现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设南海郡.香港、九龙、新界属该郡管辖的番禺县.  相似文献   

16.
凉州·武威     
从兰州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是武威。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前121年西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河西击溃匈奴,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后一个设郡的地方,时间大约在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武威郡当时领十县,郡治最早在今天武威市民勤县东北部,  相似文献   

17.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炜  晏昌贵 《江汉考古》2008,(2):92-100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酉阳土司是今湘鄂川黔边五大土司之一。自秦、汉而下,迄晋、唐、宋、元、明、清,统治者都在这一带推行“以夷制夷”的绥抚羁縻政策。唐属思州,宋为酉阳州。元发展为土司制度,明和清初,处于鼎盛时期。雍正朝酉阳及邻近上司相继改流,逐渐衰亡。一、酉阳土司制来源于唐宋的羁縻州制度今酉阳上古时为巴国南境地,战国属楚黔中郡,西汉初为武陵郡酉阳县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对原有行政区划作些调整,划出武陵郡酉阳县西部新置一涪陵县(治所今彭水郁山镇),列入巴郡管辖,东部及为酉阳县地。据谭其貌《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新编《湖南省志…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鄂西自治州,隋为清江郡改施州辖今建始、五峰以西之地。明洪武十四年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四年改大田军民千户所。一九八四年利川县南坪公社的社员李从树在梁务山一块菜园地发现这颗铜印。以贩卖文物流入建始,经有关部门查获,现珍藏在建始县文化馆。  相似文献   

20.
咸丰县位于湘鄂川黔四省边界的鄂西山区。周初为巴子国地,后为夔子国地,战国时属楚乌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东汉前属南郡地,三国迄晋属建平郡。属早期巴人活动的地区。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了部分战国、东汉时期窖藏铜器。从器物的形态、纹饰和制作风格来看,与川东、湘西及贵州北部等地所出均相似,具有明显的巴文化特色。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