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童心未泯赫鲁晓夫身居高位,身上却保留着某种孩童的东西。与其说这是孩子般的天真,不如说是好奇的童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去发现新的、未知的世界。各种机械玩具都让他着迷,他竟然常常去摆弄这种玩具。布尔拉茨基教授曾经陪同赫鲁晓夫出访南斯拉夫,他回忆说,在与铁托会谈时,主人在对面讲话,赫鲁晓夫却不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小怀表拨弄拨弄,那是著名的物理学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身居高位,身上却保留着菜种孩童的东西。与其说这是孩子般的天真,不如说是好奇的童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去发现新的、未知的世界。各种机械玩具都让他着迷,他竟然常常去摆弄这种玩具,布尔拉茨基教授曾经陪同赫鲁晓夫出访南斯拉夫,他回忆说、在与铁托会谈时,  相似文献   

3.
乔蕊 《文史天地》2002,(9):62-62
1957年,毛泽东访苏,与赫鲁晓夫的分歧很大,尤其在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毛泽东准备离开莫斯科,赫鲁晓夫在和毛泽东共进午餐时,又谈论起了斯大林。毛泽东不接茬,有意避开话题:“我愿意和你们哲学界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这好办,我们负责安排。”赫鲁晓夫仍然想着那话题:“斯大林对西南前线的指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我做出正确决定,就是停止包围哈尔科夫地区的作战行动,但是斯大林蛮横地拒绝我的正确意见……”当年只是一员中将的赫鲁晓夫,在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名不见经传,现在竟自吹他比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还高明。毛…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1894年出生于一个矿工之家的,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历任苏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斯大林逝世后,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被迫“辞职”。赫鲁晓夫举止比较粗鲁,脾气暴躁,在外交场合常常莽撞失礼。但他头脑反应比较灵敏,善于思考,点子不少。他当政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曾先后访问苏联,赫鲁晓夫也曾三次访问中国。此间,他和邓小平有过多次接触。特别是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两人有过面对面…  相似文献   

5.
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发展史上一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影响到美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中苏关系的发展。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高调宣扬“和平共处”的缓和外交,力图同美国共治世界,实现世界霸权;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对其所宣扬的外交政策及对世界局势的错误认识感到不满;随后在中国进行的会谈中,中苏双方也没有消除在对美国政策方面的分歧,反而使分歧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个相当有趣的人。他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随意发挥,鲁莽行事,落下许多笑柄。一次他在外交招待会上信口开河,扬言要“埋葬”西方资本主义,后来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他在接见美国资本家时承认:“我做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二是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出席1960年联合国大会,有一天他在辩论中情绪失控,竟不顾礼仪和规矩,从脚上脱下皮鞋猛敲桌子,并同西班牙代表吵得几乎动起手来,导致警卫人员出来干预。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他的缺点是明显的。但他在破除个人崇拜、为千万受冤屈的人平反、改善民生方面是卓有成效的。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那由两块黑白石头相拼而成的墓碑一样分明。赫鲁晓夫死后,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在给他雕刻墓碑时,特意将两块黑白石头拼接在一起。墓碑上的黑白折线说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对马林科夫评价之我见──与吴恩远同志商榷闻一马林科夫是斯大林逝世后的第一位苏联领导人。然而,他只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之间一个转瞬即逝的过渡人物。吴恩远同志发表了《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首次尝试》一文(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对马林科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92-95
自从艾森豪威尔以其孙子的名字将“卡托克廷山庄”命名为“戴维营”,人们对“旅居’有了明晰的认识。他曾在此与赫鲁晓夫举行高层会谈,表达遏制军事对手的共同愿望,也曾在此挥杆于高尔夫球场。事实上,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最早在这里度假疗养。多年间。美国总统在戴维营会见要人、疗养度假。戴维营,是总统的旅居度假地,也成为美国外交的独特舞台。  相似文献   

10.
立香 《文史天地》2010,(12):74-78
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在两极世界对峙的“冷战”时代,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名字曾经响彻世界。其实,他们而外,还有几位苏联最高领导,因执政时间短暂而为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是一位在俄罗斯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比较值得玩味的政治家.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被培养为接班人,但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  相似文献   

12.
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于50年代脱颍而出,在赫鲁晓夫的文化“解冻”时期声誉鹊起,被称之为“苏共20大和22大的产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他虽也发表了一些媚世之作,但总观他30年来的创作,仍无愧是一位敢于面对社会与革命、正视历史与现实、勇于追求真理的诗人。近日有幸读到了他的一首题为《阿富汗蚂蚁》的短诗,现译抄于下:  相似文献   

13.
阎明复 《百年潮》2010,(2):13-18
中苏关系在恶化中出现缓和迹象 从1958年起,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导致关系恶化的事件。1958年7月,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提出建立“共同舰队”的建议,引起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坚决抵制。毛泽东指出,赫鲁晓夫“旧病复发”,  相似文献   

14.
苏联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对苏联社会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苏联有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在战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理论,把苏联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冒进倾向发展到顶峰。赫鲁晓夫在1961年曾向全世界明确宣布苏联将于1980年基本实现共产主义。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的预言已成为神话。今天,重新探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从中吸取教训,对我们今后更准确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立波 《文史月刊》2004,(12):10-15
在莫斯科郊外列宁山下的新圣母公墓,是果戈里、屠格涅夫、斯维特拉耶、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等俄国和前苏联历史上名人的归宿地,他们受到络绎不绝来此光顾的人们的瞻仰和悼念。但这里也孤独地躺着一位中国人。他,曾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在中共党史上“显赫一时”。但如今已差不多为人们所淡忘,难得有人到他的墓前光顾,陪伴他的只有冷清和寂寞。他就是王明,即陈绍禹。  相似文献   

16.
在我结束长达十年的国外学习工作回到中国外交部刚一年,就碰上罗马尼亚领导人德治揭竿而起公开反对赫鲁晓夫的事件。1964年3月,他打着调停中苏公开论战的旗帜,派毛雷尔总理率罗党代表团到中国寻求支持。在周恩来出访亚非欧十四国未归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在赫鲁晓夫后院“放火”。便派刘少奇、邓小平率团同罗马尼亚代表团会谈,毛泽东亲自出来唱最后会见的压轴戏。我作为翻译,深深地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战略家的襟怀和气概、亦庄亦谐的伟人风度和“来如泰山、去如清风”、挥洒自如的谈话风格。罗党代表团到达北京以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刘少奇首先同罗马尼亚代表团会谈。同他们,特别是当时在罗马尼亚政坛上崭露头角、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齐奥塞斯库,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毛主席运筹帷幄,在后台指挥, 召开了几次政治局常委会。毛主席本着“既要支持罗马尼亚反对霸权主义, 建立世界反霸统一战线,又要打掉罗马尼亚一味要求中国停止‘公开论战’  相似文献   

17.
史海撷英     
《百年潮》2018,(2)
正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游泳1958年8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与前来访问的赫鲁晓夫会谈。谈到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事时,赫鲁晓夫说:"你们为什么往我们后院抛石头?"毛泽东微笑着,心平气和又十分坚定地答道:"我们不是抛石头,而是抛金子。"赫鲁晓夫的态度很强硬,他说:"别人的金子我们是不要的。"毛泽东说:"不是你要不要别人金子的问题,是我要助你们一臂之力!"然后,他提议:"今  相似文献   

18.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的影响,像毛泽东所说,是“揭了盖子,捅了漏子”。当年10月,在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性质不同但目的均为驱逐苏联势力的事件,即“波匈事件”。 面对突发的“波匈事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最初的对策并非恰当。最  相似文献   

19.
在我结束长达十年的国外学习工作回到中国外交部刚一年,就碰上罗马尼亚领导人德治揭竿而起公开反对赫鲁晓夫的事件。1964年3月,他打着调停中苏公开论战的旃帜,派毛雷尔总理率罗党代表团到中国寻求支持。在周恩来出访亚非欧十四国未归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在赫鲁晓夫后院“放火”。便派刘少奇、邓小平率团同罗马尼亚代表团会谈,毛泽东亲自出来唱最后会见的压轴戏。我作为翻译,深深地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战略家的襟怀和气概、亦庄亦谐的伟人风度和“来如泰山、去如清风”、挥洒自如的谈话风格。  相似文献   

20.
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 《炎黄春秋》2005,(5):46-48
1958年开始的那场大跃进影响深远,大跃进失败后其它惊人事变接踵而来。所谓惊人事变是由国内外两大事件交织而成的。其一是1953年斯大林之死和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以及他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的短命改革,引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大挫折,使局势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