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先念主席是湖北红安人,对家乡的楚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他的关怀与领导下,楚剧事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有两件事,在楚剧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点。 一、创建五师楚剧队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新四军豫鄂挺进  相似文献   

2.
正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说过: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被誉为"楚剧梅兰芳"的沈云陔先生在传承方面是卓有成就的。之所以如此,盖因他除了是响当当的楚剧表演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楚剧艺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沈云陔曾任武汉市戏曲学校副校长、武汉市楚剧团团长、湖北省楚剧团顾问,他致力于兴办戏校,培养人才,改革楚剧。沈老一生思贤若渴,爱才如命,一贯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与茶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园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戏曲的繁荣又刺激了茶园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以茶园为载体,茶园以戏曲为依托,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汉口茶园与楚剧的关系则更为密切.特别是楚剧在花鼓戏阶段,二者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可以这样说,楚剧是在汉口茶园中发展起来的,汉口茶园则是楚剧生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植被·根脉     
楚剧: 楚剧是流传于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优秀地方剧种,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旧称哦嗬腔。1926年正式定名为楚剧。建国后,经过戏改,剧目、声腔有了很大的发展。唱腔为板腔、小调、高腔三大体系。剧目内容多为生活戏,不断吸取民间歌舞、民俗民风,形成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代表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有剧目约500余台。  相似文献   

5.
正木兰孕育我的家乡在湖北楚剧的发源地黄陂横店,这使我具备了踏上楚剧这条艺术道路的先天优势——因为戏曲讲究依字行腔,地道的"黄陂话"成为我唱好楚剧女腔最重要的基础之一。黄陂话有6个声调,比普通话多2个,且多半音,悠扬的语调给了我丰富的乐感。而且黄陂人特别爱听楚剧,我的父母都是戏迷,只要听说有剧团来了,再远也要追着去看。家乡和家庭热爱戏曲的浓厚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我,我从小就很活  相似文献   

6.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7.
1938年10月,根据周恩来同志“加强团结,共同抗日”的指示精神,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令,凡留汉演员训练班毕业学生都要组成宣传队,由军委政治部颁发军用证书,分头撤退后方,“不为敌人歌舞”.10月10日,楚剧分问艺、曙光、楚艺、青年、合力、问艺二队等6个演出队,分头出发,撒向后方,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抗日宣传活动.其中,问艺二队队伍最大,困难最多,环境最苦.然而他们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精湛的楚剧艺术,谱写了一曲“铜琶铁板胜干戈”的乐曲.  相似文献   

8.
著名楚剧旦角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黄梅戏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细腻的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个关啸彬,鱼不游,鸟不飞,十里八外闻其声.”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啸彬唱腔的推崇和钟爱.然而,关啸彬在楚剧艺术上的挚着追求和艺术发展道路,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楚剧,从进入城市算起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成为颇有影响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0.
马亮 《神州》2013,(17):19-19
近期,由武汉晚报联手武汉剧院、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苏州昆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浙江绍剧艺术团,联手倾情打造了"京汉楚越绍昆群英会"暨中国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上演的这些经典国粹剧目中,不乏已经相当流行的经典作品,为武汉观众送上了一份演出盛宴。由于近期正在着手《楚剧图文志》一书的准备工作,所以对其中的楚剧比较关注。特意看了其中《经典折子戏专场》。  相似文献   

11.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李雅樵是这个剧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老戏窝子长大汉口集家嘴到六渡桥之间,有个叫福建庵的地方,今天叫福建街。1922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  相似文献   

12.
旧社会过来的楚剧艺人好多是文盲,上台三皇五帝倒背如流,下台连名字都不会写,成立国营剧团每月按时领工资,不会签名.要像杨白劳那样按手印。  相似文献   

13.
<正>我14岁考入原楚剧团学员训练班学习楚剧,到今年已经40余年了。回首往事,个中酸甜苦辣,感悟良多。其中让我终身难忘,也是对我的艺术道路影响最深远的,就是2002年"摘取"梅花奖的经历。中戏学习我与梅花奖结缘还要从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以下简称中戏)学习的经历说起。中戏读书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1986年,文化部和中戏联合办了全国首届表演艺术干专班,主要是为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教师人才队伍。楚剧团  相似文献   

14.
楚剧在通津     
作为荆楚民间艺术结晶的楚剧,如何受到汉南区大咀乡通津村村民的特别钟爱,以及她在通津的兴衰,就我耳闻目睹,至今大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这二三千人的村庄里,如今仍然迷恋她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了.  相似文献   

15.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黄孝花鼓戏形成初期,仅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俗称“灯戏”,其演员均为农民、手工业者,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步出现农闲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⑤〕石雅娟,吴京波1940年年初 益阳花鼓戏艺人组成楚剧抗敌宣传队进行救亡活动。1月1日 新音乐社主办的《新音乐》月刊在重庆创刊。李绿永、赵等曾在该刊发表文章,强调新音乐运动必须与抗战结合,与大众结合,批评了“音乐与抗战无关...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武汉市的戏剧种类还比较单调。除上演过一些外来的京剧以外,就只有汉调、楚剧之类的地方戏了。至于当时尚属新兴的话剧,据献记载,是在20世纪初由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戏剧研究家从日本引进中国,最初只在上海尝试演出过数次,尚未普及到内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家父沈云陔诞辰100周年,作为子女我们格外怀念他:父亲一生献身楚剧艺术,为人纯朴善良、宽厚谦逊,无论何时何地,对事对人,真心、真意、真情?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情感,使他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被爱和尊重,为我们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武汉生活秀     
去武汉之前,武汉,是诗意流淌的一栋黄鹤楼,是樱花浪漫的一所武汉大学,是万里横渡的一条长江:去武汉之后,武汉,是午后黄鹤楼下隆隆火车声里的一场楚剧,是每天来往与汉口,武昌以及汉阳三镇之间的一艘渡轮,是清展街边巷里幸福的一碗热干面。  相似文献   

20.
青报 《中国土族》2005,(2):13-13
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原副主席松布,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5日4时43分在西宁逝世,享年83岁。松布同志1921年11月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乡庄浪滩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认定为互助县佑宁寺第六世松布活佛,1945年任佑宁寺法台。1950年10月参加工作。1950年10月至1955年9月任青海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5年9月至1965年11月任青海省民委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