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12,(2):91-100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机构;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博物馆专修科并建立了北京大学博物馆,收集古物及民族学标本;1952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协议在北京大学开设考古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的专业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2.
考古老前辈苏秉琦先生不幸辞世的恶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缅怀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类型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和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早在60年代初,我刚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之时,就开始聆听先生的诸多教诲。先生的话,往往给人以珍贵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先生的“宝鸡斗鸡台”、“洛阳中山路”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生特有的摸陶片本领,使我们感到神秘,又使我们领会到一种科学而执着的精神。在我已渡过的三十…  相似文献   

3.
<正>近段,在日本研修,见到饭岛武次先生2012年出版的一本新著,书名叫《中国夏王朝考古学研究》[1],研习之后,觉得很值得一读。本书是饭岛先生继《中国考古学概论》之后的又一部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专著。可以说是饭岛先生研究中国夏史、夏王朝、夏文化、夏代考古的全面概括与总结,是其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8,(3)
正著名考古学家、杰出的考古学教育家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宿白,字季庚,1922年8月3日出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同年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兼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员。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国务院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相似文献   

6.
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规范。田野考古与考古出版物的学术规范是考古学学科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2001年10月,由考古杂志社主办,云集全国20多家物考古刊物、出版社、考古研究单位和高校考古系的“考古出版物与学科规范化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见本刊2001年第4期)。本期组织的“考古学学科规范化讨论”发表了曹兵武和陈官涛两位先生的章,两仅代表作自己的观点,读可见仁见智。希望本次讨论引起大家对学科规范化发展的重视,并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7.
范佳翎 《南方文物》2013,(4):121-124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际、国内关于Public Archaeology的研究现状和不同学术观点,提出Public Archaeology包括“公众考古学”和“公众考古理念”两个层面,并分别总结、归纳出公众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和公众考古理念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我国应该重视公众考古学的学术研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众考古学。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与考古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与考古学[英]霍立治前言:1991年,中国最早搞计算机考古的李科威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开展计算机考古的几点具体设想。与此同时,由俞伟超馆长领队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发掘和研究"项目开始。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打算进行考古资料计算...  相似文献   

9.
众所公认,考古学是新中国发展最迅速、成绩最昭著的学科之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是在20年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考古工作虽有很重要的收获,但范围和规模尚属有限。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考古学繁荣昌盛,全国各地不断有重大发现,为举世所瞩目,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考古学一开始就以与历史研究密切结合为其特色。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的“古史新证”,李济提出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古史重建”,都表明了这一点。五十年来,考古学的丰富发现已经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心目中古史的面貌,特别是对于…  相似文献   

10.
<正>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研究商代考古的巨头之一,他对商代考古的贡献将永远载于史册。安先生的一生确实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是安金槐先生100年诞辰,安先生出生于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恰恰也是这一年诞生的。安先生于1950年参加考古工作,这一年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安先生于2001年去世,这一年也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决定启动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身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进步,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提出修正.谢仲礼在《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考古学文化新界说》(以下简称《新界说》) 的文章.提出传统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只涉及物质文化,而忽视非物质文化.但“物质文化只能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这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不大相符.于是他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然而,无论是传统观点将考古遗存与物质文化等同.还是《新界说》认为物质文化是考古学  相似文献   

12.
尤悦 《南方文物》2014,(1):195-197,200
<正>动物考古正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系统的动物考古学教科书。伊丽莎白·瑞兹(Elizabeth J.Reitz)和伊丽莎白·维思(Elizabeth S.Wing)编著的《动物考古学》讲授了动物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动物考古学(第二版)》于2007年再版,增加了  相似文献   

13.
嫩江流域原始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嫩江地区的考古工作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1930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先生在嫩江之涯的昂昂溪科学地发掘了新石器时代墓葬,取得了一批珍贵的科学资料,为嫩江流域考古学的研究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在梁先生到东北工作的前后,俄国人路卡什金、包诺索夫.日本人奥田直荣都先后到过昂昂溪做过考古工作,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地面采集。新中国的成立为考古学的发  相似文献   

14.
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  相似文献   

15.
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鹏  杨瑞霞  田燕 《中原文物》2008,(2):104-108
近十几年来,GIS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GIS考古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数据获取与处理、考古数据管理、考古学分析与成果可视化四个方面.实践证明,现阶段的GIS考古研究需要将GIS技术更加紧密应用于考古学,需要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考古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6.
何努 《南方文物》2023,(1):1-12
<正>一、引言关于考古学视角下最早“中国”概念的探索,近十年来方兴未艾,仍然如火如荼。笔者曾经梳理过学界以往有关最早中国考古论述的主要学术观点,有以许宏先生为代表的“都城考古视角下的中国”观点,以韩建业和李新伟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观点,以曹兵武先生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视角的中国”观点,笔者则坚持以地中观念为核心基础的“精神文化考古视野下的中国”观点,因而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1)。笔者的观点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2),但是,诸家观点有不同的视角,以致对最早中国判定的标准各异,关于最早中国考古探索还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汪宁生先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短期任教后,调云南长期从事考古学和民族学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及中国西南大地。他对云南地区考古的综合研究、云南青铜文化一系列的考释及云南崖画的发现和研究,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利用民族资料研究中国考古学和古代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在民族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开创精神,奠定了中国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体系根基。  相似文献   

18.
考古是时间的科学,通常考古学家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判断相对年代。这种断代方法对考古学作出过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很有用的。但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无法判断绝对年代。科技测年技术引进考古学,或与考古学相结合之后,考古年代学才真正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已故的夏鼐先生,一贯极力主张把自然科学方法引进到考古中来,不仅是在考古学上要利用自然科学方法,而且还要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组织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他曾亲自领导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14 C断代…  相似文献   

19.
“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北朝化”,是我国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命题。苏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重建中国古史”出发,以“区系类型”为纲,以“中国明起源”为中心而展开的考古学化研究中,对“晋化考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把“山西省境连接中原与北方两大化区系(红山与仰韶)化遗存的研究”作为“80年代考古工作成果两大项”中的第一大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已不再仅仅陶醉于各种重大发现的轰动效应,而更为关注考古学的理论建设、方法探讨和考古工作者进德修业的时代要求.对此,那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深厚理论造诣的专家学者在想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我国史前考古与《起源》的东方续篇最近,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上,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任务,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请问这一任务提出的具体背景是什么?苏先生提出要重建中国史前史,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白寿彝先生主持编写一部数十卷本的《中国通史》,其中史前部分叫《远古时代》.他把这部书委托给苏秉琦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