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俊彦 《纵横》2009,(3):10-12
中日是两个伟大的民族 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从这一大局出发,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决定对日本开展“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0年代前,基本处于冷战、对峙状态;70~90年代,进入友好、和平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经济合作迅猛发展;进入90年代,两国间的摩擦日益突出,进入友好合作与摩擦并存的时期。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虽从总体上仍未脱离合作与摩擦并存的阶段,但两国间的合作气氛相对减少,影响两国关系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世纪之交,中日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一、影响中日关系的“旧疾”在中日关系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极其难以消除,时至今日,仍是…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中日民间贸易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 ,中日之间建立了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两条民间贸易渠道。友好贸易 ,是中方出于中日友好的诚意 ,与承认政治三原则、主张中日友好的日本企业的贸易 ;备忘录贸易 ,是中日之间以备忘录的形式发展起来的贸易。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推动了 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早日正常化 ,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是日本侵华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项研究,突破重重阻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有关这项研究进展情况的述论尚不多,甚至有不少缺漏。为推进该项研究,本文拟将有关研究进程、重要成果及主要缺憾,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安徽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于9月20日至22日在黄山市举行“中日关系史与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30多人,提交论文近20篇。会上对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一些观点介绍如下。一、关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问题。传统分法大都按照中国史或日本史的分期来划分,有些学者过去曾对此提出异议,同时也提出了各自的分期观点。与会代表扬正光认为,按照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期的观点较为可取,并据此提出应把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作为中日关系史的古代和近代的分期界限,而现代中日关系史的  相似文献   

6.
由台湾实业家郭俊鉌先生策划并主持,台湾金禾出版社自90年代初推出《国际视野丛书》,到1998年为止,已连续出版各种著作(含译作)近20部。该丛书以现代中日关系和战时日本为主题,关涉美、苏、中等国对日政策,战后各大国关系,战前日本军国主  相似文献   

7.
试论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罗平汉1954年12月,一贯追随美国反共反华的日本吉田政府下台,代之以奉行“自主国民外交”的鸠山一郎上台组阁。鸠山执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鸠山内阁都处于战后日本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毫无疑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在战争状态结束以后谋求恢复邦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正视过去以及正确地认识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思考郑毅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友好关系早已明载史册,而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加害于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也同样留下了难于抹平的创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日关系,应该说是曲折艰辛和不平坦的。在全球冷战时代终结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台湾因素在中日关系中逐渐浮上台面,日台关系的发展日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一、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日台关系越走越近1、政治上,日台关系已逐步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民间走到官方,双方政界的一些高层人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一条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但是它开辟了中日平等贸易的道路,为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大发展和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力行社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行社,这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之极端秘密政治团体,其误传于世之名称“蓝衣社”或许更有影响。在其1932—1938年存在期间,确曾震撼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乃至海外。力行社对日本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三岛小国”的日本在教育、军事和民族意识等方面确有可观之处,而这些都与其处心积虑侵略中国密不可分;中国民众面对国耻困难却表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心态,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同时精神上也出现了种种缺憾,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重要;中日关系应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观察。与同时代的其它日本观相比,力行社的这一认识甚具时代特征,不失为30年代国民党内值得关注的中日关系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关系尚未正常化,但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与交往与日俱增,要求恢复邦交的声浪日趋高涨,人心所向。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佐藤政府仍在坚持“两个中国”的道路上进行最后的挣扎,阻挠两国关系的改善。众多的日本朋友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渐进积累”的方式密切同中国的交往。其中就包括自民党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在民间和半官方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人员互访、经贸往来的频繁发生以及友好组织的建立上。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全面考察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双边关系的发展,主要局限在民间特别是在经济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更为重视的政治层面关系却始终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   ……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中日关系发展的风风雨雨,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首相的中国现。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3次大的逆流,导致双边关系大倒退。每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仅涉及中日两国,而且涉及东亚以及对东亚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大国,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日本对台湾的政策,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本文拟围绕战后日本对台湾的政策与演变,作一简要评述,旨在求教。自50年代以来,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1952~1972年,为日台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阶段,双方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2.1972年到90年代初,为日台“断交”后的非官方关系阶段,其特点是在日台“断交”…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30年代的东沙群岛海产纠纷案中,中国海产商人与日本渔民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大部分时间内主导着东沙群岛海产的命运。由于能力的差距,中国海产商人初期选择与日本渔民合作,但因为中日关系的变化,双方的合作不能持续下去,中国商人与盗取海人草的日本渔民的冲突增多,造成了中方人员的伤亡与财产损失。在得不到政府的有效保护情况下,中国海产商人为了生存,在与日本渔民抗争的同时也尝试着进行妥协,但双方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单元在“无政府”的系统结构下进行互动,因此,安全成为对外政策的首选。中日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双方虽然经济方面的互动取得很大成就,但安全等领域时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中日关系正如新现实主义所描述的那样,依旧是以各自“自助的”即安全至上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会随着中国的崛起,东亚权力的变更,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鹏 《纵横》2004,(12)
近70年前由天津《大公报》出版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本)是一部集中日关系史料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史论专著。它成书于抗日烽火乍起之时,再版于中日关系正常化之日,与20世纪中日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作者王芸生(1901—1980)是《大公报》记者,因著此书而成为中国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王芸生自幼家境贫寒,虽只上过几年私塾,却奠定了很好的古文根底。他在做茶叶店和木行的学徒时,抽空阅读仅有的几份报纸,了解了许多外界的新闻,也被记者职业所吸引。为此,他辞掉学徒工作,整天埋头写作投稿。他写的多是针砭时弊的政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