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它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采用的方式之一。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2.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所普遍采用的方式。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3.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它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采用的方式之一.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4.
陈华 《陕西史志》2005,(3):7-14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它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所普遍采用的方式。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5.
目前 ,各地第二轮修志工作已陆续开展。对于续修方志 ,方志界有不同理解 ,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续修”就是前后二轮修志工作相承相接 ,继续进行第二轮修志。如王志邦认为 ,纵观方志编纂的传统 ,重修是主流 ,后志接前志的续修是支流。“续志”应作“续修方志”解 (《续修方志与方志学学科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思考》 ,《中国地方志》1 998年第 1期 )。另一种则认为“续修”是承续前志的下限 ,在第二轮修志中编纂续志。因此 ,在模式选择上便各有主张 ,前者提出应选择“统合古今”的通纪体方志模式。翟屯建在《续志应该统合古…  相似文献   

6.
对于即将启动的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在形式上是采用续修还是重修,现在存在几种意见。我认为,从使地方志工作正常健康开展的角度来说,研究第二轮修志形式是续修还是重修只是个治“表”的问题,而不是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把续修放在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对续修和重修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方志编纂史上续修和重修的具体情况 ,并指出 ,续修和重修关键取决于前志的质量 ,续修是方志编纂的主流。新方志的编纂也是如此 ,下届修志是续修还是重修 ,涉及到对首届志书的总体评价问题 ,而首届志书从总体上看是值得肯定的。因而下届修志主要是续修 ,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志书则要重修  相似文献   

8.
迈入新世纪,新一轮方志编纂正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但是毫不讳言,对方志属性、方志功能存在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认识,以及传统的修志体制,影响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笔认为地方志的属性应定位于人社会科学作;方志功能表述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方志应成为社会化的化事业。应该改目前运行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体制,革新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发动、广泛参与”新的修志体制。  相似文献   

9.
方志理论博大精深,传承修志千年不衰,自有其独特的体例和系统的学科理论。在二轮修志中,编修者应该用方志基础理论指导编修实践。笔者认为,修志工作者应根据方志的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切实注重续志理论的“四化”:即篇目设置规范化、资料处理技术化、书写内容条理化、文字表述志体化。  相似文献   

10.
明代正德年间,我国方志开始在卷内设置“修志姓氏”,这标志着方志版权意识的觉醒。万历时期,“修志姓氏”逐渐规范,我国的方志版权开始走向成熟。清代道光时期的方志开始在每卷内细述该卷的负责人员,征示着现代方志署名的先声。方志版权意识的兴起,是在方志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伴随着士人对方志认识的加深,以及朝廷上下对修志的重视,署名越来越成为参修人员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弘沐  洪涛 《羊城今古》2000,(1):8-13,15
地方志是资料性科学著述,在大多数修志者中已取得共识。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并未取得统一认识。诸如:方志具备什么条件才算是科学著述?方志有没有彰明事物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任务?方志除了回答“是什么”外,要不要回答“为什么”?修志应“述而不作”还是应“述而有作”?“述体”是怎样成为方志的一种体裁,应怎样加以运用?等等。本文联系上海城市区志的修志实践,对上述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浙江省的修志历程 ,考察了方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旨在探讨地方志事业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浙江方志界讲求实干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方志理论素养 ,丰富了方志理论的内容 ,并对一些修志原则进行了创新。作者认为 ,方志事业要适应电子信息时代 ,必须改革记述方式 ,使方志资料生动而不枯燥 ,同时从实际出发选择编纂体例。文章特别指出 ,要充分发挥年轻方志工作者的潜力 ,促使他们在方志岗位上做出成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修志组织形式应呈现多样化格局 ,方志部门要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张仙忠 《广西地方志》2005,(5):38-39,48
新一轮修志应把握修志的定位。一是要明确指导思想的定位,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一轮修志工作的指导思想;二是要明确新一轮志书的时限定位,确定新一轮修志是“重修”还是“续修”。要加强修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队伍建设,创新志书体例结构,志书篇目设置要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昌志 《黑龙江史志》2000,(4):19-24,27
全国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以后,方志续修已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地方志续修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下面我结合首届修志实践,着重从方志传承与地情变化的角度,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对传统志书续修问题的再认识 地方志续修是一个老传统,又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方志源远流长。有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连续性”。正是因为地方志代代相续,品种繁多,门类齐全,才形成了中国方志文化的辉煌,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志文化宝库。有人说续修在历史上表现得十分松散,缺乏一定的规章和制度可循;有的又认为续修不等于重修…  相似文献   

15.
当前,盛世修志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方志硕果迭出的背后既凝聚着方志人的心血,同时,也凝聚了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倾注的心血。应该看到,目前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形式以及运作模式正在发生着诸多新的变化,我们应该用继承与创新的理念认真研究这些新变化,因势利导,推动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要我修志”正逐渐向“我要修志”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是在上级号召要求下,通过近20年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形式完成的,是“要我修志”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秦其明同志在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有的同志总认为把方志定位于‘资料性著述’是贬低了方志,总想拔高再拔高”;“有的同志对这种倾向十分担忧,他们认为如果要把方志编成‘学术著作’,那是毁了方志。”  相似文献   

17.
首届新方志编纂工程历时二十年,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体制,辛勤进行新方志编纂实践的二十年;是继承我国修志传统,艰苦探索新方志理论的二十年;是发挥新方志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二十年。首届修志,功不可没,但不足之处,数志可见。因此,实施续志精品战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首届新方志编纂工程历时二十年,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体制,辛勤进行新方志编纂实践的二十年;是继承我国修志传统,艰苦探索新方志理论的二十年;是发挥新方志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明建设服务的二十年。首届修志,功不可没,但不足之处,数志可见。因此,实施续志精品战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详今略古”是编纂新方志的原则之一。在修志工作中,对这条原则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作法。在少数民族地区修志,有的同志甚至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古代部分不应略写而要详记。笔者认为我们新疆修志中的“详今略古”问题,需  相似文献   

20.
深度不够,质量不高,是新志编纂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志书社会功能释放的关键。更新观念以提高本书质量,已成为修志者的当分之急。更新哪些观念,我认为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修志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现实志书有很大的社会功能,已被古今史志界所公认。但对功能的表述及内涵认识不尽相同。新志编纂伊始,更多的人将方志的功能与修志目的概括为:“资治、教化、存史”。这“六字诀”既是我国古代方志功能的总结,又将其作为新方志编写的目的。我以为,对这一传统理论的全部继承,是导致新志质量普遍不高的首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