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代末期铭文字数渐次增加,记事性金文也逐渐流行起来。商代青铜铭文中最常见的内容有族氏铭文、族氏铭文加祖先称谓、单纯的铭"某作某器"等。另外还出现了记事性铭文。这类记事性铭文,字数多在10字以上。这些记事铭文,以赏赐为其内容  相似文献   

2.
路国权 《考古与文物》2012,(2):20-28,47
殷墟晚期铜器铭文多数较短,其中又以类似"亚某"、"寝某"等形式的短铭较多。以往的研究中多将这种形式的铭文归为"复合族氏铭文"。通过对殷墟晚期"告"作有铭铜器的梳理,我们认为这种形式铭文中的一部分可能不是"复合族氏铭文",而是"官职+私名"。这对认识殷墟晚期短铭金文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商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少量有铭铜器,但铭文一般都很简略,多为一个字或两三个字,内容为族名、作器者名、作器对象名(即为谁作器。商代铭文中作器对象和祭祀对象通常是相同的,所以有的著作直接称之为“受祭者名”。但有的作器对象不一定是受祭祀者,所以综观整个铭文  相似文献   

4.
殷商后期较早阶段的铜器铭文都很简短,仅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标明器主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较晚阶段出现记事性内容,字数有长到四十多字的,如小子(?)卣。传世与出土的具有长铭的商代铜器不多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商代长铭铜器流落海外。近年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商代长铭铜器偶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的毓祖丁卣、(耳口)簋、小臣缶方鼎,也是商代长铭铜器。这三件铜器的器形、花纹特征与商末帝乙、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一致。三器的铭文均见著  相似文献   

5.
1985年时查阅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83年11月初版),顺便将金文中出现的日名(即所为作器者庙号)分别所属族氏作了一下记录。现从所登记的族氏名号中选择了较为常见的32个,将其带有“父某”、“祖某”、“母某”,“妣某”形式的日名作一下统计(见附表一)。此32个族氏中,有的彼此间可能有宗氏、分族的关系,如(?)与(?)。这些铭文所属器物时代,未及一一查对,从已知器形者与铭文内容和字体看,多数属于殷墟时期,少数属于西周早期。这些族氏是否皆属商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新近发表的《荣仲方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认为鼎铭中的“子”应该是贵族族长的称号,不是国子、王子或尚未逾年的新王。铭文末尾的“史”是表示荣仲族属的族氏铭文。族氏铭文是商人用以标识族属的主要方式,荣仲是商代遗族,“荣仲”这一称谓方式可能对于探讨族氏铭文在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的原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祐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然而,在今人有关论著中,除对宋代金石学评价较高外,学者们对此多以随意猜测论之.宋代学者的族氏铭文研究是否真的乏善可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戍甬鼎,又称戍革鼎、俎子鼎、宜子鼎,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器物,内壁铸铭文27字,研究价值较大。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和断句,认为鼎上的族氏铭文为"亚见"","为"俎"",省"为地名","为"甬"。  相似文献   

9.
饶胜 《文物天地》2023,(2):9-12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两件商代有铭青铜器,二器铭文均为“卫父己”,笔者认为这种释读存有商榷之处。铭文应释读为“臣卫父己”或为妥当,即“臣”以表示身份,“卫”是卫氏一族,“臣卫”作为复合族徽,表明卫族臣服于商王朝,“父己”则是金文中的“日名制”中的常见组合。在安阳地区也出土数件带有“卫”字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说明卫氏部族应居住于殷墟附近,并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扮演着守卫城邑之角色。  相似文献   

10.
商代金文与殷墟甲骨文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且具有断代意义的商代文字的主体。目前已知的商代有铭青铜器逾六千件,但其内容简短,以二三字为主,超过10字者不过百件,而逾30字者更是屈指可数,故学者多就其中某一类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专著尚少。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话"蜂台"     
白化文 《文献》2004,(2):70-74
"蜂台"一词,唐五代有关佛教的专文中常见.姑从《全唐文》等总集中搜寻,抄列如下: 穷贝牒之遗文,集蜂台之秘箓.(武则天:《三藏圣教序》,《全唐文》卷九十七) 临雁塔之阶基,对蜂台之阃域.  相似文献   

13.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14.
"汉家尧后"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权 《史学月刊》2006,(6):22-30
两汉时期曾有“汉家尧后”一说的流行。此命题旨在证明尧帝是汉家天子的“祖先”,而汉朝统治是尧帝神圣统绪的光大。只有从文化背景入手,结合上古的崇圣观念与正统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汉家尧后”说产生的思想根源。而“绍休圣绪”与刘家实际上“起于巷闾”的矛盾,则是汉朝统治者炮制“汉家尧后”说的直接动机。“汉家尧后”说的产生与王莽篡位阴谋无关,它是汉朝政治需要的产物,最早出自谶纬,文献依据在《左传》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枕草子》和《徒然草》中的“つれづれ(徒然)”一词为例,通过其语境、语义的分析,指出“つれづれ”作为日本古典随笔文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探讨了其特殊属性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不同题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揭示《枕草子》和《徒然草》两部作品之间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交史》1994,18(4):627-634
In their welcome article, "History Declassified," Zachary Karabell and Timothy Naftali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advice for researchers first approaching the new intelligence documentation that the CIA has begun to declassify. From their experience with CIA records already available on the 1954 Guatemalan coup, the 1962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the 1979 Iranian crisis, the authors appraise the "perils and promise" of the CIA's emerging new body of documentation. While it is not my purpose to quarrel with their judgments and opinions, I think that I can add some information that the article overlooks and clarify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ow the CIA's Historical Review Program actually works.  相似文献   

17.
18.
王杰文 《民俗研究》2005,61(4):146-159
一、引言   “乘车出行的幽灵“是中国现代最为流行的都市传说①之一,其基本情节是:   某市某路公交车,该车所经站点都比较荒凉.某天深夜,一位年青人乘该路末班车回家,当时车上一共有五个人:两名售票员,一名司机,他的前面还有一名乘客,一般是位老大爷.当时已经很晚了,几乎每站都没有人上车.然而,当公交车到达某一站点时,突然上来了一位或几位乘客,他(她)们坐在车的中部,这位年青人并没有太在意.车到下一站的时候,坐在他前面的那位老大爷忽然扭过头来与他争吵,说他是个小偷,死拽活拽地把他拽下了车.刚一下车,老大爷就说他救了这位年青人的命.……  相似文献   

19.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论荀赋     
郑良树 《文献》2005,(3):99-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