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2年9月,在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  相似文献   

2.
朱宝琴 《民国档案》2001,8(4):66-74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中的一件大事。“一大”通过了十三项议案,其中最能体现“一大”精神的两大成果是:通过“一大”《宣言》和国民党新章程的确立,使濒临瓦解的国民党从此焕发了青春活力,向着一个有鲜明主义、有严密组织、有群众基础的党迈进。本围绕国民党“一大”两大成果的达成,探讨国民党“一大”精神与孙中山的思想,以便真切地了解孙中山晚年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0,(8):21-21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决定斥巨资80多万两白银修建中山陵,杨杏佛被推举为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 杨杏佛(1893-1933),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硕士学位,1924年10月任孙中山的秘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以湖南国民党的代表出席会议。毛泽东以其在湖南的工作以及在大会上的积极表现,很受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的赏识和注意。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时,毛泽东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0,(8):21-21
<正>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决定斥巨资80多万两白银修建中山陵,杨杏佛被推举为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杨杏佛(1893—1933),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硕士学位,1924年10月任孙中山的秘书。为了保证中山陵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1924年引入苏俄党军体制、接纳中共党员,其目的是矫正以往的党务、军事之弊,更重要的是以此换取苏俄金钱和武器的援助。国民党这种另类的"西体中用",背后折射出苏俄和国民党相互戒备、各取所需,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上走到一起的因果关联。双方此时利益的粘合,又为彼时利益的冲突,埋下了根本无法纾解的巨结。1924年发端的党军体制,自始即为国民党所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则陷入孙中山及国民党预设的陷阱。党军体制的命运,取决于未来国民党的军事征战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沧县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改名国民党,任参议,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中,任参议院议长,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4年10月14日,张继致电孙中山,自  相似文献   

8.
<正>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  相似文献   

9.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宣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接纳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国民党“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成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昌 《炎黄春秋》2003,(8):46-46
1924年4月,彭湃秘密抵达香港,来广州,准备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此时,孙中山正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许多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中共中央委员谭平山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长。  相似文献   

11.
1924年1月国民党成功改组,与中共建立了“党内合作”关系。这一合作极大地扩展了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和组织发展,但同时,年轻的共产党人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骨干,这引起了相当一批老国民党员的猜疑和敌视。“容共”还是“分共”的问题,自此即成为国民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个中心话题。一年之后,随着主导国民党政策的孙中山突然去世,从1925年3月至11月,前后不过10个月,国民党内部就三度发生严重分裂。分裂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怀疑孙中山的“容共”政策或力主“分共”有关。  相似文献   

12.
患病是1924年孙中山北上过程中的意外。特殊的政治局势给孙中山的疾病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借口疾病完成了几次政治决策;但疾病带给国民党更多的是危机,及考验其应对危机的能力。由于政治身份,孙中山获得了普通人鲜有的优良的医疗资源,但其癌症的确诊、公开和诊疗方式也因此受到医疗之外的多方因素干扰。癌症在20世纪20年代的诊疗手段落后,是孙中山癌症诊疗困难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过程中,选择西医为主的治疗方式,既是孙中山的主观选择,也是国民党为打造崇尚科学的孙中山形象所做的努力。而中医的逐渐式微,也通过孙中山患病后各方对待中医的态度展现无遗。一次医疗事件,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韩文宁 《文史春秋》2008,(10):12-15
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子,1891年出生,早年赴美留学。1916年返回后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1922年任广州特别市市长,1924年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广州市长、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青年部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吴元康 《民国档案》2000,(3):109-111
1924年底孙中山入京后,病势弥笃,生命危殆。各地国民党右派分子乘机麇集北京,肆元忌惮地进行反共活动。1925年1月初,他们成立了各省区旅京国民党护党同志会、国民党卫党同盟会等团体,或发表宣言及快邮代电,或上书孙中山,对共产党人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3月8日,他们进一步纠合起来,在北京成立了以分裂统一战线为职志的国民党同志俱乐部。在该反动组织成立的前后,张继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加考证,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13,(3):41-41
从1924年起,国民党师法俄共(布)的组织形式,将党建在国上,实行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但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念中的政治蓝图又是基于西方民主体制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6.
陈铁健 《百年潮》2005,(3):74-80
鲍罗廷的得力助手 (续上期)国共合作大潮中,国民党内始终有一股反苏反共的暗流.国民党改组虽由孙中山主持,但实际指挥者是来自莫斯科的鲍罗廷.用鲍氏1924年2月在<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中所说的话,俄国人对孙中山的策略是"利用":"利用他的左倾,利用他的威信,利用他建党的愿望",以引导国民党走上俄国人所满意的"真正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7.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远东共产国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政策同时也促使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共产国际的决策直接指引着国共双方顺利走向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是指从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又被称为国民大革命、国民革命、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隔绝城市,地当枢要,实为军事重地。1924年,孙中山认为此地便于兴学习武,决定利用岛上原广东陆军学校及海军学校的旧地,创建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训练出一批革命军人。军校因地得名,即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校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  相似文献   

20.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09,(4):20-20,32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承认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共同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