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春芳 《沧桑》2010,(2):113-114,121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于日本在朝蓄意挑起对中国战争的行为,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阻止,只是作了形式上的劝告;对朝鲜的多次调停请求予以拒绝;拒绝参与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即使是友谊的干涉也不同意;对清政府请求促使中立两国同时撤兵的请求,也予以拒绝。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逸出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陶德曼调停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曼调停一波三折 ,第一阶段 ,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 ,拒绝调停 ;第二阶段 ,对国联失望后的国民政府被迫接受调停 ,但采取拖延战术 ;第三阶段 ,日本两度提高议和价码 ,旨在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坚守“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两条底线 ,调停失败。调停期间 ,德国一直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 ,阻止中苏联合 ,对中国抗战毫无信心 ,认为中国若不接受调停则必败无疑。调停失败后 ,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 ,德国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4.
侵占东三省后,日军为吞并热河,先后三次与山海关的中国军队发生冲突,最终于1933年1月3日占领了山海关县城。得知此消息后,在华北拥有较大利益的英国积极主导调停。但在调停方案上,英国内部有极大分歧:英国驻华代办应歌兰希望仿照调停一二八事变的方式处理山海关事件,却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反对和美国政府的推诿;秦皇岛的英国海军向中日双方提出调停意愿,而国民政府一直怀有疑虑。最终,英国的两套调停方案均未实现。占领山海关后,日本政府还企图利用《交还天津来往照会》,迫使北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中国军队撤退2英里。国民政府随即向《辛丑条约》签字国指控日本非法利用条约。英国向美国建议,联合《辛丑条约》各签字国一起向日本发表口头抗议,遭到美国拒绝。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中日冲突诉诸国际联盟.随后,国联通过决议,要求《九国公约》签字国召开会议,即后来的布鲁塞尔会议.美国期望借布鲁塞尔会议调停中日冲突,故一方面设法劝说日本参加会议,另一方面建议中国做出让步.然而,日本两次拒绝邀请,加之负责调停工作的小委员会未能成立,美国的设想最终落空.美国希望在调停问题上有所作为,但在援华制日方面不愿当头,美国的"有为"和"无为"反映了其参与布鲁塞尔会议的限度,亦折射出美国远东政策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南京外交部王部长阁下: 因土耳其外长抵莫斯科,李维诺夫直到一小时前才会见我。我向他介绍最近卢沟桥冲突的原委及日本行动意向。他说苏联政府深知日本是侵略者,非常同情中国。其他国家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交涉以维持和平的做法是回避问题。我问他如果中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苏联将单独出面还是与其他列强共同出面。他说苏联单独出面调停没问题,但鉴于苏日关系由苏联出面调停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联合出面调停,他说可以考虑,但在他没有请示政府之前,  相似文献   

7.
1938年1月陶德曼调停失败至年底汪精卫出走近一年的时间里,军事上的失败和外交上的困境,对国民党高层人士造成很大压力,蒋介石等人在对日和战态度方面时有反复。在此期间,蒋介石作为战时体制中最高、最后的决策者,虽然对战局也有过消极的看法,对于外来的调停有过幻想,也不反对与日方进行虚与委蛇的接触,但最终守住了抵抗侵略、拒绝投降的底线,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主体部分留在抗日营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Kelly  春丽 《世界》2007,(8):118-118
“有你在家看着我就放心了。”这是李佳常常对合伙人吴飞说的话。糖衣炮弹也罢,是彼此的信任也好,虽然清楚下面肯定跟着请求,也都不好拒绝。  相似文献   

9.
知识问答     
Q:"棱镜门"事件的揭秘者斯诺登近日向俄罗斯提出了临时政治庇护申请。什么是政治庇护?针对哪些人?有哪些规定?A:政治庇护政治庇护又称政治避难,指国家对因政治原因受到其本国的通缉或追诉而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允许其入境、居留并予以保护,并拒绝其本国政府引渡要求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1.
简评陶德曼“调停”期间蒋介石的对日立场胡献1937年10月下旬至1938年1月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中日战争,是谓“陶德曼调停”。对“陶德曼调停”期间蒋介石对日立场的评价,史学界过去有人认为蒋“随时准备妥协投降,结束这场战争”①;或...  相似文献   

12.
《南方人物周刊》2010,(22):18-18
自6月10日与中国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爆发民族冲突以来。影响人数B超过10万人。对中国而言.中吉边境的贸易量骤然减少。另一边.一直对中亚地区虎视眈眈的美国与俄罗斯却接连拒绝吉政府主动提出的出兵请求.反而“紧密合作”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对苏联充满幻想、充满期待,或派使者,或致密电,紧锣密鼓请求苏联出面调停的时候,在1945年2月到7月间,苏联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秘密百万大运兵.在对德战争结束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就确定了苏军在远东的战略任务:消灭关东军,占领南库页岛  相似文献   

14.
1885年,英国借口所谓木材公司事件,拒绝清政府的调停,再次武装入侵缅甸,攻陷曼德勒,灭阿瓦王朝,将缅甸沦为殖民地。 英国的行径严重地损害了缅甸国家的权益,也危及到清朝与周边邻国的和睦关系,威胁着中国云南、西藏等地的安全。缅甸是清朝的“属国”,对清朝保持朝贡关系。为了维护缅甸国家的权益,清廷表示“中华所重在乎不灭人国,贡与不贡无足重轻”。与此同时,清  相似文献   

15.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密切关注着朝鲜的近邻——中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采取多种情报侦察手段,试图判明中国动向。中国面对美国的刺探行动,也采取了措施予以有力回击。最终,中国取得了情报斗争的完全胜利,志愿军出其不意,秘密入朝。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八年坚苦卓绝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欢腾喜悦之情,可以想见。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云又压上人们心头。迅速停止内战已成为全国亿万人民一致愿望。美国也决定亲自出面调停,并派出曾任陆军参谋总长的马歇尔将军作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战争。西方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色。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法战争中活动最为积极,多次充当居间调停的角色,对法国采取既抑制又迁就,对中国采取既威胁又利诱的...  相似文献   

18.
第四次中东战争打破了中东和平僵局,也加快了美国调停阿以冲突的步伐。为达到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目的,美国对交战双方推行了两条似乎相互矛盾的外交政策:既确保以色列不被打败,但又阻止它取得类似六日战争的胜利,迫使其具有谈判的压力和意愿;阻止阿拉伯国家军事上获胜,但确保其国家尊严。通过审慎又坚定的外交活动,美国基本实现了保护以色列、维护阿拉伯国家尊严以及实现军事停火的直接外交目标,这为它主导战后中东和平进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印(尼)马对抗是美国约翰逊政府成立后面对的国际危机之一。在苏、英、澳、新(西兰)等国及美国国会政策影响下,美国政府派出罗伯特.肯尼迪赴远东进行调停,希望促成印尼停火和印(尼)、马、菲三方会谈。但是,肯尼迪之行既未改变英国反印(尼)政策,也未改变印尼国内对苏加诺的支持。在英国力图实现对美协调外交以及三方会谈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对印(尼)马两国政策发生较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陶德曼“调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三七年十月下旬至一九三八年一月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于中日战争,是谓“陶德曼调停”。本文试就“陶德曼调停”的原因及其失败,对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对日政策,作一些粗浅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