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马光费了十九年的时间,编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前后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用三百多万字,写成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文字简练,记事周详,经历九百年的流传,堪称不朽之作。和司马光合作编修《资治通鉴》的,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刘攽专职两汉,刘恕专职魏晋南北朝,范祖禹专职唐五代。五代除了范祖禹之外,刘恕尚著有《十国纪年》,可  相似文献   

2.
读书柧录     
宋鉴攽字贡父,攽字通常有两读,一卜巾切(bīn),一逋还切(bān)。往闻诸一学人,以为贡父名,亦可两读。按实不然。今人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云:“攽为分赐,贡为献纳,反义相协。”是宜读如颁,逋还切。余更添一证。宋魏泰《束轩笔录》卷一一云:“王汾口吃,刘攽尝嘲之,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一文。根据刻在前室横额中部偏右,即后室门口上方的墓志来看,称墓主缪宇为彭城相是错误的。墓志第一行为:"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知此墓主人的官职乃为吕长行彭城相长史事。按汉制,郡置太守,王国置相。《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徐州,古称“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楚,都彭城,辖东海、彭城、薛3郡36县,地域大致相当于今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及鲁南一带。西汉一朝此地共有楚王12位,东汉初徐州始封仍为楚,传1位楚王,后来改封彭城国,传5位  相似文献   

5.
范晔《后汉书》的编纂始于元嘉九年宣城太守任上,至元嘉二十二年,因参与谋划拥立彭城王刘义康的活动而被杀,前后约十二年,其中的《志》尚未定稿,是一部未完成的史书。范晔编纂《后汉书》时,世间流传的有关东汉历史的著作甚多,他对这些著作笔削整理,成一家之言。《后汉书》的基本内容在范晔任宣城太守期间大约就完成了。《史通.古今正史》篇说:“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说明他当时组织了一大批人员来协助。范晔担任宣城太守的时间不长,《宋书》本传说他“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  相似文献   

6.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拥立少帝刘辩即位,并召并州牧董卓入京护驾,董卓趁机夺取司空职位,废少帝,立献帝,迁太尉,称霸京师。关于此事,《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页)有一处记载存在明显失误,原文是:  相似文献   

7.
元代初期江西庐陵一地出现了众多文人,包括刘辰翁、邓光荐、赵文、赵功可、王炎午、龙仁夫、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刘参、刘巨川、曾闻礼、艾幼玉等。由于同出庐陵,且多直接或间接受刘辰翁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主张和文风趋向上有着某种共性,因而最后成为一个有以地域为标志,并有着紧密联系的庐陵文人群落。庐陵文学中,文胜于诗。庐陵文章盛于元代,在元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诗则次之。而在众多的庐陵文人中,赵文和三刘,即刘将孙、刘岳申、刘诜的文学成就尤其斐然,代表了元代庐陵文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元代初期江西庐陵一地出现了众多文人,包括刘辰翁、邓光荐、赵文、赵功可、王炎午、龙仁夫、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刘参、刘巨川、曾闻礼、艾幼玉等。由于同出庐陵,且多直接或间接受刘辰翁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主张和文风趋向上有着某种共性,因而最后成为一个有以地域为标志,并有着紧密联系的庐陵文人群落。庐陵文学中,文胜于诗。庐陵文章盛于元代,在元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诗则次之。而在众多的庐陵文人中,赵文和三刘,即刘将孙、刘岳申、刘诜的文学成就尤其斐然,代表了元代庐陵文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梁书·刘显传》点校匡补熊清元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之《刘显传》述刘显之仕历,有云: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引显为佐。(天监)九年,始革尚书五都选,显以本官兼吏部郎,又除司空临川王外兵参军,迁尚书仪曹郎。……出为临川王记室参军。建康平,复入为尚书...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  相似文献   

11.
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其名自此始。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北宋司马光编撰,世人皆知。实则助成斯事者尚有三位学者:刘恕、刘攽、范祖禹。而刘恕对《资治通鉴》编纂的贡献,又居三人之上,其功厥伟。但世人于此虽有所知,可也多不尽详。一选题酝酿的第一与谋司马光要编一部简明中国通史,是早怀夙愿。因为北宋书院儒学书生读的中国历史书,正史有一千多卷,难于读完,很不适用。司马光将这一选题构想,最先提出来与  相似文献   

13.
《京口记》是较早介绍京口地区景物风光的专著,南朝刘宋时代刘损著.损字子骞,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卒赠太常.其族兄刘毅、刘粹皆因佐宋武帝刘裕有功而任要职.刘氏宗族祖籍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晋氏东迁后始世居京口,刘裕即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刘损记述并赞美京口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亦有光耀刘氏之德,为刘裕代晋作一粉饰之意.该书久佚,今从诸类书及《文选》注中辑出十七条残句,蒐为一篇,并为之校注,希望能为今日之研究者节省翻检之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后唐李延范纂《敦煌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辑考,共辑得群书征引该书佚文7则,其中有4则群书既引作《敦煌实录》,又引作《敦煌新录》,另有2则内容,群书征引仅作《敦煌新录》,前辈学者或辑作刘昞《敦煌实录》,或辑作刘昞《敦煌新录》.经过考辨我们发现,该书并非刘昞《敦煌实录》,更不是刘昞《敦煌新录》,而是后唐李延范所纂《敦煌新录》.  相似文献   

15.
《汉将王陵变》四次提到王陵家在“绥州茶城村”。学者初疑绥州为今之陕北绥德县,继依《史记·陈丞相世家》云“王陵者,故沛人。”以为王陵家当在今江苏省;又疑“变文作者或为西北人,故牵西北以代东南”。笔者按:汉之沛县即唐之徐州。唐代敦煌方音“徐”“绥”二字音同。敦煌抄手就音书字,讹写“徐州”为“绥州”。据音韵学原理言,绥、徐二字同属合口,三等,平声;而“徐”属“遇撮”,“绥”属“止摄”,唐宋敦煌方音“止”、“遇”二摄往往混同,读sui。绥、徐二字遂同音致误。校勘家宜勘正“绥州”为“徐州”。又,《魏书》载徐州有“姹城”,《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皆载徐州附郭彭城县有“故姹城”,《太平寰宇记》特注“垲,直加切”,音“茶”。敦煌抄手又就音书字将“姹城”讹写为“茶城”。至明代,“姹城”迳改称“茶城”。就史志遗事言,刘向撰《王陵母传》以表彰陵母凛然大义;东汉赵苞母效王陵母以激励赵苞;陆机颂陵母为汉高祖功臣;唐天宝七裁诏于彭城郡置王陵母祠宇,祭陵母。知陵母之影响于后世者大矣!就史志遗迹言,北宋李昭圮记陵母葬于徐州,冢在徐州城南;《明一统志》、《清一统志》、清《江南通志〉亦相继载之。可为《王陵变》“绥州茶城”即徐州茶城作进一步补证。  相似文献   

16.
<正> 郦道元《水经注》一书问世后,研治者前后相继。有清一代学者校勘注疏《水经注》,刊误发微,为功甚巨。然而学与时进,时代和科学的发展,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编纂能够代表现代水平的《水经注》新版本的课题。陈桥驿先生近年奔走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17.
正《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全书分为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时代位于咸阳与"秦东门"交通线上的彭城,是秦始皇出行线路上的枢纽性坐标。彭城是徐州治县。秦汉之际,因楚怀王以彭城作为指挥中心,其重要的交通地位更得以显现。于是有"楚人起彭城","乘利席卷,威震天下"之说。项羽"都彭城",是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彭城在两汉交通体系中地位重要。从大彭城的视角看,这里是三辅、三河正东方向的另一经济文化重心。彭城地当东方海岸线中点位置,东海郡武库的规模可以说明其战略意义。在内河水运交通及海路交通系统中,彭城也占据重要的战略坐标点。东汉末期若干强势军阀集团的"徐州""共争",也说明彭城交通地位的优越。  相似文献   

19.
王继刚 《钟山风雨》2012,(4):2-F0002
王继刚。1963年8月生于徐州。现为当代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彭城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画网艺委会副主任、淮海书画名家网艺术顾问、《彭城水墨》主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展)并获奖,艺术生评入编((当代中国画名家辞典》、《世界书画家大辞典》等二十余部专业书籍,部分作品被海内外知名机构或个人收藏。出版著作有《闲云集》、(《王继刚画集》、《江苏省美术家精品集——王继刚专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一王继刚专辑》等。  相似文献   

20.
1.《三国志》卷十五《魏志·贾逵传》: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中华书局标点本) “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令人费解。因“先生”一词未有用于称己亡父者。古籍中亡父称“先考”“先君”,当朝帝王之亡父称“先帝”“先王”。曹操生前封魏王。鄢陵侯彰当称之谓“先王”。《魏志·任城王彰传》注引《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诏我者.欲立汝也’”。可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文帝黄初元年载: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可知宋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时所依《三国志》本作“先王”。近人卢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