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位;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顗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大教东来,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寄生于陌生的文化环境,自身面临着本土文化挑战,于是,便有了“立宗判教”——这实际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行为。终于,原版的印度佛教“不服水土”而每况愈下甚至消声匿迹。与此相对应,将传统的佛教和佛教的传统扫地出门的掸、净二宗,却进入干家万户,普及到广大的基层阶级。其中,又尤以净土信仰覆盖面最宽,冲击力最强,持续时间最久。何为“净土”?净土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秽上”的一种理想境界。佛教从其基本的理念“苦”出发,给现实世界予以否定,佛经…  相似文献   

3.
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以及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佛教旅游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在不同发展时期,佛教旅游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涵。佛教寺院在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同时,也采取"顺俗"措施,其作为佛教旅游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本质上现代佛教旅游是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和延续;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是佛教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整佛教寺院旅游功能是促进佛教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杨 《丝绸之路》2011,(14):58-6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吐蕃,便开始了与当地社会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即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人,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而藏族本土僧人群体的产生对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藏传佛教的诞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治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藏区本土僧人产生的背景,说明藏区僧人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夏琳瑜 《中原文物》2020,(5):127-135
尸毗王本生故事是佛教舍身救世类本生故事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有文本散见于众多佛教经典里,还以雕刻、壁画图像的形式在古印度、中国新疆及敦煌石窟等地区广泛流传。尸毗王本生图像依据佛经文本所绘制,而图像与佛经文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考古学角度出发,通过对14部涉及尸毗王本生故事佛教经典进行梳理,并对各地区尸毗王本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像与佛经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佛教到隋唐时期其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达到新阶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隋唐佛教兴盛的原因,主要分析了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的成就表现及特点,以揭示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状态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认为进入黄河流域后,在佛教石窟的本土化进程中,洞窟形制的中国化或中原化是其重要的开端,主要表现在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着重采用和佛殿窟的着重采用上。本文对中原北方地区的炳灵寺、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早期洞窟形制的自然因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朝佛教产生于北方各民族相互征战相互融合的时期,北朝佛寺文化在其产生之初便受到南方和西域佛寺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在其具体传播过程中为了使佛教教义更好的深入人心,佛教教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始了佛家的世俗化进程。在北魏时期,这种佛教的世俗化——禁咒、信仰、节日已经趋于完备,并对以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钱敏刚 《黑龙江史志》2015,(1):238-239,241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其内涵表现为:教材仅是供人解读和参考的"文本",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学形式应注重对话与互动,"用教材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书画装潢受古代中国、朝鲜的文化影响,在7世纪随着写经事业的盛行而产生。此后,受佛教文化及宋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随着日本美术的本土化,其书画装潢形成了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在经过中国茶文化东渐和日本茶道的洗炼后,日本的书画装潢形成了手卷、屏风、障子以及真、行、草三体的挂轴等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问题分为三期。汉晋之际,初居敦煌的大族主要独尊儒家文化,他们并未真正信仰佛教;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尊奉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开始接受佛教,在思想信仰方面儒释兼行;北朝时期,其佛教信仰有了长足发展,且有压倒儒学之势。这个时期,敦煌大族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代表了敦煌宗教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又为我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在佛教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中,其异质文化不断地吸收了我国母体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两千年来佛教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民间风俗诸意识形态领域,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涵佛教的创始人,系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释迦族的王  相似文献   

13.
刘涛 《中原文物》2001,(1):76-78
根据窑址标本和传世品而知,"皇帝万岁"铭瓷器至迟在北宋时已出现,延续至明清.佛教将皇帝比作佛,并以世俗方式颂之,原出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它接受和利用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表现."皇帝万岁"铭瓷器可说是中国佛教走向本土化、世俗化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4.
序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前半期,日本佛教学术界,特别在天台学学者间,就‘五时八教判是否为天台大师智(岂页)亲自所说’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五时八教争论”。日本大正大学关口真大博士认为‘五时八教判不是天台大师所说’,对于这个看法,龙谷大学佐藤哲英博士反驳他的说法,以他们二位的争论为中心,研究天台学的日本主要学者都参加了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多年。吾人认为这次争论很典型地显示了日本佛教学术界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此争论的概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10)
正佛教人物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品引进中国,带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在佛教的繁荣兴盛中成长并发展成熟,经过历朝历代不同的艺术文化和审美风格的浸润,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完成了其民族化的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人物画。明清时期的佛教人物画,虽然已经达不到魏晋南北朝空前繁荣及隋唐时期的气势恢宏,也不能与同时期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花鸟、山水画相媲美,但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本土化在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时已开始推行。蒋经国推行本土化的目的是缓解省籍矛盾,扩大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到了李登辉主政时期,他的做法使本土化政策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台人治台",企图确立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坚持"台独"的分离路线,结果是加剧了省籍矛盾与党争,使"统"、"独"之争白热化,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的敦煌,自1372年至1516年之间,属于蒙古后裔统治时期;1516-1715年为吐鲁番回鹘统治时期。在蒙古后裔统治敦煌时期,仍有不少回鹘、蒙古、藏族信众时有礼佛及举行佛事活动,另有不少回鹘、蒙古、藏族高僧演习佛学,礼佛弘法。于敦煌从事军务的明代军人亦巡礼过莫高窟,明初蒙古瓦剌部的首领顺宁王脱欢的一位"医工"在宣德、正统年间到过莫高窟巡礼。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敦煌处于崇信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回鹘的统治下,其统治者对佛教极为反感,因此有明一代,敦煌佛教极其衰微,但也有笃信佛教的回鹘人在明代的敦煌有巡礼佛教洞窟及抄写佛经的佛事活动。有明一代,整个敦煌石窟并无绘塑之举。  相似文献   

18.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自汉朝末年由印度传人我国,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佛教传人的佛教艺术,逐渐独立发展。建寺造像成为时代风尚而风靡各地。这为那时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场所,他们把外来佛教雕塑艺术中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经近千年弘传,逐渐本土化,这对中国绚丽多姿的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有巨大贡献。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它们都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