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西娜 《福建旅游》2004,(10):38-38
每年都会有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到瓦拉纳西沐浴净身。对他们来说,瓦拉纳西就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堂的入口。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把瓦拉纳西称为“洁净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王牧 《世界》2008,(5):108-117
据说印度教徒人生有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这其中前三个都要在地处恒河中游的瓦拉纳西来实现。对印度教徒们来说,瓦拉纳西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圣河沐浴——这是整个瓦拉纳西存在的意义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每天黎明与傍晚,随着神铃的敲响,印度圣城瓦拉纳西的信众纷纷走向恒河边,席地而坐,手捧青烟袅绕的香火,唱着动听的挽歌,延续一个几千年来风雨不改的祭典。身穿金红服饰的婆罗门祭司高举圣火,在信徒们祈望的目光下,缓缓走向祭台……印度文明最原始的光芒,就在永恒之都瓦拉纳西的恒河祭祀里闪耀。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瓦拉纳西的名气很大,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瓦拉纳西比历史还老,比传统还老,甚至比古老的传说还悠久.瓦拉纳西依河而建,于是河畔便成了整座城市最热闹的场所.人们置身于这个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穿梭在破旧嘈杂的街道,看着色彩万变、络绎不绝的人流,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每天傍晚,恒河的上空会传来悠悠的钟声,日复一日的祭河开始了…… 当太阳的最后一抹光辉在天际线消失,恒河东岸的荒原慢慢变得一片漆黑,恒河西岸生机勃勃的瓦拉纳西开始了新的灯火辉煌.祭河是恒河每天上演的最后一幕,无数圣浴者排着队如细流一般汇集到岸边,此时的恒河,更显神秘.  相似文献   

5.
英国殖民主义者一向总是把1947年8月印度之所以能获得独立,说成是英国为印度的“自由”而作的“自愿逊位”,是大英帝国给予印度的“用金盆所盛的献礼。”(杜德著:《今日印度下册,第270页)英国工党主席拉斯基教授还别有用心的说:1947年印度的独立是“近代史上”殖民地国家“用非暴力  相似文献   

6.
潘查亚特(Panchayat)在印度古代称“五老会”,在印度独立以后称“评议会”或“委员会”,它是管理印度农村的一级组织。因此,潘查亚特制度是印度管理农村的一种制度。它是同印度的乡村自治联系在一起的,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制度不断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一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是同印度的农村公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印度历史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印度商机     
杨昌作  王坚 《世界》2005,(7):59-61
正在打开的封闭市场印度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做生意的地方之一。对于印度的投资环境,曾经有一个说法叫做“外资怕入‘印度门’”。“印度门”是孟买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印度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的见证。一直以来,“印度门”对外来投资者都紧闭着,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国家也逐渐强盛时,1991年,印度才有所触动,打开“印度门”,开始第一阶段的经济改革。但是当投资者们满怀欣喜地穿过这道大门,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时,发现这道门通向的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印度人几千年漫长历史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办事作风,已经织就了一张无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印度开始实行一种以推广高产品种为核心、以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战略,史称“绿色革命”。此次“绿色革命”的成功促使印度从一个“饥荒之国”一举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农业、农村、农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印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印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四十多年前发生在印度大地上的农业变革。认真考察印度“绿色革命”得以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加入顶级俱乐部是跨入名流阶层的象征,也是印度的一种社交文化现象”,印度专栏作家乔蒂说,“早在殖民时代,英国人就将这种文化根植在了印度。”乔蒂是我来印度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在印度的一家会员制俱乐部。  相似文献   

10.
福建宁德中学吴祖卿提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英国殖民者为了巩固它们在印度的统治和更加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印度人民,而在统治印度的行政区划上采用了分治政策,人为的把一个完整的印度领土分割力“印度土邦”和“英属即度”两大部分。这也就是课本上所说的“英国人把它分割成许多附属国家和直接殖民地。”课本上所指的“直接殖只地”就是“英属印度”部分,它所包括的范围有:阿萨姆、孟加拉、比哈尔与奥里萨、孟买、中央省、联合省、德里、亚北边省、旁遮普、俾路支、马德拉斯、柯格、安  相似文献   

11.
齐齐哈尔大乘寺,俗称“大佛寺”,位于齐齐哈尔火车站南五里许,铁路沿线东侧。是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院长孔玉书所建。始建于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三年建成。“大乘”之名,来自印度,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意译。古印度佛教中流行的一些新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提拉克是“印度民主主义者”①,这是列宁早就给予的评价,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本文想进一步分析一下,提拉克作为一个民主主义者,在印度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印度史学界向来最推崇甘地,多认为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奠基者。其实,印度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的奠基人是提拉克。甘地自己也说过,提拉克是“现代印度的缔造者”②。  相似文献   

13.
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度进行有效的司法管理,殖民当局决定组织东方学家和婆罗门梵学家收集和翻译梵文法律典籍,编纂一部所谓的印度教法典。1772—1864年,经过孟加拉首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东方学家纳撒尼尔·哈尔海德、威廉·琼斯和亨利·科尔布鲁克等人的长期努力,英国殖民当局最终编纂出他们想象中的“文本化的”“权威的”、但同时也是“盎格鲁化”的印度教法典。盎格鲁-印度教法的编译不仅为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创造出现代成文法典,而且形塑了现代人的印度教概念和对印度传统社会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刘晓红 《沧桑》2013,(5):78-80,91
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长老会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自治制度,又译作“乡村评议会制度”。它是今日印度农村实行自治的具体形式。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执政党为了更好促进印度农村的发展,对潘查亚特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赋予潘查亚特制度以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Kurt 《世界》2013,(6):132-139
在长得数不清多少个世纪的时光里,恒河边的一座城就进入了一种自我的永恒。无论世界如何天翻地覆,瓦拉纳西都不为所动,以自己的方式无休止地轮回。  相似文献   

16.
何亮亮 《世界》2007,(1):74-75
印度官方推介该国旅游的网站,名为“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2006年12月上旬在印度旅行9日,深感“不可思议”确实是形容印度的最贴切词句。盖从华人角度来看,印度人和印度文化确有太多不可思议之处,走马看花甚至雾里看花,尽管只是皮相之见,终有兴味,可与看官分享。不可思议一:印度人口11亿,为世界人种博物馆.虽只涉足德里、斋浦尔、阿格拉与克什米尔四地,雅利安人、蒙古人、黑人和马来人种均见到,印度有逾百民族、逾二百种语言,主要语言19种(印度货币卢比上印有15种)。  相似文献   

17.
印度教自古以来是印度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近代以来印度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力。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信众达8亿多,主要生活在印度,占印度人口的82%以上。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公开主张人之间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建立在“纯洁”与“污渎”的观念上,“纯洁者”为高种姓,“污渎者”为不可接触者,在高种姓与不可接触者之间,排列着数不清的中间种姓;为了使各种姓严格遵守本种姓的行为规范,印度教律法把“达摩”(dharma)即种姓行为规范的履行规定为每个种姓最高的人生和宗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傅慧敏 《古今谈》2008,(2):55-59
听说我要随经贸考察团出访印度,一些朋友就笑我是“国际下乡”。待我从印度回来,“怎么样”的询问,也带着印证印度落后的肯定语气。其实,在印度五晚又五天的所见所闻,它那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各种矛盾并存、不可思议的东西太多了,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一个让人看不懂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印度均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据有文字记载,中印之间的最早接触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始于经济贸易交流。西汉时的《史记》和《汉书》称古印度为“身毒”,东汉时的《后汉书》改译为“天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开始改译为“印度”。  相似文献   

20.
印度卡达克舞之王称她为“坚石女”,并以一位印度女神的名字叫她‘霞■”印度新闻界则把她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