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画作,尤其是代表作《兰竹图》,更为世人所称颂。郑板桥早年去山东做官前,在苏州桃花巷的东头开了一家画室,以卖画为生。而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则在巷子的西头开着一间画室。吕子敬自觉绘画技艺精湛,说自己画的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有一次,一位酷爱字画的吏部尚书来到郑板桥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轶闻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他工诗词,善书画,时人以诗书画“三绝”称之。他作诗不拘体格,兴至则成;书法隶楷参半,别成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其画尤擅兰竹,不媚不俗,清风傲骨,名重一时。这位前清艺术大师一生轶闻趣事很多,这里信手采撷几则,就能勾勒出风趣。幽默的形象。悬榜索润字画索取润笔从古就有,有买有卖,原本没有奇怪,但在清代康乾年间却盛传着这么一种虚伪风气:一些操书画为业者往往端出一幅名士派头,与人交易时作出口不言钱之貌,以至买家十分为难,特别是买家若是这些“卖技者”的…  相似文献   

3.
“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活了七十三岁。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时,他已四十四岁。官山东范县、潍县,因开账济民获罪弃官归里,卖画扬州,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爱百姓,是清官、好官,是官家楷模。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人仕途。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一生与僧人多有亲近,尤“喜与禅宗尊宿……游”,广结善缘使郑板桥加深了对佛学的理解并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研究郑板桥很有必要对其交往的方外友有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长虹是闻名三晋大地的“才子”,他组织了“狂飙社”,一生共出过17个集子.为我们留下了150余万字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7.
提起郑板桥,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这和他的艺术富有人民性,体现了"雅俗共赏"分不开。作为"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原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享年73岁。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时,他已44岁。做过山东范县、潍县两任知县,在潍县任内碰上灾荒,因开仓济赈获罪,弃官归里,从此卖画扬州,终其一生。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工书,有"郑虔三绝"之称。画最擅长兰竹,笔墨纵逸,随意挥洒,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位在江苏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是江苏人民的骄傲,因其在潍县任知县七年期间政绩非凡,所以在潍县人的眼  相似文献   

9.
嘉善城内有一座梅花庵,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晚年隐居地和死后就葬之处。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人称诗画字三绝。宋朝亡后,吴镇不愿受爵于元朝,一世生活清贫,晚年隐居梅花庵内,卖字画为生,表现了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受到历代书画家和许多知名人士的崇敬。明朝董其昌专程从华亭(现为上海市松江县)来嘉善拜谒,并亲笔题写“梅花庵”匾额。与此同时,文学家陈继儒,撰写了《修梅花道人墓记》立碑庵中。梅花庵内有吴镇墓,“梅花和尚之塔”墓碑手迹、八竹碑、草书心经碑刻等实物。当张大千获悉后,立即虔诚地前去拜谒,细心观看了所有保存的各种吴…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与《竹石图》张金栋高朝英郑板桥是清代中叶一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而著称,著名画家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①郑板桥(1693...  相似文献   

11.
方朔 《纵横》2009,(6):51-55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一生留下了近千万字的著作,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曾经两次投军抗日,虽都未能如愿,但对他一生中的转折,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13.
《清实录》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认为此书中没有提到郑燮(板桥),也就不去寻找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其实,《清实录》中蕴藏着许多有关郑板桥的资料。 该文是第一次从《清实录》中摘出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加以编排和说明,供研究郑板桥的同志们参考。 从《清实录》看郑板桥的几件事 “四十举于乡” 杨荫溥藏郑板桥《自叙》墨迹:“雍正壬子举人”。陈子良藏郑板桥《刘柳村册子》墨迹:“四十举于乡”。 《世宗实录》卷一二一:“(雍正十年七月丙戌,以)提督安徽学政、内阁学士王兰生为江南乡试正考官,检讨吴大受为副考官。”郑板桥是王兰生、吴大受录取的举人。  相似文献   

14.
曾衍东评传     
在中国书画史上,曾衍东不为人所重。献亦多不载,偶有记之,寥寥数字,语焉不详。其书画作品存世不多,或置之一旁,或束之高阁,鲜有问津。其实,曾衍东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他博学多才,性耿介磊落,同情劳动人民,故而为官遭贬,困顿一生。他画怪、字怪、诗亦怪,一枝狂放的笔,敢于冲破樊篱,勇于创新,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如郑板桥一派,包含着进步的因素,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史学家能诗善画的仁和杭世骏,在乾隆年间,考取了博学宏儒科翰林,因为得罪了权贵,回到扬州,为扬州盐商马曰琯、曰璐所尊重,延请到马氏藏书楼“小玲珑山馆”作为上客,从事于著书生活。乾隆帝南巡经过扬州的时候,杭世骏当然到御前接驾,乾隆帝问他:“还卖破铜烂锡么?”当时的人们,就称呼他为“卖破铜烂锡的翰林”。我感觉到“破铜烂锡”这四个字很有意思,不要看它是没啥用场的破铜烂锡,从废物利用之中,却会搜拣出宝物来。现在从事废品收购的人就是这样,于破烂物品中搜拣出来黄金和古代的商周铜器,诸如盘盂鼎  相似文献   

16.
释“自”──论“自”与“鼻”之音义关系及其语音发展李瑾许君《说文解字》中除在“自”字下揩出它象“鼻”之形外,还在有关字下多次分析字形结构时提及这一内容并在描述它的语音时明言“自”与“鼻”同声(详下)从“自”而其义为“鼻”之字如臭、息等字,均足证“自”...  相似文献   

17.
艾芜留在新都足迹李义让,张德全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现属新都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流浪文豪”,一生留下五百余万字皇皇巨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少年时代一直在故乡生活学习,自1925年离乡南行,逐步走上...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不管是高兴也好,痛恨也罢,都象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只有陈独秀其人,没有陈独秀之名。“陈独秀”这个名字是他在一九一四年才开始使用的。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意,并同他的经历和思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在把他一生使用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读者作一简要的介绍,请修正、补充。庆同是他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二十个字排列组成的,即“……天章衍庆遐,长远传祖德,永远振家邦。”①庆同是他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9.
悲──欣──交──集弘一在写完这幅字后的第三天,身着旧衣裤,打着赤脚,侧卧木板床,双膝微曲,右臂枕头,轻轻瞌上了双眼……“悲欣交集”成了弘一的绝笔。这个绝笔,一层意思说它是弘一圆寂前的最后一笔,另一层意思是这最后一笔发生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变化;好象恬静、平和的书风牵起了一点涟漪。本文试从这地暗淡一点自己的认识。这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内在精神助书写,二方面是在书写形式上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一种矛盾的情结。一、一种境界的书写弘一书风一向是以恬静、蕴籍有味著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朽人之字所承者,平淡、…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2月中旬,旅法爱国华侨、著名画家吕霞光先生回国,我在北京欢迎他;20天后,又去首都国际机场欢送他。他敏捷的才思,虚怀若谷的谈吐,温文尔雅、情意真挚的为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料,1994年2月13日,他竟仙逝于巴黎。吕老生前说过,我一生被分成两大半──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