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9月,四川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遗址一灰坑中出土一枚夹砂灰陶骰子。从制作材料、工艺、遗址时代、骰子形制演变过程及相关参照材料等方面分析,它的时代为汉代,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以点数表现数字的后代意义的骰子。其形制既不同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焭",也不同于后来的正六面体骰子,是当时人们将印度传入的骰子与中国原有的六博投琼和樗蒲"五木"相结合的产物,对研究骰子起源、形制演变、中印文化交流及古代游戏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江上游的南越国墓及秦汉岭南的族群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昌对面山墓地发掘了东周秦汉墓191座,均为土坑墓。墓葬形制、陶器组合、陶器质地和纹饰符号、铜器种类和形制与广州汉墓和平乐银山岭墓地简要对比后发现:对面山墓地与广州汉墓和银山岭墓地出土陶器在质地、火侯、纹饰、制法上颇有相似之处,铜兵器的形制和数量颇有相通。北江上游是岭南秦汉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亚区,北江上游的南越国墓反映出岭南地区秦汉时代族群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刘振 《南方文物》2022,(4):286-291
<正>秦汉时期没有“文房”一词,其最早出自《梁书·江革传》,为官府掌管文书之处,此后历代皆有此称谓,最晚在唐代,古人用“文房”代称书房。狭义上,文房用品指与书房相关的书写、绘画用品,包括“文房四宝”及其他辅助性工具。文房用品是传递信息,书写汉字的必要工具,可以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梳理秦汉时期的出土材料,初步探讨湖北地区文房用品的演变趋势、时空特点、器物性质及社会背景等问题。在湖北,秦汉时期的文房用品主要发现有笔、墨、砚和削刀四种。通过收集材料并甄别,湖北秦汉墓葬共出土65件(套)文房用品(参见附表)。笔用竹、  相似文献   

4.
本期刊发了西藏元代建筑夏鲁寺的勘测报告。夏鲁寺的兴建、重修,都得到了当时中央皇室的直接支持,其中“大小屋顶殿”的形制做法以及建筑装饰等与内地宋元以来规范的官式建筑极为接近,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例证。《吐蕃王朝前后的西藏建筑》一文,分析了公元6~9世纪西藏地区的建筑类型、形制和结构,探讨了历史上汉藏建筑文化交流,特别是四川与西藏地区建筑互为影响的情况。牛河梁女神庙自发现以来,倍受中外学者瞩目,本期刊发了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为研究探讨红山文化的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黄盛璋的文章对朔县战国秦汉墓若干文物的断代提出了质疑,对有些墓葬的时代、国别重新做了推断。今后本刊将进一步开展学术上的争鸣。  相似文献   

5.
战国秦汉时期是原始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原始瓷器在该时期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本文以考古实物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类型分析,对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原始瓷器进行分期探讨,研究相关墓葬的形制特征、原始瓷的组合方式及使用特征、发展与衰落过程等。认为,原始瓷在战国时期已逐渐繁荣,而在秦汉时期经历倒退之后进一步发达,作为社会商品的交流也进一步活跃,并最终促成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  相似文献   

6.
蒋晓春 《考古学报》2008,(2):195-252
目次一墓葬形制分析二随葬品分析三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发现最早可溯至1871年。此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直到抗战期间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迁渝,在重庆掀起了一个发掘和研究秦汉墓的小高潮。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曾家岩求精中学(今重庆六中)、国立中央大学、江北培善桥、江北相国寺、  相似文献   

7.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2006年,浙江安吉五福楚墓出土1件漆木瑟,丰富了江浙一带楚文化的实物资料。本文介绍了五福楚墓出土瑟的情况,对瑟的形制、年代、来源、等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瑟的对比,认为五福楚墓瑟应有首越和尾越形制的底板,年代为战国晚期;而通过对瑟制作材料在本地情况以及墓葬和同出器物特征的分析,推测该瑟为自楚地带入本地的上士一级的用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祖国南疆的广东,秦汉以来就统一于秦汉王朝的中央政权之下。根据古史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得,秦汉之际此间的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都获得了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已经使用金属铸币了。自秦统一币制,颁行钱回函方的半两钱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宋、元’、明、清的历代铸币,其间钱币形制的变化不可胜纪,钱币铭文或纪重量,或纪地名,或纪年号,只是方孔圆钱的铜铸币形制相沿铸行了两千年。唯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仅铸币币材日趋多样化,而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在对《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关于汉代壁画墓的墓葬形制演变和壁画题材内容的认识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文章进行学习时,关于汉代壁画墓中的壁画的来源问题及其壁画内容的分类问题所产生的几点疑惑。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址的27座秦汉墓葬,年代跨度从战国到西汉晚期。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体现了秦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为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以及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2.
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晓春 《江汉考古》2002,(3):69-74,45
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涪陵小田溪发掘了9座墓葬。研究者尚未对其年代达成共识。通过分析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本文将这9座墓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年代为战国晚期,第二组的年代为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13.
2013~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联合对卧虎湾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出战国、秦、汉、北周、宋、清等墓葬257座,以早期的战国秦汉墓葬数量最多,共239座,出土随葬品1258件,时代具有一定延续性,对了解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形制、葬俗及其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其中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显示了墓主具有较高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壶的形制发展与名称演变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壶是历时最久、使用最长、古今都有的用器之一,但形制变化也最复杂。随着壶形制的发展,它的名称也相应地有变迁。秦汉壶已有圆、方、扁、横,后代除圆壶外其余都逐渐废弃不用。自宋以来,对于壶的形制与名称问题就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定名上早就存在问题。《文物》1980年10期发表孙机同志《说柙》,主要讨论扁壶形制与其名称,  相似文献   

15.
广西隋唐墓葬作为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墓葬形制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该地隋唐墓葬数量并不多,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崖洞葬等,多分布在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其墓葬形制除了受当时中原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当地文化、自然环境、风俗的制约,土坑墓、崖洞葬的墓主多是一般平民,砖室墓则多是官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尊卑有别、等级严明的丧葬制度和社会制度。文章针对广西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对其形成原因作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该区域隋唐时期人民生活状态及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铁犁的形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便一直向着既方便安装又增强翻土能力的方向发展.上世纪80年初张传玺对考古出土的两件有代表性的大铁犁进行了复制和试耕,试验的结果使人们倾向于铁犁脊面向下的安装方式,对于长期以来农史界关于汉代使用左右摇摆的"铧式犁"的观点颇为有利.通过对铁犁形制和试耕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脊面向下是不可行的,脊面向上的试耕结果正与河南内黄三杨庄发现的汉代代田遗迹相吻合.汉代铁犁的安装和使用方法要结合当时农耕中的作亩方式来研究才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20,(3)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早期"碑"的概念。以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碑为引子,阐述了先秦秦汉时期"碑"的演变及形态的变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古代碑刻成熟于秦汉时期,这与当时成熟的制铁与制造技术、政治需求、儒家思想的逐渐普及以及商周以来铭铸于金的传统密切相关,是新的技术、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连敏 《华夏考古》2004,(3):89-101
本文对新蔡楚简中的一类简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整理 ,并对其形制和书体、内容与格式、字词释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这类简文是当时的祭祷文书  相似文献   

19.
巴蜀地域出土漆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聂菲 《四川文物》2004,(4):41-52
战国秦汉时期巴蜀地区漆器手工业十分发达 ,本文着眼于该地区出土的考古实物资料 ,结舍历史文献资料 ,考察了漆器的生产地、形制、品类、制作工等方面的特点 ,并对出土器物铭文进行了考证 ,强调了巴蜀漆工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鸡泽县北关、尹村相继发现6座唐墓,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清理。本文对其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品情况做了简要报告,并对当时的墓葬结构、随葬品特点及丧葬习俗做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