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景名胜》2008,(1):26-26
我们今天召开的大会是个四合一的会议。一是庆祝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和发展25周年,二是总结五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的成果和经验,三是纪念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四是表彰行业的先进典型先进个人,大力宣传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1,(2):94-94
在2010年12月27日召开的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45项"浙江省风景建设佳作奖"受到表彰。风景建设佳作奖的设立,是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推动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建设水平提高的一项具体举措。五年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日前,江苏三山风景名胜区等26处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此中国已拥有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前举行的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命名授牌会议上说,风景名胜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强,新的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建立,使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地位提高了,但同时保护的责任也随之加大了。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在这里,我们将新一批的2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从而和他们走得更近。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周年和国务院《风景名胜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至今已有187处。25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完成了由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转变,实现了风景资源由保洁管护向科学化系统保护的转变,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监测机制,实践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不仅对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景区     
《风景名胜》2010,(2):94-94
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公布 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包括黑龙江省太阳岛风景区、浙江省天姥山风景名胜区、福建省佛子山风景名胜区、福建省宝山风景名胜区等存内的二十一家风景名胜区单位被列入名单。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12,(10):2-3
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风景名胜杂志社30年,哪些浙江风景已经成为永恒经典?30年,哪些浙江风景可以成为国家风景?推选热线:0571-85052470 85052451今年是国家设立风景名胜区三十周年。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整整30年。《风景名胜》杂志将推出"30年中国最美风景"之"浙江最美"特别专辑,充分展示浙江风景名胜区优美多姿的自然景观和悠久丰富的人文积淀。浙江是风景名胜资源大省,共有世界遗产地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数量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1处,还有许多未列入风景名胜区的美丽风景。30年,哪些浙江风景已经成为永恒经典?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截至2012年,国务院一共审批通过了7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国已拥有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  相似文献   

8.
前沿资讯     
国务院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甘肃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展开展近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21处,分别是黑龙江省的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浙江省  相似文献   

9.
张阳生  姚春丽 《人文地理》2005,20(2):114-118
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及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综合分析了其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调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风景名胜区优化城镇及乡村居民点体系、加强经营管理、健全社会组织、分区分类实施居民社会调控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从而为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调控以及景源保护与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第五批2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月11日,国家建设部对新颁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举行了授牌仪式。至此,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数已达177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瑰宝和自然的山水景观精粹,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重要原生地和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保护环境、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许志伟 《风景名胜》2021,(4):0173-0173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风景以山地为核心,亲近自然,游客众多,游道设计是引导游客,保障游客安全的关键。基于此,文章结合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点,分析游道设计要求,结合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建设实践,分析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道设计方法,提高游道设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事件9月1日-3日,中国风景名胜区25周年综合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全国18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展示了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显著成就,宣传风景名胜区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赵宝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3.
到武夷山景区采访的时间是正月十一,说起来还在年节里,可是陈先珍不但忙得很,还要出差。还好,他出差前的两个小时都留给了我们的采访。和陈主任有过一面之缘,是在2007年12月1日,"贯彻风景名胜区条例,推进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武夷山拿下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三项殊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的最后一期杂志,我们特别奉上一组特大的精彩重磅专辑,全面呈现最美丽的浙江风景。 2012年是国家设立风景名胜区30周年。从国务院1982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现在,30年的时光已经悄然过去。作为中国唯一以"风景名胜"为刊名的杂志,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和我们一道,推出了“30年中国最美风景”之“浙江最美”大型推选活动。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09,(8):34-34
记者从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上获悉,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认识和参与,风景名胜区行业将通过行业联手、区域联动,充分整合宣传资源,全力打造统一的行业品牌,提升风景名胜区行业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08,(6):24-24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杭报集团联手主办杂志,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周年之际,杂志于去年9月适时推出《中国风景名胜区25周年精华版》,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今年3月又推出"30年风景记忆"专题,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巨大变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事实证明,《风景名胜》杂志已经成为我国风景名胜区行业不可缺少的对外宣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期两天的中国风景名胜区“护牌”会议上,数十位专家学者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围绕“维护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这个主题直抒已见,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争鸣场面。以下是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景区连线     
不合格景区-除名建设部将于近日开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工作,不合格的景区将被撤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命名,这是风景名胜区领域有史以来首次面临如此严厉的整治举措。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芳 《人文地理》2010,25(3):139-143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对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现状,解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之间存在的共生型、共存型和冲突型关系,目前以冲突型关系为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的三种模式--外迁型、内聚型、控制型。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快速城市化的趋势,指出外迁式和控制式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模式目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观风景名胜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在依法治区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产格保护下的合理利用模式,使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