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本源先生(1916——2006年)是我国著名史学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于2006年12月4日因病不幸去世。朱本源先生从事史学理论研究六十余年,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邹逸麟先生于2020年去世。他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邹先生求真务实、疏朗率直、诲人不倦,他的逝去是历史地理学界、方志学界的重大损失。今年是其去世两周年,邹先生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林甫特撰纪念文章,缅怀以邹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历史学者,张扬他们惠及几代学人的精神,推动历史学、方志学研究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3.
高华 《炎黄春秋》2012,(3):21-27
本文作者高华先生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为中国现当代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尤以对延安整风的研究为世所重。高华先生于2011年12月26日因病去世,英年早逝。本刊择其延安整风研究之片段,刊发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4.
唐嘉弘教授从事民族史研究和先秦史教学40年,是我国在民族史、先秦史这个领域一位有成就的学者。最近,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一书。全书精选了他的28篇论文(其中有5篇是他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教授合写的),约40万字。这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杜聪明,台湾淡水人,1986年去世,是一位长寿(93岁)的爱国、爱国家统一的科学家。日本一位医学史家说过:“在台湾医学界人士心目中,杜聪明永远是教授中的教授,名医中的名医,学者中的学者。”一言以蔽之他是科学泰斗,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6.
周嵩尧是周恩来的六伯父,借名贻良,后更名嵩尧,字峋芝,号薰士,晚年改号芝叟。他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八日(公元1873年7月17日)生于淮安,是周恩来二祖父周骏昂的第三子,在周家大排行六。在周家迁淮安的诸多兄弟子侄中,以他最为著名。 周嵩尧五岁时,其母郑氏去世,三年后,其父周骏昂也不幸去世,将他托给二舅父郑仁寿抚养。郑仁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为周嵩尧聘请了当时淮安最著名的学者刘立三先生为家塾馆教师,对其严加管教,以期周嵩尧学业有成。周嵩尧也不负所望,1890年18岁时以借籍淮安身份考中山阳县第一名…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0,(2)
<正>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之一。他于1937年起应聘担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直至去世,在湖南大学任教治学达20年之久,其著作如《春秋大义述》、《淮南子证闻》、  相似文献   

8.
潍县(今潍坊市)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自清代以来,金石学大兴于天下,此势直至清末仍未衰竭。相反,在此时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如阮元、吴大澂、翁同和、端方、王懿荣等等。这其中,名潍县陈介祺无疑是佼佼者,他与曾获有大盂鼎的江苏学者潘祖荫被誉为“南潘北陈”。谈到他的收藏,大体可分二个阶段。一是在京为翰林的十年。这十年是学习、探求、打基础的阶段;二是辞官回乡一直到去世的三十年,这是研究、著书立说的三十年。陈介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他是晚清著名学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生于清寒之家,身逢封建末世,10岁即丧父,不久母亲又去世,但孤贫中,仍艰苦力学。  相似文献   

10.
翁文灏,字咏霓。20年代,曾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代校长。30年代后从政,先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长、行政院长等职。全国解放前夕去法国,1951年回国,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中国地质启蒙学者之一,创立了燕山运动学说,曾任地质学会会长。他于1971年去世。13岁,他还是一个孩子,考中了秀才。那是最末一科秀才,延续了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新风渐劲的2O世纪初被吹垮了。十年之后,在比利时鲁纹大学,24岁的他获取了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博士。他的名字叫翁文灏,在本世纪中叶,这一个…  相似文献   

11.
刘盼遂先生名铭志,盼遂是他的字。河南息人。生前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是师大中文系著名的教授,也是我国文史界著名的学者。他的论文集《文字音韵学论丛》大都有创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专著如《段王学五种》(包括《经韵楼集补编》、《段玉裁先生年谱》、《王石臞文集补编》、《王伯申文集补编》、《高邮王氏父子年谱》)是研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重要的参考资料。他对《论衡》、《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著作注释的研究时间较早,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就有论文发表,解放后1957年出版的《论衡集解》是学术界熟知的他的一部名著。  相似文献   

12.
正一、小引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清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阳历1907年2月5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东麓(右台山麓三台山路旁)。  相似文献   

13.
孔锡鲲是广东省五华县人,中共党员,我国现代著名病理学家。他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1928年至1931留学德国弗赖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济南山东省立医专、上海同德医学院、陆军军医学校、广西医学院等院校任病理学系主任、教授。其中1946年至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州癌病研究所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孔锡鲲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8年到合肥,在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任主任、教授直至退休。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病理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他于1996年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孔锡鲲教授是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为创建我国现代病理学、培养病理学工作者及发展安徽病理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石声汉教授祖籍湖南湘潭,生于1907年11月19日,殁于“文革”期间的1971年6月28日。在他生活、工作的六十余年,正值中国多灾多难的岁月。他从小体弱,中年又患严重的肺心病及哮喘。在时难世艰的几十年,他以赢弱之躯,顶着各种干扰,孜孜不倦地工作,写成近六百万字的科学著作,涉及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古农学、农业教育等领域,饮誉海内外。例如他在中国古农学研究、注解等方面的成就,英国和日本学者都极重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写的《中国科技史》中,曾多次引用他的论著。然而他又是个艺术家,喜好中国传统诗…  相似文献   

15.
父亲范若愚是1985年6月20日去世的。他原名范纯智,字若愚,生于1912年,老家在山西省西北部的五寨县三岔堡,范姓是当地的大户。父亲从小喜好读书,年轻时就到大山外求学,先到太原,后去北平,并在北平参加了革命活动,1933年成为中共党员。后来组织被破坏,他侥幸逃脱,回到家乡,一边办学育人,一边宣传革命思想。1937年,他与从陕北进入山西的东进红军取得联络,才恢复了组织关系。1948年他被选送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先在西柏坡后到北京,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等著名学者,从此确定了他一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方向。1958年我出生时,他正作为秘书陪同周总理在…  相似文献   

16.
邓沛 《文史春秋》2010,(3):61-62
栾调甫先生(1889—1972)是古文献《墨子》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山东齐鲁大学(当时欧美教会在华创办的大学之一,其医学院尤负盛名)教授,又先后兼任这所大学中国文学系、国学研究所主任。他于上个世纪20年代被这所著名大学聘任为教授的经过,颇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沈晖 《炎黄春秋》2000,(3):66-71
1999年4月21日,皖籍居台著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大陆媒体《参考消息》在报道苏雪林去世的电讯稿中称其为“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由于台海阻隔,大陆读者对这位集作家、教授、学者、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的非凡经历知之甚少,对她煌煌著述更未知其详。  相似文献   

18.
杨成其 《古今谈》2004,(4):18-20
朱希祖(1879~1944)字遢先,浙江海盐人。曾任北京大学及南京、广州等地高校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毕生搜求书籍,是著名藏书家、文史学者。他一生在考古、史学、文学、版本目录学、文字学、方志等领域探索与研究,造诣深湛,成果卓著。对明史研究尤深。清朝(1644~1911)共二百六十七年,  相似文献   

19.
张星烺(1888—1951)字亮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今年正值张星娘诞辰一百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有关部门决定于10月9日为这位著名学者举行纪念会。张星烺是我国中外关系史学科创建人之一,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书不仅资料十分丰富,而且包括了不少作者个人的研究心得,是他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24.6万字,32元本书英文版出版于1976年,作者是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当时任教于美国卡罗来纳大学的齐锡生教授。在关于北洋军阀史的众多研究中,本书可谓独具特色。此前该领域的学者侧重于对个别军阀进行研究,作者则另辟蹊径。他认为,集中研究军阀个人或政府,容易使研究者深深陷于琐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