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悦新 《华夏考古》2014,(1):114-120
响堂山石窟地处东魏北齐国都邺城以西的鼓山,与东魏北齐皇室关系密切。响堂山石窟的佛衣以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两种为主,可分为两期,一期以通肩式佛衣为主,大体为东魏至北齐文宣帝时期,约534~559年;二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大体自河清至北齐灭亡,约562~577年。其中,中衣搭肘式佛衣的II式,可能与昭玄统法上的僧服改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土佛像在经历了"褒衣博带式"佛衣一统南北的局面后,约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向印度样式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律典,将佛衣民族样式与外来样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佛衣,即是继"褒衣博带式"佛衣之后,兴起于东魏、北齐境内的新型佛衣样式,呈跨地域传播的态势,影响深远。本文依据造像实物,联系佛教律典规制及相关文献,对这两款佛衣的基本披着方式、演化类型及大规模兴起的成因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主要雕凿于北魏中后期,分为三期。第一期及第二期造像为太和改制以前流行的佛衣,多沿袭印度传统,其中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可能是在云冈形成的样式。第二期太和改制以后及第三期盛行的佛衣,偏重汉地传统,大概多与南朝的影响有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流行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推测两地早期洞窟中佛像始凿的时间不早于云冈第一期。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佛衣在龙门石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安北魏纪年造像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5世纪后半叶至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像样式与同时期的云冈造像大致相同,出现地方特色。中期为景明至孝昌年间(500-527),像体较清瘦,以中国式佛衣为主,有典型地方特色。晚期为北魏末期,出现了较统一的造像样式,为西魏、北周长安造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相似文献   

6.
马云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111-121+138-139
乾隆时期清宫佛衣的制作曾盛极一时。本文以故宫博物院现藏实物和造办处档案为第一手资料,从分类、制作、工艺、样式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对清宫佛衣加以梳理,力求呈现乾隆时期兼容传统佛衣披着规制和宫廷审美理念的清宫佛衣之全貌,以揭示清代宫廷佛衣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4,(11)
<正>山西省襄汾县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先后在县境内的善惠寺、连果寺等寺院中发现了分属北魏、北齐、隋、唐各时期的二十多通造像碑。其中有些刻有年号,分别为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隋开皇七年(587年)、隋大业六年(610年)、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龙朔三年(663年)、武周延载元年(694年)等。大者高2.55米,小者高0.52米,多为四面造像,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北朝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据此将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分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北魏迁洛至东魏建立之初为初创期,东魏建立之初至北齐早期为发展期,北齐中晚期至隋代初年瓷器生产趋向成熟。在北魏迁洛之前的北魏早中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少数瓷器,这主要为南方地区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10.
北魏平城时代的墓葬中出现了由两件镇墓武士俑和一件人首、一件兽首兽身镇墓兽构成的镇墓组合,构成平城样式,历洛阳时代、东魏、北齐演变有序。长安样式亦出现于平城时代,其形成受到平城样式的深刻影响。隋统一后,随着礼制推行和工匠流动,平城样式很快取代了长安样式。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9,(5)
北魏初至北齐末,河北士族渤海封懿家族政治社会地位起伏跌宕。具体来说,北魏初,封懿家族家声不显。至中后期,封魔奴、封回父子值逢机遇,其家族渐趋上层。北齐初中期,封隆之与其子忠心奉事高欢,使家族挤身于勋贵阶层。然至北齐后主时,封懿家族因统治阶层复杂的内部政治斗争,加之家族自身原因,最终衰败。北魏初至北齐末,封懿家族的兴替也反映出北魏、东魏、北齐三朝的政治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正>《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详细叙述自己编撰该书的经历,其中提到许多与北魏、北齐图书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官职。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特别是北齐的国家图书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机构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据的史料文献证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与北齐皇室图书典册管理相关的机构1.秘书监。原本是朝廷设置的用以管理图书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最早在东汉延熹二年(159年)设置,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皇室的图书典籍。曹魏时期也曾设立这一机构,职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山西太原南郊发现了北齐娄睿墓。墓壁全部绘有壁画,除一部分已经漫漶,大致尚完好,尤其墓道西壁之《出行图》,色彩行笔如新。以绘画论,这是重要的发现。墓主娄睿,是北齐的外戚,高祖高欢妻兄之子。初为高欢帐下都督,旋迁至骠骑大将军。后主高纬武平元年(570年)卒。追赠太宰、太师、太傅、开国王。这里要论列的是这一墓葬的壁画。北朝(420—589年)时期的绘画,我们熟习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北魏、西魏壁画,认为是代表了整个北朝的画派。但这一墓葬壁画的发现,揭示了魏与北齐之间画派出人意外的不同。魏与北齐,时期是衔接的,如果两相检校其差异,从行笔到形体,北魏、西魏是率野放荡,夸张过当,且色调艳冷,则北齐突然与之分道扬镳,简直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5.
东魏武定二年路文助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12)
这一件造像,石质色如墨玉,为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后面衬以火焰背光。造像刀法劲利,衣纹简练,主佛面相虽仍上承北魏末期风格的余绪,但已显得方正,肩部也已圆和凸起;两菩萨直立如柱,足下莲瓣肥厚,可看出东魏晚年已逐渐接近北齐时期的作风。背光后刻造像铭记,全文如下: 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十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光州长广郡挺县清信仕佛弟子路文助  相似文献   

16.
费泳 《敦煌学辑刊》2011,(2):107-121
"垂领式"是汉地已知发生时间最早的佛像袈裟披着样式之一,本文主要依据造像实物,对"垂领式"佛衣的典型特征及其在七佛、千佛、苦修像与单体造像中的应用予以探索性揭示。  相似文献   

17.
北方早期青瓷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窑址考古资料和纪年墓葬出土品为依据,对隋代前后北方青瓷的共同特征作了归纳,认为北朝制瓷业之发端时间不会早于公元500年,北魏末到东魏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北齐进一步发展,隋代进入全盛时期,唐初衰落。北方早期青瓷的窑址都发现于东魏、北齐境内,这表明当时北方制瓷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8.
东魏西魏时期,道士因道教在东西发展境遇之不同,而以东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异造作黄黑之谶,附会东西兵争胜负,多以黑胜黄为言。及北齐天保六年文宣灭道,道教与佛教、道教与高氏之矛盾骤然升级,黄黑之谶也由此演变成黑衣之谶。“亡高者黑衣”之谶兴起,矛头直指高氏与佛徒,并波及北齐政治,北齐衰亡与之不无关系;黑衣之谶为北周所利用,以为已瑞,北周由弱而强与之有关。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谶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灭佛,黑衣之谶排佛之目的实现,建德六年周武平齐,黑衣之谶亡高之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今河北省晋县西)。仕北魏、东魏及北齐。北魏孝昌元年(525),以父功除太学博士,历任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典起居注,修国史。入北齐后,除中书令、魏尹,受诏撰魏史。北齐天宝五年(554),修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又除太子少傅、仪同三司,卒官尚书右仆射,特进。谥号文贞。有集七十卷。魏收所著《魏书》虽列入正史,但其人其著自其当世起便一直受到指斥和质疑。据《北史·魏收传》卷五十六记载,“收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时…  相似文献   

20.
张凤英 《文物春秋》2009,(4):66-66,78,F0003
黄骅市博物馆藏有北朝石造像多件,本文介绍了其中的4件,包括东魏武平七年菩萨双尊立像、北齐天统四年一佛四胁侍造像、东魏武定五年一佛二菩萨立像和北齐天保五年菩萨立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