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超 《丝绸之路》2004,(6):18-19
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原为敦煌高僧洪辨的影窟,面积不大,可以利用的空间为19立方米。1900年在此发现了5万余卷古代书和其他一批精美的物,震动全世界,由此形成一门举世瞩目的新兴学科——敦煌学。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由一个西部荒凉的小城而一举名扬世界。洪辨的影窟为什么变成了  相似文献   

2.
韩春平 《敦煌学辑刊》2007,1(4):266-272
关于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的性质问题,马世长先生曾在<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画史和文献中对寺院里绘有壁画,并配置碑刻、造像等物的纪念性堂屋建筑称之为影堂,而"藏经洞中画壁画、立碑、造像,显然都是纪念洪辩的",因而藏经洞是洪辩的影窟(影堂).  相似文献   

3.
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相似文献   

4.
鲍义来 《江淮文史》2006,(4):141-148
敦煌莫高窟106年前,有位王圆箓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东侧北壁无意间发现有空洞回音,疑是密室,破壁探察,只见堆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即后来蜚声中外之莫高窟藏经洞,是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的发现正如陈寅恪说的,是一部中华民族伤心史。近年来围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郝春文1900年农历5月26日,道士王圆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了一个复洞(现编号为第17窟),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这批古代文献总数在五万件以上,多数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  相似文献   

6.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即莫高窟第16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年“末法住世”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敦煌佛教教团便采取了以绘画表示“末法度人”的千佛变、藏经洞“存经以备法灭”等一系列活动为代表的措施,表达了对末法的恐慌与“佛法即将灭尽”的忧虑。藏经洞可能封闭于曹贤顺初期(公元1014—1020年)或稍后。  相似文献   

7.
一 1900年5月,自道士王圆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了大批已幽闭了长达900年之久的我国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各种写经、刻本、文书、档案、绢画、织绣品等大量文物,共约有五万余件以来,敦煌──这座久已湮没的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古老繁华重镇,又一次放射出了它的熠熠光彩,并立即成了世界考古界、文物界、文化界瞩目的焦点。 但紧跟着,随着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沙俄的奥布罗切夫、鄂登堡,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桔瑞超等人的接踵而来,并采取种种欺骗手段,把藏经洞内的珍贵文物,席卷…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正当中国北方爆发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远离战火硝烟数千里之外的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莫高窟,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非常偶然地在一个洞窟甬道的墙壁中发现了一个古代废弃的耳窟,其中装满了从公元4—11世纪的古代遗书与物。震惊世界的敦煌遗书由是出世。这个洞窟,后来编为第17窟,就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  相似文献   

9.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马德(一)1900年,敦煌藏经洞文献重新面世;1909年,我国学者罗振玉、蒋斧等整理刊行《沙州文录》,①其中《大蕃故敦煌郡阴处士公修功德记》,使敦煌阴氏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关系逐渐为世人所认识。1959年,金维诺先生发表《敦煌窟龛...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经洞发现了唐人舞谱残卷以来,研究这部分舞谱的主要论文有: 1.罗庸、叶玉华《唐人打令考》,载:《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冒广生《敦煌舞谱释词》,载《疚斋词论》。3.任二北《舞容一得》,载《敦煌曲初探》。4.柴剑虹《敦煌舞谱残卷《南歌子》的整理与分析》,载:《舞蹈艺术》总第七期。《敦煌舞谱残卷《双燕子》的整理与分析》载:《舞蹈艺术》总第十三期。5.王克芬《敦煌舞谱残卷探索》,载:《舞蹈艺术》总第十三期。  相似文献   

11.
耿昇 《世界汉学》2005,(3):98-120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也有一百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何谓敦煌学。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以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的绿洲城市。它的一举成名,是因为被誉为沙漠大画廊的世界遗产莫高窟及其第17号洞窟(藏经洞),1900年在此窟中偶然发现了敦煌文书(除古文书外还有典籍、印刷品,故也称作敦煌文献)与绘画、丝织物等美术品。所谓"敦煌学",除此之外,还有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等分布在敦煌周边的佛教石窟群、近郊的城塞、长城与古墓等遗址,以及利用从这些遗址发现的木简、古文书、随葬品等多彩的史料,研究敦煌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九○年的一天,道士王圆在敦煌清理一处洞窟时,发现了隐藏千年的藏经洞。洞内堆满魏晋至隋唐五代的文书和绘画。令人痛心的是,藏经洞中的珍宝很快遭到劫掠。第一个到达藏经洞的外国人是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现藏伦敦的诸多敦煌文物,便系经斯坦因之手入藏。英国著名学者韦陀将为我们揭开这些旷世奇珍的神秘面纱。大英博物馆很少展出的藏品中,有一批来自中国甘肃敦煌的唐五代佛教绘画。二十世纪初,斯  相似文献   

14.
郭煌本《修文殿御览残卷》考释黄维忠,郑炳林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经洞所封藏的古籍中,有数十卷类书残卷。1899年,藏洞被发现后,这些类书残卷随其它古籍相继被斯坦因、伯希和劫去,分别收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伯希和编号为二五二六的《修文殿...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南壁佛顶尊胜罗尼经变中绘有婆罗门看相情节,画面中的主人夫妇、建筑风格、坐具均具有西域粟特人的特点。敦煌阴氏家族与粟特人有着较深的源渊关系,通过对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及发愿文分析,推测这幅经变画或是与阴家有关系的旅华粟特人发愿出资所绘。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与敦煌藏经洞有关的几个问題。对于这些问題的叙述,只是讨论性的意见,提出来供关心敦煌研究的同志参考。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一、藏经洞与敦煌研究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一大批古代写本、文物。这是本世纪初轰动世界的我国考  相似文献   

17.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相似文献   

18.
王圆篆是谁?有一点近现代文化史知识或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就是那当过兵又跑到敦煌当道士的人,1900年5月26日,矮瘦的他带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17窟的洞壁轰然倒坍,露出了藏经洞,在以后的不长岁月里,经他手将大量珍贵文物卖给了外国人,使敦煌变成了我国学术的伤心史。  相似文献   

19.
宁晴 《敦煌学辑刊》2016,(4):104-113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戒律,为汉传佛教的僧人与《四分律》一同受持的大乘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菩萨戒经典、大乘布萨文、菩萨戒牒等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也有流行。论文认为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壁画中高僧传授戒律画,主室窟顶赴会佛及千佛图像、南北壁下部的菩萨屏风画与东壁门两侧独特的文殊变与普贤变等图像内容是对敦煌大乘佛教菩萨戒自誓得戒、忏悔等思想的生动反映,而第196窟即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代表性洞窟。  相似文献   

20.
李茹 《敦煌学辑刊》2009,4(4):112-126
北朝重视对敦煌的管理和经营,先后由令狐整、令狐休、韦填、段永、李贤、于义等显赫人物相继担任敦煌统治者。北周时期莫高窟共建洞窟15个,敦煌佛教的兴盛与李贤、于义有密切关系。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认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为瓜州刺史李贤所建的功德窟,并对李贤与敦煌、李贤与敦煌李娃的关系以及李贤功德窟供养人画像与题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