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子腾腾今年五岁,他从小就跟爷爷、奶奶长大。到了三岁,我们把他接回来上幼儿园。可是,腾腾非常割舍不下对老家的情结,尤其是对两位老人的感情。时常,儿子就会在我们面前讲起爷爷奶奶的故事,以及他的一些小伙伴们,讲着讲着,儿子就眉飞色舞,异常兴奋。老人住在近郊,不算太远的路程,平时,我一个月几乎都要回去两三次,看望老人。每次回去,我都要带上儿子,让他高兴地玩上一天,正好老人也想看看日夜想念的孙子。这一阶段,我发现他养成了不少坏毛病,我很恼火,总觉得老人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如果再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为…  相似文献   

2.
一位女性静静地躺在治疗床上,耳机里不时传出低沉忧伤的乐曲。"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一个人。""什么人?""是老人,啊,是我爸爸,他去世多年了,我很想他。"她开始哭泣:"我原来没发现这么爱爸爸,他去世时我连眼泪都没掉。过去他经常打我,现在我突然发现内心还是爱他的。"  相似文献   

3.
我的儿子惊啸今年上初三,这孩子其他都好——好学、上进、节俭,但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认死理,变得很偏激。为这事,我当父亲的没少花心思,所幸的是现在他改得多了。儿子的舅家养了一只小花猫,这只猫聪明、活泼、可爱,经常与惊啸玩耍,惊啸把它当作自己的小伙伴。他不但喜爱自己的猫,就连别人家的猫他也挺关心。甚至电视里出现了猫的镜头,也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看。而对狗呢?他始终是不屑一顾的,他说他从心底里讨厌狗的形象:一副对主人摇头摆尾、乞求食物的可怜相。他认为狗是最没  相似文献   

4.
见到陈行庚老人 ,是在省委大院的三号楼、他原来工作过的办公室里。一大早 ,当我冒着凛冽的寒风和细雨匆匆地赶到时 ,离我们约定的时间还有5分钟。但老人已经在等候了。他的秘书谢宏告诉我 ,老人是个非常守时的人 ,每周一省顾委老同志的政治学习 ,他总是到得最早的一个 ,而被那些老同志风趣地称为“冠军”。已经87岁的陈行庚老人 ,在两年前经历一场病变后 ,手脚已经不太灵便了 ,一身已经褪色的中山装 ,一双布底的棉鞋 ,不高的个子透着一股和善 ,与我们在街上看到的任何一个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同 ,但依旧红润的脸膛 ,炯炯有神的目光 ,清…  相似文献   

5.
正我有个朋友,认识他10年,跟认识他一天没差的,因为无论何时你插入他的生活,看到都会是上班、下班、回家,10年来几乎没变过,连恋爱都懒有。后来养了狗,晚上多加一项遛狗项目,无他。约他下班吃饭,他说回家晚没车位,约他周末出去走走,他说懒得动要煲剧。  相似文献   

6.
一位身形瘦小,身着蓝色中山装,须发斑白的老人,端着一盘熟落的杏子,缓缓走着,邻居招呼他,他看看,继续往前走…… 老人今年76岁了,耳朵聋了,不喜欢和人交往,他叫李长旺.村民们说,"他从塘川来到寺尔,当了两次上门女婿,都没成,幸亏遇上了我们村的李仁英,不然,我们已经吃馒头了(避讳死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黎咏芝 《世界》2005,(3):58-59
44岁的迈克尔·班纳曼是费城一名不苟言笑的刑事辩护律师,可一旦面对着他的狗——两岁的中国冠毛犬莱西,他就变得柔情似水。2003年,班纳曼在他的宝贝狗身上花了1500美元,给它买来从精制狗饰品到手工制作的狗窝等所有用品。如今,莱西拥有11套衣服,包括一件仿皮大衣和一件摩托车手夹克。班纳曼家的前门上挂着15条不同款式的狗绳,地板上则到处都是狗玩具。目前班纳曼已与一位养着5只宠物猫的女士订了婚。他说:“毫无疑问,莱西绝对是孩子的代替品。我在40岁之后拥有了莱西,并且打算不要孩子了。”  相似文献   

8.
贾晓明 《纵横》2008,(10):9-12
……那天是阴天,公冕送我到码头。在我就要上船时,突然听见有人对我们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穿着浅色中山装的男士。公冕告诉我说:他就是陈立夫。寒暄了一阵,陈立夫对公冕说:"我们对你说过几次了,你只要给他(指蒋介石)写封信,问题就解决了。"公冕只是笑了一笑.没做任何回答。陈立夫也没继续说什么。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用道德要求他人的时候,容易跟着自己内心的道德理想走高,而暂时忘记具体的道德环境,成为"道德单边主义者"至少在新时期以来,还没哪一位文化人的名声来得有如文怀沙老人这般戏剧性。一个老人,一个跟他同时代的文化人的名声来得有如文怀沙老人这般戏剧性。一个老人,一个跟他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0.
黄朱清 《铁军》2020,(3):39-41
榕城福州。在一个军队干休所,找到了扈宝经的居所。一见他,发如白雪,眉毛也白了。老人年已九旬,身体却好。他乐呵呵朝我笑着,指指嘴巴,"我牙齿没一颗假牙"。我说,"你的牙真好"。扈宝经说,"刷牙,我用两种以上牙膏,每天吃点硬东西,晚上8点以后不吃东西"。他还告诉说,喜欢拿小梳子梳梳头,用小锤子在身上捶捶敲敲。自我保健,对于曾是抗战医务干部的扈宝经来说,是他自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文史资料》2011,(3):109-115
1982年3月,我回到老家新野,不少亲属前来看望。4月15日,我大姑的外孙女薛玉才(40多岁)告诉我,她家有一位90多岁的邻居,姓蔺,曾在马云卿部下当过兵,昨天在路边晒太阳时说到了马云卿和我祖父罗飞声的事。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第二天上午就约请这位老人到薛玉才家面谈。老人叫蔺明章,年已91岁,驼背,身高约1.78米,红脸膛,留小胡子,耳背,但记忆、思路都很清楚。他说,他上过三年私塾。他家住在新野城南关原罗家糟房①对面,从小就认识我祖父。他讲的是方言,由薛玉才在一旁大声帮助我翻译。我们的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看到他累了,我就请他先回家休息,准备过几天和二哥鸿范一起登门拜访他。  相似文献   

12.
旅行轶事     
A.我是干部,家里没牛 为了搭便车我们在距离拉萨600多公里的一个乡足足等了三天。与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个叫王先的人,他是从内地来的。第四天,乡文化站扎干事来了,他戴了一顶亲友从拉萨捎来的大沿毡帽,这顶帽子挺适合他,使他显得比昨天神气多了。扎干事说起话来与别的草原人一样的大噪门,从他说话的声音里可以感受到他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三则     
《丝绸之路》2003,(1):55-55
麦克温不会游泳。有一天他掉进河里,一个少年将他救了上来。麦克温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说:“那个孩子救了你的命,我们应该给他一英镑。”麦克温说:“可是他把我救上岸时,我已经半死了,所以只给他半英镑就够了。”因灾得福布朗老人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他走到经理面前吞吞吐吐地说:“经理先生,我感到自己不久就会被解雇,因为我明知我将再也听不清顾客对我说些什么了。”“胡说!我正要调你到意见台去。”经理说。想想妻子和女儿法官:你在偷东西的时候难道没想想你的妻子和女儿吗?小偷:我想过,法官先生。不过那家店里只卖男人的衣服…  相似文献   

14.
万晴 《南京史志》2011,(3):16-17
老人就住在对门。他年近八十,脸上挤满了皱纹,密密地堆在一起,凹陷的眼眶内,有一双模糊的瞳仁。他的脚步总显得有些沉重,老旧的布鞋在地上挪到东挪到西,走几步就伴随着猛烈的咳嗽声,一口痰在喉咙里憋着,咳上几次,好不容易才能咳上来。老人终日神情木讷。白天,家中一切都是冷冷清清,唯有一条脏兮兮的狗  相似文献   

15.
听说这件事发生在犊文和犊灵还在打亲家那阵子,谁也说不上是哪个年月了。那年快过冬时,有家两哥弟商量打发日子的事。老大说:“天快冷了,我们得有一个上山去打猎,找些野物皮子来给老人做衣服,留一个给老人找吃的。你做哪样?”老二说:“我不会料理家头的日子,干脆上山打猎算了。”那阵子上山打猎,一出门就好几个月。老二扛起大棒子,带上套绳,顺着山槽子往下去了快一个月,一只大野物也没打着。一路上,他肚子饿了就吃果果,夜晚就爬到大树桠上睡觉。一天,天快黑时,他来到了一个山槽  相似文献   

16.
正用过早茶、糌粑,67岁的索朗多布杰和平常一样走出家门,没几步就到目的地。他的目的地其实就是村里一处小庙,每天他和老人们都会围着小庙转几圈,随后尽情地享受阳光,谈天说地。对于身体不便到拉萨城里转经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2015年,索朗多布杰考虑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们就自掏腰包就地安装了一些椅子,供老人们休息用。老人们就在这里,从村东聊到村西,聊完昨天又聊今天,明  相似文献   

17.
一叶 《文史月刊》2008,(10):15-17
在空军某航校离休干部任永荣家里做客,老人拿着两本鲜红的驾机起义证明书给我看,一本是任永荣自己的,我早就知道他是驾机起义的人员,没有细看就交给了他;一本是他妻子的,这令我特别惊奇!起初我还以为老人是在开玩笑,因为我在空军工作20多年了,还未曾听说过有驾机起义的女同志。可我打开他妻子的驾机起义证明书,  相似文献   

18.
平山团寻踪     
<正>一离开西柏坡,顺207国道往西走20多公里,来到一个名为"猫石"的小山村,探访一位84岁的老人叫石瀛阔。他是这个村最年长的村民,知道很多平山团的事。石瀛阔老人告诉我们,1937年秋天,猫石村地里的水稻刚刚收割,村民们正忙着种麦子。  相似文献   

19.
今年9月是谷城伯伯一百周年诞辰,也是伯伯离开我们将近两年的时候,记忆又一次把我带入了清晰的昨天。他老人家生前对我的关怀、教诲和勉励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1994年夏天我到上海出差期间,公事之余每天都随伯母一同去医院探视病中的伯伯。当时,他老人家腰间挂着一个盛胆汁的塑料口袋,可精神尚好,仍很健谈,像过去一样事事关心,问这问那;思维清晰而敏捷。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我在沪期间,正值江泽民主席刚去探望他老人家不久,伯伯向我介绍了一  相似文献   

20.
《中华遗产》2006,(4):48-49
年逾八旬的彭兴孝(右页老者)是淮阳研究泥泥狗数一数二的专家。小时家住项城县西关的他,记得县里有一条马路直通淮阳。每每到庙会的时候,他就会与小伙伴们守在那条马路边,跟进香归来的香客讨要泥泥狗。“过去逛庙会的老人都会买很多泥泥狗送亲朋好友,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子在路口唱儿歌‘老斋公,你别走,给个泥泥狗,活到九十九’,他们就毫不吝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