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生物界最会吃的动物,这年头,“文化”这个概念的包容量也大了,门槛降低了,于是有了“吃文化”。吃到一定层次的人,叫做“美食家”,饱了口福,还有了文化的厚重,比起埋头憨撑饱胀雅多了。只需多看一眼餐牌,侃一点烹调手艺,东拉西扯些历史典故,即有人抬举:别小看那位满嘴油光的胖子,人家乃美食家,文化人是也。  相似文献   

2.
消闲一隅     
鼠掉面缸里———因祸得福牛站象旁边———矮了一头虎嘴吃蚊子———枉张空口 兔子逗老鹰———没事找事龙王招帮手———虾兵虾将十二生肖新话蛇蝎交朋友———毒上加毒马遭狠鞭打———忍辱负重羊见老虎皮———望而生畏猴子扳包谷———顾此失彼鸡头安鹅嘴———不对口径狗儿坐大轿———不识抬举猪仔打喷嚏———笨嘴拙舌走后门也得买票某日,乘公共汽车。一位乡下大伯上了车,掏出钱来找售票员买票。“同志,俺到十里河。”“哪上来的?”“俺从后门上来的。”售票员一听乐了:“走后门也得买票。”误点一天早晨,一个人打电…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热映时,我就存想,央视真应该去找陈立当顾问。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真能说得一口好菜的大概也只有陈立兄了。后来听说他果然是此片的幕后顾问之一。再拍《舌尖2》,他又是美食顾问。陈立被称为“杭州七大怪”之一。也许是闪为这个浙江大学的教授,却偏以美食家闻名。有报道称,“陈立在被媒体打捞出来作为美食家之前,是专攻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教授”,而我正是当年打捞陈立的媒体人。  相似文献   

4.
袁枚是美食家。他官当.得好好的,突然辞职不干了,花300金购得随园一处,从此“四方客至,坐花醉月,樽酒联欢殆无虚日”。日子过得逍遥而浪漫。又作了《随园食单》,“家储嘉肴美酿甚夥”,纵使临时来客,也“肆筵设席,每咄嗟而立办也。”  相似文献   

5.
乌鸦与狐狸     
从前,有一只狐狸很想吃树上的果子,可它怎样跳也吃不到。这时,一只乌鸦飞到了果树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果子来。狐狸一看,马上心生一计。它先是赞美乌鸦如何得行,然后就和乌鸦攀起亲戚来。乌鸦高兴地把果子丢给了狐狸吃。狐狸吃完以后,就对乌鸦说:“今晚请你到我家吃晚饭吧!”乌鸦同意了。狐狸回到家后,只做了一锅肉汤。等乌鸦来了,狐狸就把肉汤盛进盆子里摆在桌上,然后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肉汤已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族人不仅至今仍然保存着令世人难以置信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姻,而且其饮食文化也与众不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当地人常年吃的猪膘肉。 猪膘肉又称琵琶肉,因形状酷似琵琶而得名。在每年的年末岁首之际,居住于山峦间金沙江边的摩梭族人家就磨刀霍霍,家家将养得肥胖滚圆的猪杀了用于猪膘肉的制作。他们将杀死的猪的猪毛褪尽,取出五脏六腑,再用刀剔尽骨头之后,在胸腹腔内装进佐料,然后将整头猪弥合如故,再剁去四蹄,猪就变成了一头光溜溜的“琵琶”了。这样整理完毕后,再用重达三四百斤的大石板压着,直到…  相似文献   

7.
从前,跳蚤和虱子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跳蚤和虱子一齐做饭吃,正煮饭时,跳蚤心想:今天煮的饭少,不够两个人吃,得想个办法独个吃。想着想着,灵机一动,对虱子说: “哎,我们俩打个赌吧!”虱子摸头不着脑,问道; “打什么赌啊?”“这样吧,”跳蚤想了想,比手划脚地说:“我俩一同上山背柴去,看谁先把柴背回来,饭就归谁吃。”虱子听了,心想:跳蚤跳一步,我得爬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在长江边,生产队有三条渔船,父亲是一名船员。在我的记忆里,家中几乎天天有鱼吃。母系总是鼓励我吃鱼头,她说:“从小吃鱼头,长大有人求。”而且无论大鱼小鱼,母亲从不帮我剔刺。有时被鱼刺卡住,母亲把鱼碗顺着旋转三圈,一边旋一边说:“鱼刺下,鱼刺下。”如果还不行,又把鱼碗逆旋三圈,说:“鱼刺上,鱼刺上。”再不行,就夹一个大饭团让我吞咽下去。等我的儿子开始吃鱼时,妻总是为他剔去所有的刺,小心翼翼地喂他,看着他吃下,而且只让他吃鱼肚子那一块。我说:“让他自个儿吃吧,锻炼锻炼他。”妻说:“卡了怎么办?”我说:“卡了就卡了,让他从小吃点苦不是好事吗?”后来儿子第一次单独吃鱼便被卡住了,痛得直哭。妻直埋怨,说什么也不让儿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名馆”太多了。 吃主儿多,饭馆自然就多,这是常理儿。 讲究“吃”的风气是自打满清入关之后才大兴起来的。当初的“满汉全席” 何等红火,寻常百姓甭说吃,连见恐怕都没见着过,也就落个听听的份儿吧。至 于把“吃”当成文化的事儿是近年来嘴馋的文化人儿新发明的。因为文人的吃 毕竟和普通百姓不太一样,吃要吃出个雅绪来,反正有人掏钱,吃了喝了总得 有个说词,要不怎么叫文人呢。这是闲话。论吃,吾辈曾就教于金老寄水先生, 他言及,所谓满汉全席虽则是中看又中吃的,但内中规矩甚多,行止坐卧僵僵 硬硬,没吃东西却先自饱了七分。真吃,还要能吃出个滋味儿来,得去山东馆,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其实就是拿着一把木头枪上战场,觉得自己很英雄,实际上是个木头枪,一枪就被人打死了,自己还打不死别人。”——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周亚辉  相似文献   

11.
有些情节不是特别严重的复出也不是不能.毕竟不该一棒子把人打死。但“悄然”复出就不应该了,按正常的程序来,更要信息透明,该公示就公示。重新起用应该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唐彬 《神州民俗》2007,(1):38-39
生意人最不高兴第一单生产不成交,上多最不喜欢顾客上午去退换货,出租司机一听第一趟乘客要去殡仪馆就翻脸,不管是生产人还是普通人都讨厌“四”喜欢“八”,生日时不能吃西洋菜,“空屋出租”要说“吉屋出租”、“伯母”要称“伯娘”、“猪肝”叫“猪润”、“猪血”叫“猪红”、“猪舌”叫“猪”、怀孕三个月内不能声张怕BB“小气”(少气),不能当面夸宝宝长得胖……广州人讲究意头,估计边地球人都知道,但要说讲究有如此之多,即使有的本地人也未必全都了解,刚来广州半年的陈姨,就是因为广州人这些在她看来是“迷信”的意头讲究与亲家母心生隔阂,正吵着要回湖南老家。 入乡随俗,看来,这些意头土的讲究,新移民们也得了解一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二战时期日军是亚洲最精锐的军队,用约克公爵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日军一个师团抵得国民党士兵3个军。”但是抗战中日军伤亡比国民党大的战役也不少,符合“死得窝囊”的日本将军级别的军人,起码就有3个。说到这,可能有人急着要举出例子来了:“阿部规秀,被咱八路军一迫击炮送上了西天。”可是至少他是在指挥突围的时候被打死的,算是死在战斗中,够不上“窝囊”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小田四十二岁到团田寨文财主家当长工,每天早出晚归,牧羊放猪砍柴打杂活,累得又黑又瘦。小田四帮了三年,得不到一分工钱,吃的是杂粮拌康秕,穿的是初来时,文财主老婆给他的一套麻布衣,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了。可悭吝狠毒的文财主还骂他:“穿衣不爱惜,三年就穿破一套新麻衣!”  相似文献   

15.
很古的时候,人们是用树叶子遮身,喝生血、吃生肉过日子的。那个时候,树木也是长得又粗又高,不但身子结实,还有一双又亮又看得远的眼睛。人们打猎撵野兽的时候,树枝就帮着瞧,野兽跑到哪里,它就指到哪里,人们也就追到哪里。这样,只要被追赶的野兽,就休想跑脱,人们每天都要打死很多野兽。猎神急了,跑到观音老母家,苦苦哀求:“望菩萨发个慈悲,救救我的‘紫辉’”,猎神淌出了眼泪,“照这样下去,不消两年,我的牲口就会被撵绝了!”观音老母听了,觉得有理,答应了猎神  相似文献   

16.
从前,猪和狗一同帮一家主人。一天,主人对猪和狗说:“今天,你们两个到地里劳动,谁劳动就谁吃饭,谁不劳动就吃菜。”猪和狗应声一同下地去了。它们来到地里,猪用嘴使力往前拱。它拱呀拱,拱完一大块地走回家去了。而狗呢,一到地边呼呼地睡大觉。睡了大半天,它看到猪拱出一大块地,它就翻身跳起来,跑进地里乱蹦乱跳一阵。这样,一块地里到处都踏满了它的脚迹。然后,它也就跟在猪后边走回家去了。一到家里,主人就问它们道:“今天你  相似文献   

17.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20世纪40年代反映贵阳少数民族风情的漫画。一幅是一对苗家青年一身黑,正在山盟海誓,其词曰:“黑天黑地黑溜溜,二人都在黑里头;咬破指头吃血酒,往后不许把我丢。”一幅是一对热恋中的苗家青年正相拥盟誓,其词日:“生要缠来死要缠,不怕雷公打眼前,雷公要打一齐打,阳间打死阴间缠。”感情之强烈,令人读之震动。  相似文献   

18.
古时候,怒江和龙川江是亲兄弟,虽然分了家,但相处得很好。兄弟俩都是远近闻名的狩猎能手。一天,哥哥怒江上山打猎,他带着弩箭出门,不一会就背回来一只射死的麂子。按照传统的习惯,分了一半给弟弟龙川江,有福同享。过了几天,龙川江也到山上狩猎,打死了一只马鹿。他把肉背回家后,私心发作,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的画芭蕉卷叶一九五○年春节前,老舍先生选了四句苏曼殊的诗,请白石老人作画。内中一句是:“芭蕉叶卷抱秋花”。老人因为不熟悉芭蕉叶卷的情形,时当严冬,又无实物可作参考,逢人便问芭蕉的卷叶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的?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结果便没有画上卷叶。于兹一端,足见老人下笔作画之慎。宋文治以地方菜喻画风不少著名书画家也是美食家。宋文治讲究吃,可谓美食家中的佼佼者。他还将画家的个人风格与地方菜的特色风味联系起来作比喻,妙语迭出。他说,吴湖帆的作品“糯”,犹如苏州菜,讲究清润可口,所以我学他的“…  相似文献   

20.
人是生物界最会吃的动物,这年头,"文化"这个概念的包容量也大了,门槛降低了,于是有了"吃文化".吃到一定层次的人,叫做"美食家",饱了口福,还有了文化的厚重,比起埋头憨撑饱胀雅多了.只需多看一眼餐牌,侃一点烹调手艺,东拉西扯些历史典故,即有人抬举:别小看那位满嘴油光的胖子,人家乃美食家,文化人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