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提出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 ,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为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省委、地委都作出了安排部署。政协安顺地区工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西部大开发大讨论 ,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投身西部大开发。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首先 ,要加强学习 ,更新观念 ,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 ,学习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讲话 ,学习中央、省委、地委关于西部大开…  相似文献   

2.
桑杰 《攀登》2010,29(5):2-4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作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交通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大量资料 ,研究了西部交通发展的历程 ,考察了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交通干线 ,分析了影响西部交通的主要因素 ,论证了西部交通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认为适当发展西部交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阐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构想及取得的成就,并从中得到启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所谱写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贵阳怎样干,贵阳的优势在哪里?有何劣势?4月7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千里迢迢来到贵阳参加中国贵阳·西部大开发高层研讨会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 记者:于老,你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会给西部的普通老百姓带来什么? 于光远:这不用说,一定是利益。开发这两个字本来就说明了这一点。现在在这两个字前面,又加上了一个“大”字,这说明机遇更大,机 会更多。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这个“博”指的就是西部。如果西部经济搞上去了,中国的经济也就上去了。 记者: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全国上下人人关心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已经到来。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曲青山 《百年潮》2010,(5):34-34
曾培炎同志的回忆录《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一书,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这部回忆录,适逢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推出,这是对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最好纪念,对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过程和实施情况,对宣传西部大开发的辉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西部大开发必须依法进行 刘海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的文章。提出要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立法工作。文章认为.第一、要加 强西部开发的立法工作。1、要着手研究和制定”西部开发法”。西部开发法“是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藏》2001,(3):59-59
刘海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的章.提出要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立法工作。章认为.第一、要加强西部开发的立法工作。1、要着手研究和制定“西部开发法”。“西部开发法”是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西部开发法”应将党和国家关于开发西部的政策法律化,明确规定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方针、指导思想、开发机构和实施步骤.尤其要规定环境资源保  相似文献   

10.
冯敏 《攀登》2000,19(5):49-50
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指导西部大开发实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必须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行准确理论研究定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旅游形式的改变,生态旅游地逐渐成为旅游活动主体的聚集点。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生态旅游地,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由于其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旅游业发展潜力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区域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提出了解决湿地水源、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与生态敏感区管理、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科技兴旅、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等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姚丽斌 《人文地理》2001,16(3):94-96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中分析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认识误区:不计自然成本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和消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零增长观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取节约型资源战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广亮  甄峰 《人文地理》2009,24(5):87-91
本文在绿色产业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热点的背景下,提出在江苏省北部沿运河地区适宜重点发展绿色产业。首先分析了苏北沿运河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撑条件,进而提出了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中重点分析绿色产业选择方法和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循环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并指出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这对明确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形成苏北沿运河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品牌,培育区域发展优势,打造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新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河口是河口区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模式。本文在分析珠江河口区面临的严重挑战和遇到的难得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河口是珠江三角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模式。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建设珠江生态河口的战略对策.以期为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孙凌宇 《攀登》2011,30(2):71-74
青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而又极其脆弱,选择绿色发展,既符合青海实际,也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屏障的需要,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青海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导资源濒临枯竭和经济持续衰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城市生命周期,构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理论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测评了其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结果表明,目前大庆市生命周期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具有较强的优化调控潜力。最后,从提升发展理念、发展基础、主导动力、核心功能与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大庆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17.
西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构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环境的特殊性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区域发展及城镇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本文分析了西藏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了今后西藏城镇发展和建设应该重视和解决的七个方面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生态计量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敏 《人文地理》2009,24(6):116-120
基于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针对我国旅游业生态计量方法上的欠缺,引入欧盟适合生态计量的Cloverleaf方法。在介绍Cloverleaf方法各个理论组成部分,分析该方法在旅游业的具体应用,并运用Cloverleaf方法对意大利的Ponza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况加以评估。结合案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常规方法,为旅游业的生态计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提出了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的实施对策。作者强调,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为基础,以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为龙头,以生态旅游市场为依托,体现生态教育功能,关注社区利益,重视生态环境保育和生态补偿,通过适度开发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佳宏伟 《史学月刊》2004,(6):112-119
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