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年来,赤峰地区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文章在总结赤峰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试着分析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瓶颈和问题,给出建设性的解决途径,以促进赤峰地区博物馆事业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在深化改革中前进,就其发展方式来说,博物馆的发展已从个馆 单独发展逐步向群体联合发展的方向转变。在目前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正在实施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基本走势,符合国情和民情;而作为社会 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克服过去由于结 构单调、政府一统所带来的弊端,努力形成健康、稳定的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体系。本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讨博物馆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措施,展望博物馆事业 的发展前景。一、关于…  相似文献   

3.
张启芮 《丝绸之路》2011,(20):114-116
中宣发[2008]2号文件的下发,宣告了博物馆真正迎来了"免费时代"。"免费时代"的来临,既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阐述了目前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免费开放后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对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1941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立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市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成都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市的博物馆化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私人、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投资博物馆的建设事业,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为成都市博物馆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由人员、机构、设备、经费、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其中尤以人员和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员和管理中,馆长更是关键因素。在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博物馆馆长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博物馆馆长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做了一些工作,才奠定了今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当我们谈论博物馆馆长的作用时,绝不能忘记博物馆馆长已经作出的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现在普遍存在着馆长的质量与水平不能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老化、非专业化和馆长缺乏自身严格要求等现象,并且由此导致了博物馆管理上软弱、杂乱、效率低的局面,严重地阻碍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行 《丝绸之路》2010,(20):84-87
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坚持科学发展,科研成果辈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其功能具有文化遗产事业的共性--教育、科研、经济功能,博物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两项功能上.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博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文博工作大力支持,博物馆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然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力量。一方面,无论博物馆事业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如何变化,科学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和性质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另一方面,博物馆科学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撑体系。今天,博物馆必须保持较高的科学水准和较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柳州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促进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本文在通过分析柳州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内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提升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途径,以达到对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工作起到参考目的。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是博物馆事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管理水平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博物馆工作的优劣和事业发展的前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五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博物馆如果具有科研专家、藏品、建筑、设备和经费条件,没有科学管理,也很难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加强对博物馆的管理,才能使博物馆充满活力,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谈如何发展我省博物馆事业袁锦标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窗口。解放前,我省有过两座博物馆,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博物馆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发展迅速。现在,全省已建馆32座。这些馆共有藏品...  相似文献   

11.
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山区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了"廊道+沟域+节点"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以门头沟区为例,其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走廊带沟域促节点",这符合提出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交通线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廊道,在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行政上的界限;沟域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山区发展的最佳区域;村庄是山区发展的主要节点,通过集聚式发展,符合山区发展空间优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resent a conception of eco‐development as a model for the shaping of a broadly understood lifeworld. It seems to be especially promising in the new social reality of the post‐Communist states, where the lifeworlds have deteriorated badly, both at each spatial level as well as in its biophysical, psycho‐social and technical‐production aspects. First, an interaction model of a lifeworld is presented, followed by a conception of eco‐development with its basic, i.e.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ants. The article closes with a list of arguments for eco‐development as both an effective and humanist concep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ts spatial dimension.  相似文献   

13.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钢民  李胜芬 《人文地理》2009,24(1):114-118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管理的粗放型及短期化倾向,导致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使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作为描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系统能够承受旅游活动强度的量值,旅游环境承载力既是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又是判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深入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基本路径: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以及完善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配套机制,这为控制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拓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峻 《旅游科学》2005,19(6):67-71
本文回顾了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背景,明确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的战略。在通过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生态旅游定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要从生态旅游认证,生态旅游规划、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等3个方面来发展生态旅游,真正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产是将旅游业和房地产两大产业融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地产开发模式,目前已经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的开发与运行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本文对于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风险从量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构建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的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综合权重,以此建立起基于多层次灰色模型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模型。并以A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A企业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处于一般风险与较低风险之间,适合进行项目的开发与投资。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use of the term ‘technocratic’ to describe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the concomitant use of ‘technocrat’ to describe professional experts who engage in development work. It locates the use of these terms as pejorative labels within understandings of professional experts as part of an apparatus of governmentality that depoliticizes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t argues, however, that such understandings miss the crucial point of engagement in development practice between these agents and other actors which opens ‘learning spac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for a range of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are shifting at a global level. Once described as an ‘invisibl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is now being framed as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development issues of our time. Concern over the historical absence of mental health from the development agenda — despite its being regarded as a major obstacle to development — has led to its recent inclusion in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ree intersecting axes key to its inclusion in the SDGs: 1)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ental disorder to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 the quant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 as an economic burden; and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distress and poverty.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foste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and shows how, at times, interventions in the two fields work together in producing reductionist, economistic, individualized and psychologized responses to poverty.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他洞见先进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努力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回顾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自主研发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实践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有必要将中国城市新区开发运动理解为新区空间快速开发与城市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相统一过程。本文引入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双统一"过程。首先,将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具体化为三个分析维度——选择性的空间发展战略、选择性的国家权力和国有资源空间配置。进而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从国家空间选择性角度实证解析了其发展的"双统一"过程。主要结论是:国家的空间选择性给河西新城的开发配置了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战略、权力和国有资源条件,引导社会资本的集中涌入,塑造了不平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国家空间选择性主导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河西新城发展的房地产化。  相似文献   

20.
In many popular intervention methodologies aimed at stimulating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idest possible sense) the idea of ‘participation’ is a leading principle. This article will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cess in which actors are supposed to participate is often thought of as being a process of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and/or social learning. It will be argued that such an operation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processes is based on inconsistent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an easily lead to un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due to an inability to handle conflicts. As an alternative it is proposed to use negotiation theory as a basis for organiz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efforts.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a shift in thinking about participation are far‐reaching: it requires new modes of analysis, and different roles, tasks and skills for facilitators of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