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对麦积山165窟两草宋代菩萨塑像的丰富内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作了透辟恰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陈月莹  魏文斌 《华夏考古》2021,(2):111-120,128
作为文化遗产虚拟复原的重要手段,BIM技术需明确其复原理念和方法.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为例,阐述文献、数据、调查与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复原方法,所遇问题和复原意义,指出BIM技术在遗产虚拟复原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为日后的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炳灵寺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炳灵寺169窟塑像、壁画的总体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孙晓峰著《天水麦积山第127窟研究》一书的内容、意义和不足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董广强 《文博》2009,(6):147-150
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从后秦到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品,通过近期的系统调查,发现除了普通的泥塑工艺以外,还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泥塑烘烤工艺,使泥质塑像的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陶质化的现象,这对于古代塑像的工艺研究、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顾晓燕 《丝绸之路》2011,(10):22-23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集中表现。本文重点分析了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创作理念的承袭,并进一步探析了该窟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石窟第43窟是西魏皇后乙弗氏的瘗窟,此文从建筑、墓葬、丧礼等新的视角对该洞窟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外檐建筑可称为"庙",中间穹庐顶的空间是孝子守孝的"庐室",后室为"柩室"。在"庐室"内原有乙弗氏的容像。另外第44窟应该是仿照第43窟原来的容像而开凿和塑造的供养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乙弗氏样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虽然地处宋金交战前线,但秦州佛教中心麦积山却佛教兴盛,重修之风盛行,与南方佛教交流时有发生。麦积山第43窟存有一条南宋淳熙二年(1175)墨书题记,记录了湖北当阳县景德玉泉禅寺僧慧德,重回旧隐地麦积山瑞应寺一事。该题记是研究宋代麦积山与湖北玉泉寺以及南方佛教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胡同庆 《文博》2010,(1):57-67
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三十年来有关钟山石窟的研究情况以及有关钟山石窟的开凿过程,然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准确、详细地介绍了3号窟的洞窟形制、造像等具体内容,并对该洞窟的形制特点、宗教信仰、主尊定名以及文殊、普贤和十地菩萨等相关题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对造像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公元6世纪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已相继出现了如长安、洛阳、凉州、平城等华夷交驰、万民涌动的具有近代城市意义的大型都会,城市成为各族人民商贸交流、文化互动、民族融和、宗教传播等人类所有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层面广泛交流的重要载体。由于中国古代城市多为土木构筑,历经王朝兴废、战争摧毁等因素,如今,我们除了在古代文献描绘中寻觅古代城市的容貌外,已经无法看到一座千年以上古城的完整肖像了。公元6世纪时期的中国北方城市究竟是何等样貌,若单纯在文字典章中追觅这一答案,显然令人难获满意。所幸,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尚保留了极少量的古代城市图像。在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7号窟经变壁画中,即保存有一幅完整的6世纪时期中国北方城市图像,这一城市肖像画为我们了解1500余年前中国北方城市的诸多细节,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今天,若以图证书,则城市荣光依稀尚存。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127窟西方净土变中的建鼓图像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乐器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一方面展现出北朝晚期中原北方地区通行的建鼓样式,对于探讨先秦两汉时期的建鼓发展与演变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说明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加快以及净土思想的传播,建鼓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含义也被纳入佛教音乐图像之中。  相似文献   

13.
安毅 《敦煌学辑刊》2008,1(1):171-174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东段,沿线分布了众多的石窟,而这些石窟中最为著名的有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和东端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莫高窟以壁画艺术著称,麦积山石窟以北朝雕塑闻名,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敦煌学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而麦积山石窟的研究仍然进展有限,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研究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石刻中浮雕线刻占有重要地位,其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浮雕"护法神王像"和"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是隋代石刻艺术之珍品.  相似文献   

15.
张煜 《古籍研究》2002,(4):128-130
庐山释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荷兰学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中,称他在“诸多方面均成了启动下一个阶段中国佛教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第一阶段中国佛教的最为彻底的终结”。这并不是夸大其辞。慧远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该窟借鉴了初唐以来莫高窟《维摩变》与《文殊变》相对表现的空间格局与视觉经验,中心佛坛文殊造像与西壁《五台山图》实际上直接脱胎于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塑绘结合的《文殊变》,并因第61窟史无前例的文殊主题,相应有极大拓展,基于佛坛文殊造像之需要,曹氏画院运用"空间单元"图式结构,重构了中唐《文殊变》中的《五台山图》,赋予其"独立"而宏大的格局,并在以文殊造像为中心的文殊语境中,实现了以《文殊变》与《维摩变》对应结构为主体的宗教与图像内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伶 《神州》2014,(9):207-207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总共12集的电视纪录片,介绍了当今世界的九个大国风雨飘摇的辛酸历史,同时也给予人们启发,从这些大国的成功历史上如何吸取经验?中国要如何发展进步才能终成世界强国?从这集法国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尊重思想、发展思想,才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9.
张妮 《神州》2013,(2):8-8
本文通过对《活着》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生活哲学的解读,进而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中国式的“活着”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牛潇靓 《丝绸之路》2014,(22):59-60
敦煌石窟艺术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划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种题材。从历史年代角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