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缅甸人只有名没有姓。但绝大多数缅甸人,都习惯于在名字前面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长幼、尊卑之别。 譬如:一个名叫“登”的男子,他自称或长辈呼唤,就叫他“貌登”(貌意为年青小伙子);同辈则叫他“哥登”(哥意为兄长)。如果“登”是个女子,那么长辈或平辈就叫她“玛登”,自己谦称时也用“玛登”(玛意为姑娘、姐姐)。对上了年纪或有了名誉地位的人,是男子就尊称为“吴登”(吴原意为叔、伯,此处转意为先生),是女子则尊称为“杜登”(杜原意为姑、婶、大妈,此处转意为女士)。  相似文献   

2.
《列女传》现存104篇,每篇均有四字标题。标题的拟定具有以下三条规律:第一,虽然是“列女”传记,但标题的命名却以依附于男子得名者为多数,纯以女子自己的名字直接作为标题的情况极少。第二,凡是传中女性得到国君的嘉奖赐名者,都会将这一赐名用于该篇的标题。第三,基本上每个标题的首字均为国名或地名以显示其所在区域,这种地名都是妇女出嫁后夫家所在地的地名。  相似文献   

3.
读《红楼梦》时,一般读者只注意到宝钗的端庄稳重,黛玉的咏絮奇才,湘云的开朗大方,却很少注意到宝钗“每夜做活”,黛玉“裁衣”、“绣花”,湘云会刺绣别致的扇袋儿……此外探春会做鞋、莺儿会结络子、编花篮……为什么大观园的小姐丫鬟们几乎人人都有精湛的技艺呢?她们的技艺是谁教的?何时学的?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这些技艺对她们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一系列的疑问涉及到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一种传统教育习俗——闺教。尽管封建社会统治者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但普通的民间女子却一直接受着闺教这样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这种…  相似文献   

4.
沈光头 《丝绸之路》2006,(11):74-74
缅甸全民信仰佛教,因而缅甸又被称为“佛国”。据说该国僧侣有50多万人,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就有一个和尚。但这个数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为凡是篤信佛教的家庭,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男子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当和尚的经历,女子至少要有一次当尼姑的经历。在佛教徒看来,无论男女。如果没有这种经历,就是没有信仰,为人不可靠,这个人的诚信就比较差。因此,许多人一生中都当过好几次和尚。  相似文献   

5.
刘雪洋 《神州》2011,(2):55-55
我国现行《刑法》制定于1979年,对强奸罪的保护只注重于男子强奸女子一种形式,导致长期以来对男子强奸男子、女子强奸男子以及女子强奸女子这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制裁难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目前,世界各国对强奸罪已不区分性别,我国《刑法》亦应与时俱进,给强奸罪实施一场“变性”手术。  相似文献   

6.
姚亚丹 《福建史志》2000,(6):37-39,43
中国传统教育渊远流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统治者几千年不断的加强和深化。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科举制的产生为读书人步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中国妇女的教育却始终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展开。“古者教之有方,男子八岁而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教”。女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 《神州》2010,(6):77-78
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佚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相似文献   

8.
对于有才气的妓女而言,性与爱几乎是无法统一的,她们从职业上提供声色服务时,纯粹是一种财色交易,虽说是“夜夜入洞房,宵宵留客新”,却与“爱”字很难沾边。这种情况无形中又决定了青楼中之佼佼者,虽广交异性,为之献艺献身,而自己心底炽热的爱情火星并未因低贱的职分而彻底泯灭。相反,一旦遇上个自己认为值得真心相爱、以身相许的男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似文献   

9.
一、敦煌少女发型 在民间妆扮中,少女束发梳髻,表现是最为突出的。县志说清代时的敦煌“女子未嫁垂发辫,嫁始束发梳髻”。这种风俗和现代大略相同。姑娘未出嫁前梳辫子,一结婚便剪了辫子烫头发。但在唐代却不同,唐代敦煌民间秉承的是汉代遗风。《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以簪结发梳髻表示到了成年,叫“笄”。因此束发梳髻是一切成年少女的象征。到了梳髻的“笄年”,民间少女便打扮得殷勤了,莫高窟壁画上已有反映。如在中唐的弥勒变中,有一个农妇就是梳了个高髻在那里劳动,卷着袖子挥手撒种,说明劳动前也要简单打扮一下。敦煌曲子词中也有反映:“忆昔笄年,未省离阁,生长深闺苑。闲凭着绣床,时拈金针,拟貌舞凤飞鸾,对妆台重整娇姿面。”(《倾杯乐》)伯二八三八《竹枝子》里还作了这样的描写:“颜容二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人死了,女人不能改嫁.但是,男人可以用暴力的手段强抢妇女.1935年12月,侏儒山发生一起抢亲事件就是这样.被抢的是一个饥民小姓的孀妇,抢者是当地大姓.在抢亲之前,首先通过周围的家门(同姓),特别是有威望的族间人士,一方面靠他们打听消息,看孀妇住在那间房里,夜间家里有什么人,什么时候抢为宜;一方面给些酬劳费,以便在抢亲时解决可能发生的误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12.
在镇沅县苦聪人的男子中,无论老人、壮年和小伙子,人人都有一根二指宽,由红、黄、绿、蓝、白五种颜色织成的彩带。苦聪男子们都习惯用这种彩带做帽带。有的则把这种彩带拴在三弦上和弩柄上做挎带。这彩带是苦聪人的小姑娘送给小伙子的定情物,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带在身边。传说在古代,有个名叫娜婼的苦聪姑娘,刚十五岁爹妈就死了。由于家庭贫困,爹妈死后除了一只小孔雀,一把木锄,一把竹刀,一个抬水的竹筒外,别的什么东西也没有给她留下。孤独的娜婼,日夜和她做伴  相似文献   

13.
“伊”和“卓”是玉树藏区两种不同风格的民间歌舞。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期上慈仁桑姆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介绍。文章说,在歌舞时“伊”几乎都是男女各半围成圈,由左向右顺时外舞动,又称“国伊”,即圆圈舞。“伊”的动律特点是以颤屈、动律为主,双膝在胯部下发力,上下自如流畅地颤动。在舞蹈情绪上,男子动作夸张粗扩、热情奔放、起伏跌荡,显露出高原男子的阳刚之气。女子则低头弯腰,起伏适度自然,含秀隽逸,隐露藏族女子的阴柔之美,两者配合默契,有一种与大自然融洽和谐的气氛。“卓”有两种,一种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三姑娘     
过去有一个富人,他有三个姑娘。这三个姑娘都长大了。一天,富人把三个姑娘都喊在他跟前,一个一个的问话。他先问大姑娘:“我的好女儿,告诉我,你穿得好吃得好是怎么来的?”大姑娘回答说:“是靠父母亲的福气,没有父母亲,我穿不好吃不好。”富人笑呵呵地点点头.又问二姑娘道:“我的好女儿呀,告诉我,你吃得好穿  相似文献   

15.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也忘不了奶茶,尤其是沙依提大婶烧的奶茶……喝奶茶是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种饮食习惯,在特克斯草原,哈萨克族小伙娶媳妇不仅要看姑娘长得漂不漂亮,还要看烧奶茶的手艺好不好。沙依提大婶算是草原深处顶呱呱的哈萨克女人了,她不高不低、不胖不瘦的身材,黑里透红的脸蛋上一笑还有两个小窝窝。别看她40多岁了,年轻时可是这草原上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大婶叫沙依提,18岁那年,特克斯草原上搞“姑娘追”比赛,大婶本不想去,可是不去会被草原上的人笑话,在阿帕(母亲)的再三劝说下,她牵出自己那匹大黑马,换了件平日里不大穿的红色小袄。可能是衣服太紧了,把大婶的前胸顶得高高的,活像一对跳动的小兔子,骑上马还没走进赛场,霍地一下围来了几十个骑马的小伙子。按照“姑娘追”的比赛规则,姑娘骑在马上,对面并排站着一溜等待姑娘选择的小伙子,姑娘看上哪一个小伙子,递个眼神,小伙子立刻上马向着草原深处飞奔,看上小伙子的姑娘立刻扬鞭直追,如果跑在前边的小伙子看上了追赶他的姑娘,他就会故意拽着马缰绳,让马跑慢一些,等姑娘追上来了,让姑娘在自己身上抽打三鞭,然后姑娘再跑,小伙子再追,追上了就一把把姑娘从马上搂进自己的怀抱,这时候被搂进怀里的姑娘要乖乖...  相似文献   

16.
《华夏人文地理》2014,(4):202-202
一天十个小时的煤矿工作结束了,但这名矿工还要在下午四点到十点半之间不断烧煤。当火焰伏低。煤堆里剩下的就是一块块焦炭。这种燃料的热值更高。可以供他的家人烧饭和取暖。若有盈余。他的妻子还可以拿到附近兰契的集市上卖。这里是印度北部。“我看着这个男人——他有三个孩子,我自己有两个。”摄影师罗布·肯德里克说.“同是父亲。我们的处境却差这么多。”  相似文献   

17.
台江县翁你河一带的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古以来由青年男女在“游方”场上通过对歌方式自由恋爱,婚娶形式分两种:一是夜嫁;二是日娶。夜嫁是男女双方通过“游方”达到情投意合,决定结偶之后,瞒着老人采取的一种突袭结婚方式。女子借口晚上去“游方”,乘便弃家连夜奔往男方家去。夜奔之前的一两天,女方将情况告诉自己最好的女友,并将出嫁须随身携带的衣服、首饰等藏匿起来。当夜,女子向父母谎称仍去游方,空手出门,然后由其女友将藏匿的物件设法带到游方场上,交与男方去迎娶的人们(陪同新郎迎娶新娘的伴郎,人数不定,但与新郎加…  相似文献   

18.
《文史天地》2008,(4):71-72
《晏子春秋》卷六记载,春秋时齐灵公喜见身边的妇女作男子装扮,于是媵妾侍婢都穿上了男人服装,戴男人装饰。国中妇女一度纷纷效法,城乡之间满目皆是男装女子。如此一来凡公共场所便无法分清男女,弄出许多不便和笑话来,因此造成的官司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齐灵公不得不下令:唯宫中女子可照常男子打扮,民间女子禁止穿着男服。命令虽出,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罗泽会 《神州》2012,(1):12-12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但它却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完成这一创造的源泉。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小世界”。要把班级的几十个学生培养好就更不容易了,它需要关爱、需要责任、更需要付出。现在,社会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也会自然而然地加大,这种变化向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就学业,成就明天,  相似文献   

20.
在黔东南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交界一带的苗族侗族杂居地区,有“拦路刁难”这样一种有趣的婚俗:本村的青年男子对于任何异姓的本村姑娘,据说都有求婚的优先权。如有某个姑娘嫁给外村人的话,出嫁的那一天,年轻的儿郎们就要到半路上去阻拦,蛮缠着不让走,要同新娘对最后一次歌。因为这是礼俗,新娘即使不乐意也得奉陪奉陪。他(她)们对唱的歌词内容,多半是说大家从小一起生活,一起玩乐,一起拾柴割草,一起牧牛放鹅,一起谈情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