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的中国经济体制,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开始思考并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刘少奇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从调整所有制关系、改革经济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等,在许多方面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才能搞清楚.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有益探索,是因为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比其他时期更准确.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他的领导紧密相连。而苏联模式则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模式。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影响着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本文通过梳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初步认识、毛泽东在新中国筹建中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中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维护三个历史时期,说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目标上变工业化为四个现代化,开始摆脱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决策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兴旺起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与时俱进,使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并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邓小平设想的50年发展的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这种探索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传统框架,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来摆脱困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也要求我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缩小差距。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由于这是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而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高宁 《沧桑》2010,(12)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高宁 《沧桑》2010,(6):8-9,26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1956~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中国建立了几乎单一的公有制。然而从中共八大开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便对所有制结构多样化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不过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坚持,在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三次反复,最后完全中止。究其原因,国内因素主要是由中共领导人对所有制的认识水平决  相似文献   

9.
在史学领域,分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分歧、争论较多的问题.2015年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国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1956年为中国结合实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时期,或者说是以苏联的建设道路为目标模式的时期;1956-1978年为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或者说是要突破苏联模式,试图把计划经济体制加突出政治和群众运动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时期;1978-199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92-201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时期;2013年以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熟和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中期我国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王真50年代初期,苏联的建设模式曾对我国发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完全是以苏联为师的。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我国注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大与八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在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都有重要建树,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2年后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大会。对八大和十六大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其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可以加深对十六大确立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织路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Li Hanjun's views on socialism. Li Hanjun was one of the main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expressed his vision and ideas of socialism during the 1920s. Like many other Communists in the early CCP, he was convinced that China should take a socialist road. Yet, in respect to how to realise socialism and what kind of socialist society should be built, Li held a view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m. In his opinion, the governing institutions in a socialist society should be democratic and autonomous rather than centralist and bureaucratic;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hould be administered and managed by an association of free and equal producers in the form of cooperatives instead of by the state and its officials. These views were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Soviet centralised state socialism and the dictatorship by a ruling elite. However, his ideas and designs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socialist society were consonant with Marx on many points. Besides examining Li Hanjun's socialist views, this research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his philosophical inclination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he could conceive such special ideas of a socialist fabric.  相似文献   

13.
JUNYA TAKIGUCHI 《History》2023,108(379-380):108-130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of the All-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took place in December 1927. It brought to an end the inner-Party struggl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by confirming the expulsion of Leon Trotsky, Gregorii Zinoviev and other oppositionists from Party and government posts.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marked the domination of Iosif Stalin and his allies over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beginning of Stalinist politics which flourished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Despite extensive scholarly interest in this crucial Party congre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Soviet Union and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little has been studied on the organisational aspect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organis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head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which enabled Stalin and the Central Committee to unanimously affirm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arty line. It also explores how Stalin attained legitimacy as the Party leader during the pre-Fifteenth Congress discussion and how it was presented at the Fifteenth Congres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memory’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was constructed and how the Party leaders institutionalised the meaning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Through these examin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hed fresh light on the Fifteenth Congress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the rise of Stalinism.  相似文献   

14.
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英国共产党内产生强烈反响,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要求英国共产党领导层以苏为鉴,在党内讨论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党内民主改革。但是,英国共产党领导层极力压制党内的讨论,不愿进行改革。英共领导的立场最终迫使史学家小组中部分成员退党。这一事件之后,这些历史学家摆脱了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做法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或称新社会史学派)。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从上个世纪 5 0年代前期开始的改革 ,基本上都是在原有模式框架内的修补和改良 ,真正对原有社会主义观念提出质疑并成功领导社会主义模式转型的是中国的邓小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经济理论总的来说是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摆脱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同时他还强调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炼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从理论上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和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经济理论方面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发展是与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相伴随的,总结是紧密围绕两大历史课题展开的,通过总结,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两个核心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凝结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在总结经验中还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能够立足于时代高度,把中国的问题放在全球的背景下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13年来我党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