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远处飘来了孩子诵读《三字经》的声音,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他……他是一个弱智儿,每天背着一个小书包,像别的同学一样上学。只是学生们上课时,他常在校园  相似文献   

2.
“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这首脸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四十年代就流传全国,至今仍是全国小学生必唱的音乐教材。我们贵州人、特别是安顺一带的人们听到这首歌,倍感亲切,因为这首歌是革命音乐家宋扬四十年代在贵州安顺的苗族村寨汪家山创作的。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抗日宣传演剧四队的一批音乐家和文艺工作者,如舒模、家扬、葛敏、张客、农中南、邱家锋、黄鉴等来到贵州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冬,他们深入安顺苗族村寨,看到人民群众苦难的生活,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宋扬同志先后创作了《读书郎》和《苦命的苗家》等歌曲。这些…  相似文献   

3.
在小峰,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山村雄鸡报晓的引吭高唱,一声又一声此起彼伏,把我从吊脚楼的梦中惊醒,思绪万缕。我想起孩童时代在雄鸡高唱声中背着书包上学去的天真;我回忆青春岁月在雄鸡高唱声中参加秋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5.
快乐倒计时     
女儿今年6岁半,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一年级。刚上学那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兴奋,每天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回来后,叽叽喳喳的,拉着我们讲述着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过不了多久,女儿就变了。每天回来,只是闷闷的,一个人低着头写上一个多小时的作业,写完作业,一个人低着头玩玩具。一次在送她上学的路上,女儿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要像奶奶那样该多好啊!”我感到  相似文献   

6.
央视最近的一个《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的专题,报道了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小学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在云南禄劝县六合小学,孩子们背着粮食、柴禾和锅碗去上学,课后在校外的山坡上各自升火做饭,一小股一小股的炊烟在静寂的山岗升起。这一幕让人觉得跟我们这个浮华得开始烦躁的世界很遥远。  相似文献   

7.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集刻于太原的《宝贤堂集古法帖》(简称《宝贤堂帖》)与宋刻《绛帖》关系至为密切。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可知,《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不是来自一家,而是博采《阁》、《绛》、《大观》诸帖之长,融为已有,《绛帖》是《宝贤堂帖》的祖本之一。清代以来,傅山先生在《补镌宝贤堂帖跋》中进一步提出主要钩摹于《绛帖》的论断。为了弄清这两套法帖的渊源关系,兹从四方面记述如下:一、关于《绛帖》。二、《宝贤堂帖》从《绛帖》中吸取了什么?三、《宝贤堂》石刻中的两块《绛帖》石刻。四、小结。 一、关于《绛帖》  相似文献   

8.
正武亿(1745—1799),字虚谷,一字小石,号小石山人,河南偃师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举人,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进士,曾官山东博山县知县。武亿著有《群经义证》、《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授堂箚记》、《授堂文钞》、《授堂诗抄》等,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  相似文献   

9.
先生,您好     
正立秋已过,转眼中秋,适逢白露早晚开始凉得分明起来。去年的杂志封面《书包里的时光机》在手边反衬着台灯的光,今年的《传道、授业、解惑》专题稿在电脑屏幕上完整呈现。时间呼啦啦的,世事也呼啦啦的。关于上学这件事,因为功课念得七上八下的,所以至今我都比较害怕拥有老师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祖籍铁岭,不是辽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祖先自其祖父曹寅始、依次上推为曹玺、曹振彦、曹世选(又名曹锡远),以上断代无考。过录曹雪芹直系祖先一支的《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入辽始祖”是曹俊。曹雪芹的祖藉是其祖先居住占籍之地,其祖父为近世第一代祖先,自曹寅上至曹俊的籍地,都是铁岭,不是辽阳。一、曹 寅史料记载曹寅籍地有五:“世居沈阳地方”(《八旗文经》)、“世居沈阳”(《清史稿·文苑传》)、“沈阳县人”(《白山词介》)、“奉天人”(《国朝词综》)、“三韩”(韩艹炎《有怀堂文集·织造曹使君寿序》)。沈阳地方、沈阳县、奉天(府),都是…  相似文献   

11.
唠叨也是爱     
正时间像飞箭,不经意间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已流失的日日夜夜里,婆婆每天那句唠叨,使我记忆犹新。每天上学时,婆婆总要拉着我的手,帮我背书包,送我到学校门口。看到年老的婆婆背着我的书包感到吃力,我主动提出要自己背书包时,可她依旧摆摆手,理理书包背带,继续向前走。不仅如此,每天走到校门口,当我背着书包,兴  相似文献   

12.
挤公交     
放学了,我背着沉重的书包,一边躲避着来来往往的自行车,一边拖着沉重的脚步尽力快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快走,再晚点车站的人就多了。人多意味着坐车时要被挤,回家时间变迟,作业要写到很晚。"于是,我不由得又加快了脚步。到了车站,我松了一口气,人不是很多。我站在站  相似文献   

13.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于弘治二年 (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宝贤堂”为朱钟弦堂名,以堂名为帖名,俗称《宝贤堂帖》。又因时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府知府李叔达 (字清钥)也刻了一套名叫《古宝贤堂帖》的四卷石刻丛帖,其规模、形制、选字等都与这套法帖不同。为区别起见,这套十二卷法帖又名《大宝贤堂帖》、《古宝贤堂帖》,四卷俗名《小宝贤堂帖》。本文所谈的是朱奇源集刻的《大宝贤堂帖》。 晋藩王自明太祖第三子朱(木冈)始封于太原,到世子奇源历时五代,都是崇尚文艺、收藏精富、游心翰墨的书家。朱奇源临仿古法书就“不下万余纸”,其父庄王好博古,喜法书,尝以《绛帖》岁久断脱,令世子奇源采旧所藏古今名人墨迹摹刻以传,号《宝贤堂集古法帖》。这套大型丛帖较北宋庆历、嘉祐(1041年——1063年)间,潘师旦刻于  相似文献   

14.
释"坳堂"     
王光汉 《文献》2000,(3):275-277
"坳堂"见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王先谦集解引支遁云:"谓堂有坳垤形也."垤是小土堆,则支遁所谓"坳堂",当是云堂之地面高低不平.  相似文献   

15.
北起娘热、仁堆,往南到艾玛渡口,经过南木林县的大片腹地,流进雅鲁藏布江的香曲河,流程达100多里,两岸宽阔.谷地幽长。在历史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有过香巴噶举的辉煌和唐东杰布的壮举,然而,这里毕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至今仍是西藏较为贫困的地方,这里的教育也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80年代末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怀着眷恋的心情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当他看到包括自己出生地在内的许多村庄的适龄儿童不是背着书包上学,而是肯筐拾牛粪、怀着羊鞭政牧,老人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于是一个强烈的心愿在老人心中产生…  相似文献   

16.
张澍为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姓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张澍又是清代著名的文献辑佚学家,其所辑《二酉堂丛书》,文献价值极高,不但体例严谨,考证详实,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承上启下,开启了晚清西北史地之学的兴起.张澍所辑《二酉堂丛书》对同时代人及后世影响也极大,藏书家几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7.
爱,藏起一半     
日本的大岛先生有一种特殊的育儿方式,那就是:爱,藏起一半。大岛先生有一辆漂亮的丰田小汽车,每逢节假日常常带上全家人外出游玩,10岁的儿子正男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坐在爸爸的驾驶座旁,看爸爸神气地驾驶汽车。可是,大岛每天上班总是一个人驾车独往,绝不让正男顺道搭车上学。一天正男的气管炎又犯了,走路也有点困难,他央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大岛斩钉截铁地回答。正男只好背着大书包沿着大街慢慢地向学校走去。当他艰难地在十字路口正欲走上高高的天桥时,突然发现爸爸正站在天桥底下等着他。大岛见了正男,什么也没说,只是掏出手帕擦去儿子…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为其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文中通过对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的流传及其书法与绘画部分做以简要鉴析,进一步阐述这幅藏品为他精通画理、功力深厚的晚年所创作。《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为国家级藏品,是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时,引起我特别注意的不是那些回廊阁楼、假山鱼池和衣着、奏章,却是陈列在一个角落的橱柜里的一篇《传牌稿》。是不是林则徐亲笔书写,不敢断定;是林则徐亲自起草,却是可以确定无疑。《传牌稿》,用现今的话说就是通知或通告。那年代没有电话、电报,下个通知就要派人传送。这《传牌稿》文字不长,也只400字;事情也不大,不过是说我要路过你那个地方。《传牌稿》的全名叫《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本部堂"是林则徐自指,"海口事件"指在广东海口因输入鸦片发生的中英冲突。这事发生在1838年,亦即清道光十八  相似文献   

20.
澄心堂"是南唐先主李异节度金陵时的宴居之地,后来成为后主藏书籍、会文士及撰述之所。澄心堂纸,就因取自澄心堂的样制而得名l'l。南唐中主、后主都是很出名的书法大家,对文房四宝颇为重视,澄心堂纸是专门制作、供御用的纸张。因而严禁在市面上买卖,故世人难窥真颜。其式样和面貌史载不详。南唐灭亡后,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也失传了,剩余的澄心堂纸均人宋廷。由于此纸篇幅狭窄,写诏不便,故宋廷使用无多,长期封置一旁,无人识得其珍。以至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苏易简写《文房四谱》一书时竟提也没提澄心堂纸。大约宋仁宗时,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