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转译自日本的"共产党"一词进入中国话语体系。但起初"共产党"一词在中国鲜为人知,普罗大众不知何为"共产党",何为"共产主义"。中共成立后,开启了对"共产"相关概念的大力宣介。面对不同群体,中共通过报刊论战、非文字宣传和艰苦的实践行动,将"共产党"的主义、理论和形象推而广之,"共产党"一词渐入人心。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赤化过激""共产公妻"等污名和谣言在底层民众中颇具"市场",北洋军阀和反共舆论亦将其作为攻击中共的"符咒"。即使是在大革命后期,"共产党"一词也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程度,中共对"共产党"的宣传和自身形象的塑造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正追根溯源,"陪审"一词的翻译定型,主要应归功于来华传教士们传播西法西制的努力,以及先进的中国人旨在救亡图存的不懈求索。而实行陪审制,意味着把一部分公民提到和法官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进而对法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因而这种文化需要适当的大众参与,是一种民主文化。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汉语外来词打交道。有些外来词,来的时间长了,被我们遗忘了它们的外来身份。譬如,北方人把小巷称为"胡同"。"胡同"一词原本来自蒙古语,源词为gudum。我们经常吃的"苹果","波菜",隋唐时已输入。"苹果",原作"频波罗",曾作"频螺/频果"等,源词为  相似文献   

3.
辨读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弃疾墓所出铜器铭文二则。曾公子弃疾斗铭文器名前之字应为"■",与楚文字多见的"■缶"之"■"一样,当读为"赴",说明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曾公子弃疾、甗铭文器名前之字当是"葬",说明器物属专为陪葬而造,"葬"字写法与秦系文字同而与楚系文字异,值得研究曾、楚文字时注意。  相似文献   

4.
唐代渤海国,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字呢?这是目前仍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三十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在渤海的建筑遗址中采拾了很多陶瓦,其中有些陶瓦上戳印有"文字"或"符号",这种戳印有文字、符号的瓦,一般称作"文字瓦"。"文字瓦"上的"文字",多为汉字,也出现一部分字体殊异于汉字的"文字"(以下简称殊异字)和少量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张卉 《四川文物》2016,(4):57-60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有"吕望为牂棘津"的文字。"牂"为系船木桩,反映了吕望在遇文王之前,曾为渔夫,系船垂钓,以待时机之事。"牂"在传世文献中又写作"臧"或"藏",是豳国境内地名,棘津为此处一渡口。  相似文献   

6.
朱玲玲 《南方文物》2011,(1):140-141,144,130
朱玲玲《舜为"东夷人"考》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诸冯的冯字是轻读语尾音字,在文字记录时是可省去的,不省作"诸冯",省则作"诸",诸冯即诸。从相关文献看,诸冯、诸、诸城三名一地,其名称具有清楚的演绎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虽称舜为"冀州之人",但同时所提及的其他地名中有些还是属于"东夷"地区的范围,而山东地区也有济南和菏泽两处历山,与文献中的地名相合。作者认为孟子记载早于司马迁,孟子又是东夷之人,对于当地的历史比较了解,其记载更加可信。而山东地区高度发达的陶器,也可以与《韩非子.难一》记载"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的记载相联系,从考古方面提供一个旁证。研究五帝时代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地名的研究。关于古人生地问题,学者常沿用地名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地名确定古人的活动范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值得的注意的问题是,汉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一是发音很少,通观今、古文字典,也不过几百个音节,语音变化不多,而同音现象严重;二是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尤其是古代,多用字而非词叙述,这也造成同音现象增加;三是汉语记录方式,古代文字在记录中时常用假借等方式,导致古代一字多用或多事用一字的情况。所以古代地名相重的...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了蓝田县红星公社出土的应侯钟,钟铭记载周王从成周回到周,在康宫里对应侯的一次普通的锡命。由铭文文字未完来看,这是一套编钟的一只。关于应国的历史文献缺乏记载,出土器物也为数不多,应侯钟的发现,为研究应国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史料。在应侯钟铭文中,"见工"一词曾两次出现,且都与应侯相连。在该期《文物》中,韌松同志把"见工"解作为"见事",  相似文献   

8.
陈伟 《江汉考古》2012,(3):117-120,112
本文是研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系年》时,在释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如1号简"监观"应为一词;5~6号简中"王与伯盘"的"与"训为"亲"、"从",而不是连词;17号简"亡由"疑当读作"无胄";52号简的"莫"恐当训为"未"、"不",而不是"无人";91号简的"东母田"应读作"东海";101号简的""即"门",指攻打城门。  相似文献   

9.
李泽琴 《神州》2011,(17):25
在唐宋诸词中,存在着许多诗词化用的现象。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有一个相关的说法叫"夺胎换骨"。这里,我暂且借用一下。"夺胎换骨"有两层意思,一是"夺胎",二是"换骨"。具体来说,前者是直接将原句引入词中,后者则更强调化  相似文献   

10.
<关雎>中"好逑"一词,向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被解释为"好的配偶"(或"佳偶"),二是被解释为"和好众妾之怨",三是将上述两种诠释调和为一.本文通过甲骨文及远古文化风俗之考据,论证此处之"好",并非"好坏"之"好",而是"心爱"之意,因而"好逑"乃"心上人"之谓.  相似文献   

11.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环"一词,对此词的理解学者有不同意见。作者认为应理解为"还",即"重复"之意。  相似文献   

12.
安徽麻桥东吴墓M2出土记载随葬物品清单的木方1件,发掘简报了公布了这件木方的摹本和背面照片。学界对木方文字的释读成果可喜,但仍有些文字的释读未安,特别是对个别名物需要作进一步考证。经过字形对比、实物对核及文献查证,M2木方释文以下三处当修正:"鬲樊"当隶为"鬲果樊",读为"果槃"。"■樊"当隶为"酒樊",读为"酒槃"。"■"当隶为"青巾",是一种青色的软帽。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16,(8)
正《国际歌》刚传入中国时有两种中文译本,但翻译的都不太理想。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开始着手重新翻译《国际歌》。重译《国际歌》的宗旨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瞿秋白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的推敲,在译到"国际",也就是"International"这个词时颇费踌躇,这个词对应的中文只有两个字,但是外文却是多个字母和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那么"国际"这个词唱起来就拖得很长,不好唱,瞿  相似文献   

14.
《梁书·王僧辩传》记载侯景之乱时,提到侯景"遣五千兔头肉薄苦攻",其中的"兔头"一词,难以理解。学者或认为"兔头"是"锐头"的形讹,指的是凶悍的士卒。事实上,"兔头"一词保存于道教文献中,本为方术六丁、六甲神中的丁卯神,形象为头戴兔头冠或兔首。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材料比对,可知《梁书》中的"兔头"很可能是指戴"兔头"面甲的士兵。侯景通过佩戴"兔头"以符合作战时间,目的是祈求神助、获得战斗胜利。这种行为属于方术中的厌胜之术,反映了南北朝时兵学与方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刍议志书图、表、照等“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文字符号"语言"入志取向依据作为反映历史,再现历史而作用于社会的史书、志书及其趋同产品,应该有其复原的思维定式,即设计原理、基本技法以及操作程式的思路谋略。本文认为,在还原历史时,为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应科学、准确、合理地运用图、表、照等主要非文字符号"语言",其取向依据有五:  相似文献   

16.
华泉 《文物》1975,(12)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在中国历代史籍中是有大量明确记载的。但是,为老沙皇鲸吞中国领土辩护、为新沙皇扩张主义鸣锣开道的苏修御用"学者"们,却采用了一种纯属诡辩的手法。他们说,"远东地区绝大多数民族根本没有他们自己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的史书是"被人歪曲过的",经过了"后来的改动",常常是"带有后期抄录者和编纂者加工痕迹的"。他们以为,这样一来便可以由他们随心所欲地歪曲历史,编造"黑龙江的土地几千年来就属于我们"之类荒唐无稽的神话了。诚然,这一地区的许多土著民族,过去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也没有自己的史书。  相似文献   

17.
愤青法国版     
法国有一群被称为"Chienlit"的人。戴高乐总统在"五月风暴"时使用这词称呼那些反对改革、瞎胡闹的滋事者。在法语里,"Chien"是"狗"的意思,这个以"Chien"为词根的词,绝不是什么好词。  相似文献   

18.
在吐鲁番文书中,两次出现"影名"一词。《词源》和《汉语大词典》均未设词条,《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考释》解释为"隐藏名字"。阿斯塔那509墓出文书中有"詃诱影他","詃诱"即欺骗诱惑;但"影他"不可释作"隐藏/遮蔽他人",理解为"冒充他人"方与上下文义契合。《汉语大词典》中"影占"词条义项中"影"有"虚"、"冒"义。同理,与"名"字构成"影名"时,其义就是"冒名";文书中"影名假代"即现代汉语所言"冒名顶替"。在今日山西稷山县及陕西西安地区方言里,"影名"一词仍频频出现,为"以什么为名义,实际上却干别的事情",在当代汉语里的这一用法,至多只是对其原始含义的延伸或扩大。  相似文献   

19.
睡虎地秦简中有"波地"一词,学者多读为"破地",指"破土动工"。通过相关考释,本文认为"波地"当即"陂池",指"壅筑堤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明起源于文字,而文字的起源与我国早期的祭祀密不可分。《说文》的示部字共同体现了古代祭祀神袛的宗教行为,通过对《说文·示部》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赐福的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一词的真正含义:即神与人相契的"联系之物",古人就是通过对宗教的实践来获得超越生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